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伯家的苔丝》读书笔记《德伯家的苔丝》读书笔记三国时魏国有一文人叫繁钦,他在《与魏文帝笺》中言:“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思,凄入脾肝,哀感顽艳。
”指的是歌声的哀婉凄恻,使愚蠢的人和聪明的人同样受到感动。
读了哈代的《苔丝》就是这种感觉。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一百多年过去了,女主人公苔丝也早已树立在世界文学画廊之中,这不仅仅因为人们对传统美德有所超越,更因为作品主人公所拥有的人性与灵魂深处的巨大魄力使之成为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
哈代以小说女主人公苔丝的悲惨命运替西方悲剧作了一个形象的阐释,苔丝足以“哀感顽艳”。
苔丝本是一位纯洁美丽又非常勤劳的农村姑娘,她向往人生的真和善,但又时时遭到伪和恶的打击。
苔丝的悲剧始于为了全家人生计去远亲家打工,却因年幼无知而被亚雷骗去了处女的贞操,成了一个“堕落”的女人,受到社会舆论的非议,把她看成不贞洁的罪人;苔丝后来与青年克莱相爱,又因为新婚之夜坦诚有污点的过去而被丈夫遗弃,而与近在眼前的幸福失之交臂;出于高度的家庭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苔丝为换取家人的生存而再次违愿沦为亚雷的情妇;最后因为丈夫的回心转意使得绝望的苔丝愤而举起了复仇的利刃,终于成了一个杀人犯,最后不得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导致“象游丝一样敏感,象雪一样洁白”的苔丝最后终被完全毁灭。
苔丝是被哈代理想化了的现代女性。
在哈代的理想世界中,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代表着威塞克斯人的一切优秀的方面:美丽,纯洁,善良,质朴,仁爱和容忍。
苔丝的灵魂是纯洁的,道德是高尚的,但是在资产阶级的道德面前,她却被看成伤风败俗的典型,是侵犯了清白领域的“罪恶化身”。
丢下《苔丝》一书,眼前那个历经磨难,失身而又杀人的女人,却使我想起它们,想起我喜欢的两件事物:黎明与茶花。
黎明,如处子的皮肤,光洁润滑,在明与未明之际,透着希冀与光亮;有一种茶花,叫“雪塔”,她洁白肥硕,细腻如瓷,在寒冷的季节里,傲然怒放,在出尘与入世间,清丽如水,独自芬芳。
也许他们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我觉得它们同出一处,那便是纯洁。
正因为这一点《苔丝》的故事才更凄凉。
苔丝为什么会有“哀感顽艳”之能呢苔丝的“哀”既有社会的因素,也与她的性格有关。
毫无疑问,苔丝的“哀”首先是“社会制哀”。
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是以其故乡威塞克斯为背景的。
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侵入农村,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后果,哈代作为一个人道主义着者,心灵受到强烈冲击,在感情上深深地依恋古老的宗法文明,痛恨工业文明对人们和谐生存状态的摧毁。
《苔丝》中,哈代对当时工业文明对乡村的冲击进行了全景式描绘,然后以苔丝家作为个体农民的缩影,深入展现人们在物质困境中的痛苦挣扎。
社会悲剧是人同社会环境的冲突造成的。
苔丝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侵袭到农村并毒化社会气氛的维多利亚时代。
这位弱女子,尽管聪明美丽,勤劳善良,但家贫如洗,经济拮据,负担沉重,她处于低下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无权无钱的农业工人,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压迫和欺辱,这些压迫和欺辱有经济的,权势的,肉体的,更有精神的,宗教的,道德的,传统观念的。
她的“哀”是时代造成的,同时,亚雷和克雷代表了把苔丝推向深渊的两种不同的客观社会势力,他们直接地共同造成了苔丝的社会悲剧。
苔丝能哀感顽艳的第二个原因,她是暴力,恶势力及维护它们的法律,国家机器的受害者。
这种暴力,恶势力的集中代表就是亚雷*德伯。
苔丝在绿草如茵,风景如画的乡野里长大,尽管家庭生活窘迫,但少女时代的苔丝内心是明朗,欢快的。
她热爱生活,敢于面对一切困难,为了维持家庭,不惜牺牲自己。
苔丝一生都是强权和暴力的受害者。
亚雷之所以敢称霸四野,为非作歹,为所欲为,不仅因为他有钱,有势,而且更主要的是有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法律的保护。
社会和法律都认为侮辱和迫害苔丝的人是正当的,而受迫害的苔丝则是有罪的。
苔丝一生都必得逆来顺受,忍受含垢,不能自卫,而当她有生以来第一次起来自卫的时候,“’典型’明证了,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
”苔丝成了资产阶级国家祭坛上的祭品。
苔丝的悲惨遭遇,社会对苔丝的不公正,表明了资产阶级法律的不仁道和虚伪。
苔丝的“哀”,在社会制哀的总前提下,同时又是性格制哀,其“哀”的成因不仅有客观的而且还有主观的,亦即说不仅有外在的,而且还有内在的。
我们在论及了苔丝“哀”的诸种社会因素之后,还应该指出的是造成她痛苦,不幸的还有其自我的原。
苔丝是勇敢的,她敢于大胆地反抗传统道德,追求幸福,然而她却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这又表现了她性格软弱的一面。
她“根据陈腐无聊的习俗,布置了不同情自己的形体和声音”,用“一堆使自己无故害怕的道德精灵”来恐吓自己。
即使在大自然中间,“老是把自己看作一个罪恶的化身,侵犯了清白的领地”。
这种静观的结果,必然造成她内在的自我折磨和谴责,因此,使她所受的磨难,所遭受的不幸和痛苦,就更加沉重和强烈。
这种“灵魂有罪”,使她负疚,自责,使她即使被克莱无情抛弃,也认为是自己的罪过,默默忍受命运的摆布。
因此,她在遭到世俗舆论,传统道德迫害的同时,又受制于它的道德准则,毫不留情地责难自己;她在大胆地反抗传统道德的同时,又囿于它的观念成为传统维护者。
故而说,苔丝哀婉的美学特质在社会制哀总前提下,又属于性格制哀。
因而她的“哀”更深刻,更感人。
《苔丝》中亚雷有一句话:“美是要付出代价的。
”苔丝用美换取了人们无限的“哀伤”,无论是愚蠢还是聪慧,都会被苔丝的“凄美”而伤。
本书是哈代最杰出的作品,也是英语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小说主人公苔丝这一形象是哈代对人类世界的最伟大贡献,她已成为世界文学长廊中最优美迷人的女性形象之一。
生活贫困的苔丝因貌美而被地主少爷亚利克玷污了贞节。
因此,苔丝曾一度精神不振。
后来,经过时间的洗涤,苔丝重振精神开始新的人生。
她遇上了年轻、英俊的克莱尔,两人情投意合。
然而,就在结婚的当天,克莱尔知道了苔丝的过去……亲爱的朋友,你愿意为自己所爱的人付出一切么?你一定会毫不迟疑的说:“会”。
那么你愿意包容你所爱的人的过去么?你也许会忧郁,先不要回答,请随我进入《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
如果说卡门的美在于野性叛逆,简爱的美在于倔强顽强,那么苔丝的美一定在于纯净自然,她是大自然的女儿。
她的纯洁就像蓝天一样,虽然偶而会被乌云遮住,可是当乌云散去,世界上最纯净透明的依然是蓝天。
苔丝是美丽的乡村姑娘,虽然有着贵族血统却依然纯朴,美,不是一种外表,而是内心高雅纯洁的表现,宛如秋菊,虽然没有杜鹃,牡丹的美艳,也没有梅花的傲骨芳容,却仍保留自己淡淡的清香。
不争,不傲,身在百花之中,心在蓝天之外。
克莱尔正式因为苔丝独具特色的纯净才爱上她并向她求婚。
可是当苔丝向她所爱的人坦白她那受伤的过去时,克莱尔犹豫了,对爱人的不理解和对感情的不坚定让她最终选择了离开。
苔丝心碎了,当她帮她的伤口小心翼翼的展现在所爱的人的面前时,她希望的是理解,是原谅。
可是爱人却狠心的在弱小的苔丝的伤口上洒了一把盐。
花落无声,宁静的秋天已过,酷寒的冬风吹来,谁也听不到花的哭泣,因为她从不在痛苦中哭泣,她的泪留给未来,她期盼着幸福。
虽然后来克莱尔意识到自己的偏见和狭隘,他的心仿佛看见天上有一颗名叫“苔丝”的星星对他说:“亲爱的,现在你原谅我了么?”为什么不可以抗拒,抗拒那虚伪的道德!离别......,等待......,彷徨......,后悔......虽然苔丝和克莱尔最后度过了五天美好的时光,可是,为爱复仇的苔丝结局依然悲惨。
亲爱的朋友,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
如果你深爱一个人,请接受她的过去,因为过去也是她的一部分,是她心灵的一部分。
如果你不能接受她的过去,你就永远不能走进她的内心,她那颗深爱你的心。
情到深处是理解,爱到深处是包容,为了爱,让我们的心像蓝天大海一样宽广,一样无私。
因为爱的温度能溶化一切。
因为,爱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理由。
其实早就应该可以写这个东西了,只是太懒了,经常只在微信上发个照片,随便说几句,应付了事,很像是游客到了某个地方,拍个照片或者写个到此一游,纯粹是表明下,已经到过此地。
事实上,确实有很多想法,鉴于在手机上编写麻烦,又或者因为其他,然后只是付之叹息,沉默。
时间一久,所有的感悟慢慢消逝,也不知道剩下点什么。
再久而久之,连文字表达也开始生疏。
当然,那些看过的书,肯定对个人有作用,只是因为没有用文字梳理过,没有形成观点,更多的是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看上几十年,总是能让你于俗世里不太一样。
不过我确实一直因为水平问题或者说方向问题,很难从结构、技法、思想深度或者其他上面来分析、解构某篇文章或者某本书,看到最后,只是粗略地感觉到,好,不好……看到好书最喜欢的是古人说的,大善!看到坏书,最喜欢直接用狗屎或者垃圾。
最打动我,最让我有感触的是书中所体现的人性,光辉或者黑暗。
也因为不会,缺乏此种能力,所以一直避免自己受于这种窘状,干脆就不写。
只是老话说得好,不去做,就真的永远不会。
现在该是尝试的时候了。
苔丝里,估计原文里,古英语或者俚语特别多,用来突出与区别所谓乡下用语与城里用语。
我看的是张若谷的译本,为了对应方言与普通话,他所采用的是山东那边的风俗,用俺之类的用词。
一开始有点怪,看多了也就习惯了。
书中,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其实处处藏有玄机,前后不断照应,更像是推崇那种叫宿命的东西,一发动全身,处处交织。
苔丝,既然是书名都是以此命名,肯定是绝对主角。
其他相关线索都是种种铺垫,或许很早出场,背景一样,最后又用上了,非常有机的结构,没有任何累赘、无用的人物。
一开始,说的是村中舞会,其中路过的年轻人,一带而过……然而,谁也没有想到,那其中的第三个,最小的弟弟克莱,居然最后跟苔丝有如此交集。
克莱一开始的错过与选择,最后才发现的美丽;苔丝一开始的胆怯与害羞,遗憾与昏这,又预兆着整段感情的不幸!!老牧师经常教导别人,指引别人信道,最后居然教导到花花公子德伯身上,最不可思议又最合情理的是,德伯居然又最后自己布道……克莱和苔丝在酒店门口碰到的乡下人,因为语出不逊,被克莱所打,最后苔丝居然在做工的时候遇上了,还是她的雇主……所有的这些,无一表明,冥冥中,自然有一双大手,肆意玩弄着人世间的种种。
而且,里面也经常有一些小预兆一样的东西,英国那边的风俗,跟中国古代占卜一样的,用此给整件事情定个底色。
书中,有很多写景色的段落,大段大段。
原来我是一看见这些东西就要略过,大概是现在已经有了足够的心态来阅读,我倒是可以好好享受这些文字了,也许更多是因为,哈代对此确实很用心,把景色写得非常美好细致,收发自如。
从里面人物的视觉、感受散发出去,又从性格爱好收回来。
我想,木心对哈代所评价的“从容”,也很大来源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