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1、公元前21世纪(夏朝)我国有了最早的统计资料。
2、在国外,古希腊、罗马时代有了人口数和居民财产的统计工作。
3、公元前3050年,埃及为建“金字塔”,在全国进行人口的财产调查。
4、统计学派:①政治算术学派。
17世纪资本主义的英国,代表威廉·配第(政治经济学之父,统计学创始人)。
约翰·格朗特编制了世界上第一张“死亡率”统计表。
②国势学派(记述学派)。
18世纪封建制度的德国,代表康令。
1749年首次使用统计学来代替国势学。
③数理统计学派。
19世纪比利时,代表凯特勒,著有《社会物理学》。
5、列宁被称为社会主义统计的奠基者。
6、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将统计工作纳入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半完善统计体制作为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
7、在我国统计学又分为:①社会经济统计学。
②自然技术统计学。
③数理统计学第二节统计学的性质和特点1、统计:①统计工作: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的总称,它是一社会调查研究活动。
②统计资料(统计信息):各种统计数据资料,信息主体。
③统计学:是关于统计过程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是研究大量社会现象(主要是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学科。
2、统计学的特点:①数量性②总体性③具体性④社会性。
第三节统计工作过程1、统计工作的各项任务就是统计服务和统计监督。
2、统计过程: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三个阶段。
第四节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1.总体(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
2.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这些个别单位。
3.总体分: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4.确定总体和总体单位注意:①构成总体的单位必须是同质的,不能把不同质的单位混在总体之中。
②总体与总体单位具有相对性,随着研究任务的改变而改变。
5.标志:是用来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6.标志分: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和数量标志(能用数值表示)。
7.指标(统计指标):是说明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和具体数值。
8.指标包括:指标名称(指标质的规定,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范畴)和指标数值(指标量的规定,是根据指标的内容所计算出来的具体数值)。
9.统计指标的特点:①都能用数字表示②说明总体综合特征③反映一定社会经济范畴的数量。
10.统计指标按其反映的总体内容分:数量指标(用绝对数表示)和质量指标(用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
11.统计指标按其作用和表现形式分:总量指标(绝对数)、相对指标(相对数)、平均指标(平均数)12.13.①有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
②两者存在一定变换关系。
14.变异:指标志(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在总体单位之间的不同具体表现。
15.变量值(标志值):数量标志的不同具体表现。
16.变量按其取值是否连续分:离散变量(能取整数)和连续变量(能取小数)。
17.变量按其所受因素影响分:确定性变量和随机性变量。
18.统计指标体系: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组一个整体。
如X=A×B×C19.流量:指一定时期测算的量。
20.存量:指一定时点上测算的量。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第一节统计调查方案1、统计调查:是按照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组织地向社会实际搜集各项原始资料的过程。
2、统计调查的重要性:①社会调查是人们认识社会的基本方式②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中的基础环节③统计调查理论和方法在统计学原理中占重要地位。
3、统计调查方案包括:①确定调查目的②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③确定调查项目④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⑤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⑥选择调查方法第二节统计调查形式1、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分: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2、按调查的组织形式分:专门调查:谱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统计报表3、第三节统计分组1.统计整理(统计工作第二阶段):通过大量原始资料的加工汇总,得出反映事物总体综合特征的资料的工作过程。
2. 整理纲要的内容包括:一整套空白的综合表和编制说明。
3. 综合表的基本内容包括:分组、相应的统计指标。
4. 统计整理的工作内容:①对调查材料的审核②按综合表的要求分组分类③对各单位的指标进行汇总和作必要的加工计算④将汇总整理的结果编制成统计表⑤做好统计资料的系统积累工作。
5. 统计分组: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将统计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志区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
其目的就是把同质总体中的具有不同性质的单位分开,把性质相同的单们合在一起,保持各组内统计资料的一致性和组与组之间资料的差异性,以便进一步运用各种统计方法,研究现象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从而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6. 统计分组的基本作用:①划分现象的类型(类型属于标志)②揭示现象内部结构③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表现为事物变化发展原因的因素叫影响因素;表现事物发展结果的因素叫结果因素) 7. 正相关(正依存关系):A 增B 也增。
8. 负相关(负依存关系):A 增B 反减。
9. 分组标志的选择:①根据研究问题的目的来选择②要选择最能反映被研究现象本质特征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
③要结合现象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或经济条件来选择。
10. 按总体单位分组标志分: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11. 数量标志:单项式分组:变量数值不多,变动范围不大,即总体单位的不同标志值较少。
组距式分组:变量数值较多,变动范围较大,即部体单位的不同标志值较多。
12. 按分组标志的多少不同分:简单分组(单一分组):对被研究现象总体只按一个标志进行的分组。
复合分组: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层叠起来进行的分组。
分组体系:多个复合分组构成,互有相关交集。
第四节 分配数列1. 分配数列(次数分配):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组归类整理,并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总体中各个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
2. 次数(频数)(绝对数表示):分布在各组的个体单位数。
3. 比率(频率)(相对数表示):各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
4. 分配数列按分组标志不同分:品质分配数列(品质数列)(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由各组名称和次数组成。
变量分配数列(变量数列)(数量标志分组形成):分单项式、组距式。
5. 变量 – x 次数(频数)- f6. 组距:每个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距离。
7. 全距:数列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8. 分组原则:一般分5-7组,组数尽可能取奇数,避免偶数。
9. 组距数列按组距是否相等分:等距数列:各组组距相等。
宜取5或10的整数倍。
异距数列:各组组距不相等。
10. 标准组距:数列中最小组组距。
11. 次数密度=各组组距各组次数 频率密度=各组组距各组频率12. 组限:组距两端的数值。
13. 组限分:闭口组(上、下限都全)和开口组(有上或有下限)。
14. 组限表示方法:按连续变量分组:一般原则是把到达上限值的单位数计入下一组内,即上组限不在内。
按离散变量分组:相邻两组的上下限不重合。
15. 组中值=2下限上限缺上限的开口组组中值=下限+2邻组组距缺下限的开口组组中值=上限-2邻组组距16. 次数分布:总体中各单位数在各组间的分布。
17. 向上累计(以下累计):将各组次数和比率,变量值由低向高逐组累计。
18. 向下累计(以上累计):将各组次数和比率,变量值由高向低逐组累计。
19. 累计次数的特点:同一数值的向上累计和向下累计次数之和等于总体总次数,而累计比率之和等于1(或100%)。
20.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钟型分布、U 型分布、J 型分布。
钟型分布:对称分布、偏态分布(右或上偏、左或下偏)。
Oy xO yxO yxU 型分布:OyxJ 型分布:正J 型分布、反J 型分布OyxOyx第五节 统计表1. 统计表的作用:①能更清晰地表述统计资料的内容。
②便于比较各项目(指标)之间的关系,便于计算。
③让统计资料一目了然④易于检查数字的完整性(是否有遗漏)和正确性。
2.统计表的结构从内容上分:由主词和宾词组成。
主词:统计表所要说明的总体及其分组。
宾词:用来说明总体的统计指标。
3.统计表的结构从构成要素分:①总标题②分标题(目标)③纵、横栏组成的本身及表中的数字。
如P604.统计表的种类:①简单表:主词未经任何分组的统计表。
②分组表:表的主词按照某一标志进行分组的统计表。
③复合表:表的主词按照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进行复合分组的统计表。
5.宾词指标设计方式:简单设计:将宾词指标平行配置,一一排列复合设计:把各个指标结合起来,作层叠配置,分层排列。
6.编制统计表应注意:P61-63第三章综合指标综合指标:用统计指标去概括和分析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方法。
分为:总量指标(绝对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
第一节总量指标1.总量指标(绝对指标或绝对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总规模或总水平的统计指标。
2.总量指标分类:按内容:总体单位(总体本身的规模大小):一个总体内所包含的总体单位总数。
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各单位某种数量标志值的总和,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总数量。
按时间:时期指标:反映现象在某一时期发展过程的总数量,具有累加性,受时期长短制约。
时点指标:反映现象在某一时刻(瞬间)上状况的总量,没有累加性。
3.在应用时期总量指标时,应明确统计数字所属的时期范围。
4.总量指标的计算:①只有同类现象才能计算总量。
②必须明确每项总量指标的统计含义。
③必须做到计量单位一致。
5.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实物单位:(1)自然单位:如人,辆(2)度量衡单位:如千克、米(3)双重或多重单位:如千瓦/台、吨/马力/艘(4)复合单位:如吨公里、千瓦时(度)货币单位:用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来计算社会物质财富或劳动成果的价值量的计量单位。
分现行价格:是各个时期的实际价格。
不变价格:是在综合不同产品产量并反映它们的总动态时,为了消除不同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所用的固定价格。
劳动单位:用劳动时间表示的计量单位,也是一种复合单位:如工时、工日第二节相对指标1.相对指标(相对数):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对比的结果。
2.相对指标的作用:①能具体表明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比例关系。
②能使一些不能直接对比的事物找出共同比较的基础。
③相对指标便于记忆、易于保密。
3.相对数的表现形式:有名数:人/平方公里无名数:系数、倍数、成数、百分数、千分数等4. 系数或倍数是将对比的基数作为1。
5. 分子数值与分母数值相差很大时,则常用倍数。
6. 成数是将对比的基数作为10。
7. 百分数是将对比的基数作为100。
8. 相对指标的种类:(1) 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用来检查、监督计划执行情况的相对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