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长恨歌》课件[1](上课)0
《长恨歌》课件[1](上课)0
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知人论世
官宦之家
白居易
书香门第
37岁结婚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贫民之家 湘灵 出身寒微
终身未嫁
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 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 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 允他们的婚事。贞元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 十三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 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 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 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 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 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 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 数体现在了一首《潜别离》中。
归来池苑皆依旧,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临邛道士鸿都客, 能以精诚致魂魄。
风吹仙袂飘摇举, 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
浪漫主义手法
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寄唐生》 为君、为臣、为民、为事而作, 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
最大的艺术成就——倡导
新乐府运动
中唐诗歌流派
形式:即事名篇,采用乐府诗歌的形式而不沿 用古乐府名称 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关心民生疾苦,揭露 社会弊端,力求使诗歌起到干预社会、补救时 政的作用 诗人:白居易、元稹等 诗风:多平易朴实,语言通俗直切
。
六军不发无奈何, 宛转蛾眉马前死。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
——恨之直接原因
天宝十四载(755)
范阳节度使安禄山
讨伐杨氏以清君侧
陕西马嵬驿 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 “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 堂前梨树下”(李肇《国 史补》) 时38岁
已追随皇帝17年
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
杨女之长恨:“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以“揽衣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 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显示出她 的焦急与迫切。 ——以行写情,叙事见 情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 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传导出她内心的悲哀、 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等等的百般感 触。 比喻的运用,充分描写杨的外在形态,借以展 现其内心情感。 ——以行写情,描写见情
潜别离
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 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 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 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 无后期。
《长恨歌》情景朗诵.flv 听读、正音
ní ng chá
霓 裳
lí
骊宫
pí
鼙鼓
dià n
钿合
qió ng
临邛 仙袂
bò
钗擘
wé i
马嵬
☆结构梳理:
诗歌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如果 没有还写了哪些内容?
☆结构梳理:
诗歌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如果 没有还写了哪些内容?
第一部分:
自开头至“惊破 霓裳羽衣舞”,叙述 李、杨会合经过及李
对杨的眷恋宠幸。
☆结构梳理:
诗歌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如果 没有还写了哪些内容? 第二部分: 自“九重城阙” 至“回看血泪相和 流”,叙述安史 之乱爆发,杨贵妃因 禁军兵变而殒命。
唐玄宗之长恨:“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
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 薄。” 悲景衬悲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秋风 萧瑟,黄土弥漫,曲折婉转的栈道穿行山间, 如行云间,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 如汉皇心中缠绵悱恻、揪心裂肺的“恨”。 寂静的山路暗淡的日色,使行程和内心更显 凄凉与落寞。 这是以悲凉的景色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云鬓花颜金步摇, 芙蓉帐暖度春宵。
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骊宫高处入青云, 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 尽日君王看不足。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
shè ng
千乘
mè i
萦纡
jīng
旌旗
jiōng
玉扃
dì
凝睇 踌 躇
yíng yū
bì n
云鬓
迤逦
u yǐ lǐ chó chú
一、解读标题:长恨歌
1、诗题是什么意思?
2、诗题暗含哪些信息?
3、诗题激发我们思考哪些问题?
谁长恨? 长恨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长恨”? 作者写这种“长恨”目的何在?
另著有《白氏长庆集》(《琵琶行》)
他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
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 得古原草送别》。 据说,他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 顾况。顾况闻其名,便开玩笑说:“长
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 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
诗歌主张: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 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 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 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 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 行宫见月,想那曾一同望月的人,如今何在呢? 月圆了,月缺了,似乎都不再是往昔的月,“思君 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啊。夜雨闻铃,定然有风, 有风而铃声闻,可见夜之空寂,人之心情更加悲凉。 风声,雨声,铃声,清晰入耳,声声扰人心绪,撩 人愁思。
——叙事见情
回长安后,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 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 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 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 的内心活动。 “春风桃李花开夜”是这样,“秋雨 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 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 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 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一草一木,一 花一树,风来了,雨过了,花开了,雨落了,点点 滴滴,丝丝缕缕,都是丽人的影子。桃花依旧笑春 风,人面不知何处去。梨园弟子,阿监青娥,如果 杨女尚在,又是如何面貌呢? ——触景生情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 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 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 魂魄不曾来入梦。” 直接描摹汉皇的辗转反侧,彻夜不眠。 想要入眠做梦梦见故人竟不能入眠,好不容 易入眠,竟也看不见丽人的影子。 ——叙事见情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 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 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 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 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 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 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 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 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 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知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
香山,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 以四十四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一生可分为 前后两个时期。 1.前期: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在仕途上一 帆风顺,主要是“兼济天下”。作品以针砭时弊、 反映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为主,如《新乐府》 《秦中吟》,三十五岁写《长恨歌》。 2.后期: 815年因造谣中伤被贬(宰相武 元衡),从此过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
“赐浴”、“侍宴”、“三千宠爱在一身”
——人之常情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缓歌慢舞凝竹, 尽日君王看不足。”“姊妹弟兄皆列土,” ——失度荒唐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艺术夸张 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长恨的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借景抒情
“天旋地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
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 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 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 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于快乐中写悲情,愈见情悲。 踌躇,信马,不忍离去,不想离去又不能不去,只 好信马由缰缓缓去,心无着落之凄凉可见。风景依 稀似去年,同来望月人何在?
☆结构梳理:
诗歌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如果 没有还写了哪些内容? 第三部分: 自“黄埃散漫” 至“魂魄不曾来入 梦”,写李回返 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 念。
☆结构梳理:
诗歌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如果 没有还写了哪些内容?
第四部分: 自“临邛道士鸿 都客”至结束,写已 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 系尘寰,对李思念不 已。
爱情悲剧原因?
直接原因:安史之乱 渔阳鼙鼓动地来 六军不发无奈何 根本原因: 汉皇重色思倾国
小结:
杨妃受宠 明皇迷色
马嵬死别,蜀中伤心 政 治 悲 剧 爱 情 悲 剧
李杨相爱 (极乐) 长 恨 歌
安史之乱
李思
李杨共恨 (极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