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代号:207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美学与美育试题
2008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选出正确的答案,并将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每题3分,共18分)
1.著名的“美的理念”说是古代西方哲学家( )提出的。
A.柏拉图 B.鲍姆加登
C.黑格尔 D.贺拉斯
2.美的基本特征是( )
A.符号性、社会性、无功利性、形象性 B.社会性、感染性、形象性、符号性
C.符号性、无功利性、形象性、感染性 D.无功利性、形象性、感染性、客观性
3.美感心理中关键的、决定性的因素是( )
A.审美直觉 B.审美情感
C.审美想象 D.审美理解
4.物体中心点的两面或多面呈现出外在形式不同而内在质量大致均等的状态是(
A.对称 B.比例
C.匀称 D.均衡
5.儿童审美心理的综合性特征是( )
A.想象性创造性纯真性 B.幻想性创造性纯真性
C.直观性创造性纯真性 D.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
6.教学艺术的基本特点是( )
A.创造性
C.交互性
B.情感性
D.审美性
二、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每题13分,共26分)
1、大众文化受商业机制的制约,不具有美育的效能。
2、纪实性是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的重要特征。
三、简答题(答对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
每题12分,共36分)
1、如何理解自然美的变易性?
2、简要回答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在美育史上的意义。
3、色彩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四、论述题(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论述问题。
二题中任选一题。
20分)
1、从艺术创作过程论述审美体验与艺术的关系。
2、结合实际情况论述艺术教育对于青少年发展的意义。
试卷代号:207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美学与美育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08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选出正确的答案。
并将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每题3分,共18分)
1.A 2.C 3.B 4.D 5.C 6.B
二、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每题13分,共26分)
1.大众文化受商业机制的制约,不具有美育的效能。
答:错。
大众文化虽然受商业机制的制约,难免在文本中出现庸俗化倾向,但是它所具有的观赏的日常性和效果的愉悦性的审美特征,使大众文化的优秀文本在美育中具有积极作用。
优秀的大众文化产品以喜闻乐见的审美形式,感染人、激发人,愉悦大众,同样也能达到良好的美育效果。
2.纪实性是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的重要特征。
答:错。
电影因其技术特性,决定了它的确具有真实再现生活的逼真性,这是其他艺术难以比拟的。
但电影作为艺术符号,同时还具有假定性,即它绝不是对客观现实的机械实录,而要通过故事、结构、场景、角色等的假定,来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情思和审美追求,在电影再造的时空中塑造形象。
电影是逼真性和假定性的辩证统一,是再现与表现的完美统一。
不能片面地将纪实性当作电影区别于其它艺术的重要特征。
三、简答题(答对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
每题12分。
共36分)
1.如何理解自然美的变易性?
答:自然美是一种最活跃多变的天然符号,具有易于变动的特性。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自然事物引起人的不确定联想;自然事物本身就是气韵生动、变动不居的活的形象;人赋予自然事物不同的意义。
2.简要回答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在美育史上的意义。
答: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即《美育书简》)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美育理论的专著。
在书中席勒主张以“游戏”去统合现代文明的分裂了的人类感性与理性,从而提出了一条新的美育途径。
席勒的美育观念的出现,标志着西方美育进入系统理论自觉期。
3.色彩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答:色彩的基本特性有三点:表情性,即色彩具有表达一定情感的特性;象征性,指色彩具有的观念蕴涵特性;审美意味的复杂性,指色彩所具有的审美意味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四、论述题(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论述问题。
二题中任选一题。
20分)
1.从艺术创作过程具体论述审美体验与艺术的关系。
答:艺术创造过程一般分为互相关联、渐层推进的三个主要环节:兴发阶段、构思阶段和物化阶段。
审美体验既是艺术创造活动的起点,又是贯穿整个过程的创造性动力因素。
第一,审美体验是艺术兴发的根本动力。
艺术兴发不是什么神秘力量的作用,而是审美体验酝酿而导致的精神爆发效应。
第二,审美体验是艺术构思的内在逻辑。
艺术构思是主体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把客观物象变为审美意象的过程。
艺术家深刻的丰富体验给艺术构思所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材料,最重要的是赋予艺术构思以内在的逻辑。
这种艺术创造的特定逻辑就是审美体验的逻辑,或者说情感的逻辑、想象的逻辑,它们在根本上都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律动。
第三,审美体验是艺术物化的终极根据。
艺术物化,是指艺术主体把心灵中的审美体验创造性地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艺术形象是主体的审美体验在心灵中生成的审美意象的物化,它们的最后根据就在审美体验之中。
2.结合实际情况论述艺术教育对于青少年发展的意义。
答:艺术是审美最集中最典型的形态,承载着最丰富的人类审美文化。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实践形态,它以情感教育、人格素质教育为特色,以促进审美发展来推动青少年理性和感性的全面协调发展,对于青少年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具体来看,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和发展青少年的艺术素质。
通过欣赏艺术的活动,可以培养青少年的形式美感,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增强他们的感悟能力。
而亲身投入一些艺术创造
活动,则会直接在创造性实践活动中提高和发展他们的艺术体验和艺术表现能力。
艺术教育可以启迪和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精神。
艺术作品具有的丰富人文内涵,会对青少年的心灵塑造和精神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风景画可使人领悟自然的美妙及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描写人物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启迪对于人性、人生、社会的认识,艺术可以激励青少年感悟生活的真谛,帮助青少年自我审视,发现和了解自我情感和内心意识,促进心灵境界的提升。
艺术教育可以发展感性,从而全面促进青少年审美能力的发展。
艺术符号具有表情性特征,它可以承载和激发人类共同的审美情感,对于每个青少年个体来说,通过对艺术的直觉体验和情感交流,能够促进感性能力的生成和发展,促进理性与感性的协调和融合。
注:鼓励学生在认真学习教材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在判断题、论述题的解答中,如有虽不同于标准答案,但确有创见而又言之成理者,可视情况给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