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字符号学导论第一讲

汉字符号学导论第一讲


传播物。象符的所指是不在场的现实物,是对现实物的形象描摹图画,也

是记录词语的文字。一个符号一旦脱离了对铭刻对象的依附性,它便可以

自由传播并与其他符号产生某种结构关系。

象符的组织性或结构性表现在:其一,它自身高度结构化了。这包括它
的笔画化、部件化(有的象形字是在两个意符基础上合成的,有了结构上
的合体性)以及形体系统的分配关系(比如两个象形字之间假若形体太近
论 上
( 器 物 做 了 能 指 ) 的 所 指 —— 刻 符 成 为 铭刻对象的元语言或区别性标记。
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骨器刻符(采自 许宏著《最早的中国》第147页)
刻符的意指关系是随着阐释者的视角
而变化的,同时,刻符的语法跟随的是
它所依附的器物的摆放的空间法则:语
法服从于物法。
甘肃马家窑史前彩陶
中含有“升上树梢的太阳”的意境,以表“明亮”的意思),而音符切断

了与外部现实或观念的联系,而转向指代语言的纯形式单位(音节),由 形式单位的约定性组合来表意。

音符阶段是中国文明进入现代社会的标志,体现为汉字自身发展的表音倾

向以及将汉字当作表音工具来看待的文化思潮。汉字的音符化主要表现在:
汉字的拉丁化运动(最终诞生了汉字拼音方案)、汉字书写的硬笔化(为
似而影响区别,整个系统便会作出调整以保持个体文字单位之间的区别
性)。其二,象符不仅从属于语言,同时也依赖于一个仪式符号场。
8
导论(上)——汉字:中国文化符号的根元素 2历时看汉字符号的根元素性
(3)意符 汉字意符所直接指涉的对象已不再是象符那样的现实物,而

是观念物。这是由象符转向意符的一个重要标志。
的主导型,这就是汉文化的汉字性。
意符阶段基本上与中国封建社会相始终。
9
导论(上)——汉字:中国文化符号的根元素 2历时看汉字符号的根元素性
(4)音符 指整个汉字系统中谐音性音符的数量增多及其表音功能得到

加强的趋势。如假借字、记号字、简化字或理据性磨蚀、转移等情况。


意符是建立在字形与外部某个观念的理据关系基础上的(如“杲”,字形
汉字简化奠定基础)、废除繁体字改用简化汉字、电脑时代的汉字信息处
理以及语言中心主义的文字观。音符化表现在在汉字应用方面,最重要的
是汉字简化和电脑对汉字的信息处理,它强烈要求汉字作为一个纯约定而
简便的记音符号被使用。音符化表现在汉字文化思潮方面,则是出现了我
称之为“去汉字化”[3]的现代文化运动。
10

字的视角阐发一种本土化的文化符号学理论。 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多种符号(如多媒体)的融合成为现实,语言
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关系、各人文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

符号学开始成为显学。

当前中国符号学研究大致包含四个部分:

1)对欧美符号学的介绍性研究。
2)欧美符号学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内部的理论研究。

隶书),象形字变成抽象方块的意符字;意符字的历史大致终结于中国封

建社会的灭亡或“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时期。
意符阶段的两个代表人物是孔子和许慎,他们建立了以汉字书写为中心
的经学和小学。将汉民族的文化记忆由多元符号形态转化为一个单元的书
写性文本、一个由汉字铭刻而成的书写问题。汉字开始成为汉文化符号场
3)世界符号学的中国视角。
4)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符号学研究。
其中最具系统性、典型性和世界意义的中国符号非汉字莫属。
4
导论(上)——汉字:中国文化符号的根元素
第 一
2历时看汉字符号的根元素性质 从历史演变看,汉字经历了刻符(史前类文字)、象符(象形字)、意符

(隶变前后的繁体字)、音符(现代简化字)四个不同阶段。汉字向下一

在意符阶段,汉字的象形性褪色,合体字、形声字大量出现,字形逐渐

变为抽象方块结构,它失去了对现实物描摹的象形性,于是现实物变成了
观念物,意符开始直接指涉一个概念性所指。这些意符的组合构成了会意

字和形声字(形声字的音符最初常常也是同时具有表意性)。这个阶段的 初期是春秋战国,以篆文为代表;中期是汉代汉字发生隶变(由篆文变成
阶段的每次过渡都与中国文化的转型密切相关。

(1)刻符 汉字的前身——史前类文字一般认为主要是刻符,指刻或划
论 上
在陶器、石器、龟甲、骨、玉等遗物上的原始符号,其中资料最丰富的是 契刻在陶器上的陶符 。 刻符的最大特点是器物与刻符共存一体,二者具有存在性关联。这代表了
一种被布留尔称之为“互渗律”的原始符号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与部落化
6
导论(上)——汉字:中国文化符号的根元素 2历时看汉字符号的根元素性
第 一 讲 导 论 上
7
导论(上)——汉字:中国文化符号的根元素 2历时看汉字符号的根元素性

(2)象符 主要指甲骨文和金文象形字,在,甲骨文或金文参与到仪式符号场中,但汉字还没有成为

符号场的主导型。仪式符号场与商周的神权国家体制相辅相成[2]。 从符号意指方式上看,象符已经脱离了刻符那样的存在性关联而成为
汉字符号学导论第一讲
《汉字符号学讲义》
孟华
第一讲 导论(上):汉字:中国文化符号的根元素
1汉字符号学与中国符号学 2历时看汉字符号的根元素性质 3共时看汉字符号的根元素性质
导论(上)——汉字:中国文化符号的根元素

1汉字符号学与中国符号学

本课试图对汉民族文化符号——汉字进行符号学解读,同时,又借助汉
的原始社会形态是一致的。 [1]
符号常见的有两个功能:一是空间识别,二是时间传播,而刻符时代的符
号主要是用于视觉识别。
5
导论(上)——汉字:中国文化符号的根元素 2历时看汉字符号的根元素性


刻符的存在性意指关系,决定了刻符

缺少自身的组织性,刻符一般是孤立符
号很少组合性,也不能线性叙事。

在存在性的刻符那里,符号既是其所 指(在场物)的能指,又是其在场物
导论(上)——汉字:中国文化符号的根元素 2历时看汉字符号的根元素性

音符化或“去汉字化”的结果是突出了汉语在汉民族文化符号场中的中心

地位,淡化了汉字的主导性。

但是,汉字的音符化并非是汉字向表音文字方向的根本转变,它仅仅代表了对
汉字记录语言功能的一种强化趋势,不是对汉字表意制度的彻底否定。
导 论
近几十年来中国学术界出现了“再汉字化”或“再意符化”的思潮,要求 重新评估汉字简化、汉字改革乃至白话文运动的呼声不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