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居住区夜间室外光环境分析(1)

居住区夜间室外光环境分析(1)

居住区夜间室外光环境现状探讨与分析——以郑州市为例李卓1,刘刚2,姚鑫2,苏小明2(1.郑州大学建筑学院,郑州450001;2.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市建筑物理环境与生态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2)摘要:国内的住宅建设正在迅速发展,而住区光环境又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郑州典型居住区进行的实地调研和主观评价结果总结得出了郑州居住区夜间室外光环境的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改造、设计和规划居住区夜景照明环境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居住区,夜间室外光环境,影响因素1.前言当前,照明设计的概念虽然已被引入工程实践当中,但是对于大众行为心理方面的调研以及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也比较少见,设计者、建设者、管理者和使用者(居民)之间的沟通几乎是空白,居住者只是被动地接受作为结果而存在的一个建设好的居住环境,很少能参与到最初的建设工作当中,在以后居住的时间里也很少能通过有效的渠道来改进环境质量。

住区环境最终是要提供给居住者的,如果他们不能满意,那么只能说环境的设计建造是失败的。

尽管普通居民对于环境照明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全面而正确的概念,但是他们作为居住区的消费者,对居住区的物理环境质量已经开始提出要求,这种要求必然越来越高、越来越专业化。

本文主要的工作内容和出发点就是尝试去弥补沟通上的缺失,选择天下城、鑫苑名家、美景天城、南航家属院、郑州大学工学院家属院和中方园这几个有代表性的小区进行调研来分居民析郑州市居住区的夜间光感受。

数据采集全部在现场进行,除了广泛地接触当地住户之外,还调查了一些来访者、行人、司机等等。

为了使调查结果能够具有足够的代表性,我们在选择被调查者时,尽量使男女比例平衡,并且涵盖尽可能多的年龄段和各种背景,分为老中青三个年龄段,并根据不同身份分为一般住户、锻炼者、造访者、调查者、管理者、司机等等。

青年、中年、老年人的人数比为48:51:41,分别占总人数的34.3%、36.4%和29.3%。

在争取被调查者合作之前,首先向他们阐明各个单项评价变量的意义,打分评价之余,还做了短时间的交流和探讨,以期最大限度地了解使用者的心态和要求。

基金资助: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居住区光环境评价及检测研究,课题编号:2006BAJ02A03作者简介:李卓(1984-),女,河南渑池,助教,硕士,email:*************2.郑州居住小区室外光环境特点及存在问题作为目前规模较大的居住区,鑫苑名家在郑州市的居住区建设方面具有重要地位,继鑫苑名家之后郑州市的居住小区才真正开始有环境设计。

作者在鑫苑名家调研时发现整个小区依开发时间的先后被分为四个组团,组团设置门禁,而且各个组团之间的门禁卡不能通用,很好的保证了组团内部的安全。

每个组团形成了相对于外部的公共空间来讲完全不同的光感受和心理体验,外部明亮喧哗,一进入组团内部,就像进入一个与外界隔离的私密空间,刚进来的时候由于暗适应的原因短时间内会觉得光线有些幽暗,但稍作停留,就会发现这里的光感觉还是很舒适的,形成了一种宁谧的庭院气氛,这样的做法能够迎合大部分住户的心理需要,很值得推荐,如果能在组团内外之间做出一些过渡区域就更为合理。

天下城的整体光环境住户评价普遍很高,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均做的比较人性化,灯具以反射式步道灯为主,造型别致,尺度宜人,并且较为有效地遮挡了不利的光逸散,对住户室内影响微弱。

饰景照明考虑的较为周到,有水景照明设施和一些结合环境小品的景观照明,但均未启动。

需要注意的是踏步和水体外缘未做独立照明,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光线的突然变化容易引起不适,人们从城市道路进入小区内需要一定时间的视觉和心理上的适应过程。

有些小区入口因为失去引导性而使行人感到茫然,甚至使行车发生危险。

我们在调研当中也发现过这种情况,例如天下城和美景天城,主入口和次入口同样紧邻城市道路,前者标识明确,灯光和道路连续感强,但是不允许机动车入内;只有后者允许机动车驶入,但是入口处的道路严重缺乏引导性并且几乎没有照明,对于路况不熟悉的来访司机很容易发生误操作,路面上其它司机也不会看到那里有入口,隐患极大。

对于此类和城市直接连接的入口点,需要比较醒目的功能照明来标识。

除此之外,可以从城市道路到小区内部形成简短过渡——通过逐渐压缩灯具尺度、拉大间距;逐渐减小光源的功率或者个数等等方式,避免急剧的变化。

对于连接的线或曰边界,我们可以通过绿化等手段适当隔离开来,减少了城市噪声的干扰,也遮挡了一些城市灯光对小区的影响。

在这样的边界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照明器:例如,城市道路人行道设步道灯或草坪灯这些尺度亲切的照明器,拉近和居住小区的距离感;有时利用一杆多灯,一侧满足城市道路照明,一侧降低灯位,换用不同的光源满足另一侧和小区相接的边界照明,两种照明之间再用绿化隔离,使城市行车照明迅速过渡到了步行照明的状态。

南航家属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小区道路照明器尺度失控,因灯柱过高而没有亲切感。

而且,照明引起的主观亮度过高,个别地方眩光严重,路灯的灯光不仅使室外环境照度过高,还照亮了邻近的住宅楼墙面及窗户,对住宅内部造成严重干扰,使小区失去了应有的静谧感,破坏了私密性。

其中有一处住宅一层室外窗下沿垂直照度居然高达56.7lx,窗户中部照度更是达到76.2lx,令人难以忍受,也对小区用电造成极大浪费;2.布置灯具过于随意,单侧灯柱没有布设在绿地一侧,反而分布在住宅楼一侧,并且十分贴近二三层住户窗户、没有遮光措施、亮度偏高,对一至三层住户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劣影响,住户反映强烈;3.住区景观(趣味)中心没有独立照明设施,借助周边城市霓虹灯和道路照明,照度偏低,光源显色性低,其结果是整体氛围冷僻,人们不愿过多停留。

工大家属院属于教师专用居住小区,房价较低,整体环境朴素简洁。

主要的功能照明用灯为高压汞灯,尺度失控,完全是城市交通干道路灯的形式;没有亲切感,色调偏冷,缺乏温馨感;夜间道路尤其是入口处照明的导向性差,对于夜晚的造访者造成极大不便;个别地方灯杆贴近住宅楼,对低层住户有干扰。

中方园的夜间照明情况更差,出现很多照明死角,安全隐患很大,居民意见非常多。

室外照明中存在的问题比较集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步道灯的形式单一,因过于高大而显得尺度失当;光源光色灰冷,显色性极差,照度不足,灯光下的人脸呈青灰色,极为不适;照明设施不完备,导向性差,安全防范措施不足,宅前区域性小路没有照明设施,宅间绿地也没有相应的照明;设施损毁情况严重,缺乏及时的修复和维护。

图1 天下城图2 天下城从整个调研结果来看,天下城采用的照明器较为高档,造型等各方面也较理想,当然,造价也应该是最高的。

在照度方面能够满足功能要求,但是中心广场和水景照明设施均关闭,影响使用和观赏,如图1,图2所示;鑫苑名家则属于中档偏上,但是尚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最大的问题是健身区遮光措施不足,眩光强烈,对住户干扰严重,另外还有很多地方照度不足如下图3所示。

图3 鑫苑名家图4 美景天城公共景观空间普遍没有开启照明设施。

这些问题在美景天城、南航家属院、工大家属院和中方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如图4所示。

后三者在整体效果上则更差一些;中方园的照明设施和照明效果最差,照度严重不足,如图5,图6,图7所示。

从被调查者的反映来看,照明效果的优劣次序基本和上述次序一致。

种种原因导致郑州居住区室外照明存在的诸多问题:(1)住区光环境中的尺度感丧失,灯具在造型和尺度上普遍缺乏细致的设计,导致形式美和技术手段相分离;很多小区的内部没有采用与之相称的步道灯或者庭院灯,而是简单的沿用路灯或者装饰性过强的其他灯种,与当地环境不够协调,功能性也很可疑,对整体环境效果产生了破坏。

另外,居住小区内多半是国产照明器,但其造型多模仿国外名牌灯具的造型设计,针对某个居住区环境而专门进行的照明器设计恐怕还只是个理想(也许在经济上还不可行)。

另外,光照没有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展现住区建筑和环境景观的风貌。

图5 中方园图6 工大家属院(2)光污染与光照不足并存幽暗的整体环境和局部的眩光非常普遍。

不适当的照明会产生光污染,光污染一旦影响到居住区,其后果将不仅仅是造成交通安全方面的隐患,还会严重干扰居民的正常生活,浪费能源。

另一方面,照明却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致使某些城市居住区的照明条件得不到改善(一些廉价的居住区内照明严重不足,甚至高价的住宅区也有类似问题,成为了城市照明中的死角地带)。

我们注意到:很多居住区的照明设施只是沿用周边城市道路的照明,这种简单的做法抹煞了不同环境的性格差别,使居住环境的光尺度和光气氛不再亲切宜人;另一些地方则夸大这种差别,住区边界和城市道路没有呼应,也没有过渡,和居住区应有的氛围极不协调。

另外,混乱的照明设施各自为政,也引起了城市住区环境的恶化。

虽然电杆林立、电缆横飞的局面已经基本结束,但是在个别老旧的居住区内情况依旧。

图7 南航家属院(3)照明设备的制造及其管理维护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

对现有照明器的维护与管理不够合格,没有制度化,路边常可以看到有些照明器工作失常或者污染严重以致影响使用的情况。

3.郑州居住小区室外光环境影响因素上述这一系列调查结果使我们对当前的居住区室外照明有了一些新的认识:首先,居住区的安全问题在所有问题当中显得极为突出。

它和室外照明有着密切关系,但是,一旦照明效果达到相应标准之后,安全问题就会更多地由其它因素来决定,例如物业管理、硬件设施、甚至邻里关系……以美景天城为例,由于小区内集中了不同背景的大量住户,而邻里关系淡漠,很多人同住一楼却形同陌路,彼此的关照很少存在,犯罪分子的作案机会也就会增加。

这也是很多住户集中反映的一个问题。

在这里,照明所能做的是尽量为住区创造一个安全的、温馨的、富有人情味和归属感的室外光环境。

如果这个环境能吸引居民参加更多的户外活动,那么住户之间交流机会将会增加。

调查结果还发现,女性居民对于居住区的安全更为担忧,对于景观环境也更为在意,对于光干扰的投诉几乎都来自女性居民。

青年人对于照明环境的要求较高,同一环境条件下给出的评价值较低;中年人的评价偏高,并且较为稳定;老年人的意见反差较大,和不同居住环境的综合效果有关。

管理者和造访者评价较高,有时甚至和居民的意见完全相反,后者的要求更加具体、严格,他们对居住环境有着最切身的体会,对照明造成的伤害和不便非常敏感。

其次,居住区内道路的照明状况不够稳定,这和灯具的质量低劣及保养不足有关系,调查中经常发现光源频闪、灯具毁损、电缆暴露,甚至光源突然熄灭等事故。

这些都给居住区的安全埋下了隐患。

对于影响居住区光环境的主要因素:城市道路路灯、周边商业霓虹灯、小区内道路路灯、小区内景观灯、住宅主要窗口朝向影响、住户所在楼层高度影响分别进行了两两比较,得出了居住区夜间光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