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如何备课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如何备课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如何备课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如何备课教师培训材料话题一小学语文备课的重要性在开展新课程实验,落实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中,备课作为教师创造性的劳动,作为教师把握教材,与文本对话的一种重要形式,作为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的重要手段,作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条件,作为关系教学质量高低的直接因素,备课这一环节备受重视。

案例一、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

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老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

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一辈子”与“15分钟”,这话看似矛盾,但它和咱们中国的“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所蕴涵的道理是一样的,一语道出教师备课之真谛。

教师是一个需要经常充电的职业。

美国有一个规定,凡是“师”字级的工作,例如医师、会计师、律师、教师等职业,每年都必须再进修一定时间的课程。

如果没有进修,该年执照就会暂时被冻结,修完课程才能再开始执业。

这是很有道理的。

今天的中国,教师也有进修课时的要求。

大家都知道,全国上下年年期期都在举办课堂研讨、赛课活动,继续教育中心经常都在组织各类培训和考试,就是为了提升老师们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技能,再上一个层次和水平。

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就需要终身学习,终身备课。

尤其是语文教师,你就要为一节课做终身的准备。

案例二有个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厂找到一份工作,报酬不错,工作条件也好,他很珍惜,下决心好好干。

第一天,老板给他一把利斧,并给他划定了伐木范围。

这一天,工人砍了18棵树。

老板说:“不错,就这么干!”工人很受鼓舞,第二天他干得更加起劲,但是他只砍了15棵树;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只砍了10棵。

工人觉得很惭愧,跑到老板那儿道歉,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了,好像力气越来越小了。

老板问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么时候?”“磨斧子?”工人诧异地说:“我天天忙着砍树,哪里有工夫磨斧子!”那个工人感觉砍树吃力的时候,该想到去磨斧子,同样,当我们做教育觉得吃力时,就该想到要充电,而不是一味抱怨学生素质差、教育要求高。

也就是俗话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

话题二小学语文备课的现状面对当前的课改,我们不能只看到教材怎样改动,教学形式怎样改动,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怎样改动,还应看到,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所以,增强教案的实效性,解决备课中出现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在我们平时下校的常规检查中,发现备课的实际效果很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迫于学校检查的压力不得不做一些面子上的工作——那就是机械地一遍一遍地抄;二是教案中不能充分体现备课教师对学生的把握,缺乏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而忽视了如果教学中出现其他状态应该怎样去应对,三是对教参的依赖性过强,无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谈不上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四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过分注重认知目标,而忽视发展性目标;五是教案编写得过于模式化复杂化,教案的编写实际上应该从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的使用都应该灵活的,而我们平时将教案的编写完全模式化、复杂化,造成教案千篇一律,从而失去了备课的意义;六是加重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的工作负担。

导致备课表面上用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实质上依然“走老路”、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局面。

看来如何促使备课达到实效是我们语文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备课的目标要重实效。

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传统的备课一是目标不正确、不实在,如很多教师的备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要么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合实际、不具体;二是目标多注重知识传授与获取,强调教师教学行为的结果和学生行为的结果。

这样的备课目标对于学生的发展显然是无效或效益很低的。

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备课的形式要合实际。

传统的备课形式主要是教师独自一人或冥思苦想、或照抄参考资料,且必须每个过程,每句话都要用备课本写出来,“备课”实际上成了“背课”,尤其是教师上优质课、示范课总是把教案记熟,然后按“台词”去“演戏”。

这样的备课形式与课改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之宗旨是相悖的,只能使教师吃力不讨好。

新的备课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内容,教师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异。

如活动类课程,应以场所、器材、学具及活动的组织安排等准备为备课形式,研究类课程要做好物质准备、分组安排等,这些类型的课不必拘泥于将一切都写在备课本上。

有平行班级的,应大力提倡“集体备课”方式。

而教龄长、经验丰富、素质高的教师,提倡在书上“点画批注”,让他们腾出精力和时间搞研究。

三、备课的评价要促发展。

传统的备课评价对每个教师、每门课程的备课要求几乎都是一律的。

如“环节”都要有“目标要求”、“重难点”、“教具准备”、“导入”、“经过”、“小结”、“作业”等,缺一项就视为不合格,这样做的弊端就在于忽视了学科特点,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

按照“课改”的新要求,教师的备课评价应该体现学科特点、教师特色,要有利于教师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无论是哪一门课,无论是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只要能按这个总要求去备课,就都是好的备课。

所以,建立一套符合课改要求的新的备课评价标准,是促进教师有效备课的关键。

新的备课评价标准应把握一下原则:照搬照抄要严禁,千篇一律要否定,过程思路有特色,促进发展目标要明确。

话题三小学语文有效备课的途径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也就是说,人们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预先有准备,有了准备,则可以获得成功,没有准备,则会遭到失败。

语文教师上课也是一样,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课前认真备好课。

备课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预先设计,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与学的活动进行安排规划的过程,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的再创造。

有了这个预备过程,才能把语文课上好。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小学语文备课,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在钻研课标上下功夫备课,先从读课程标准开始。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圭臬”、是源头、是方向,也是方法。

读课程标准,就像砍柴前磨刀一样,事半功倍。

语文课标对小学语文不同学段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

所谓课标,就是教学的标准,教学的依据。

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

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语文课教得有效,才能把课讲实、讲活。

目标不清楚,搞课改,只能花里胡销,结果远离根本;目标清楚,万变才会不离其宗。

每次我在反复研究课标后,确定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比如:马艺玲老师的这堂口语交际课《男生好还是女生好》,看得出,老师在备课前,是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的。

主要体现在:一、在课始,老师匠心独运,创设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有针对性的生活化情境,激发了交际的兴趣。

即巧妙利用借班上课这一事实,与学生课前谈话(自我介绍),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又将学生的视角自然引向主题,有效地为教学提供了服务,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

这正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口语交际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要求,从而实现了新课程大语文教育观:“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人文思想。

二、加强了互动,提供了交际机会。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它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而是让交际对象在双向互动的交际过程中,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为此,马老师在这堂口语交际课上不但创设了平等和谐的互动氛围,还设计了多个连贯的互动情境。

比如:在辩论时,老师先让一方辩手从一个方面引出话题,经过几个回合,哪一方无语了,老师趁机小结引入下一个话题,这样循环往复,在多个回合,多个情境中,展开多种形式的口语交际,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连贯的互动的交际过程。

很显然,在这堂口语交际课中,口语的三大要素中的听、说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评”没能呈现出来。

我想:老师可不可以将学段口语交际目标不着痕迹地显现在对学生听说的评价过程中,或是让生互评?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交际,而且是师生间的,生生间的。

去年,在我们片区组织的口语交际课课堂展评活动中,参与者都是绞尽脑汁地将这堂口语交际课要实现的目标罗列出来,制成课件,投影出来,让学生读,然后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听说训练。

其实质,学生读是读了,可按要求说了吗?按要求听了吗?这一目标实现了吗?答案非常清楚。

而这恰好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口语交际的目标和内容中指出的:“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这一要求。

所以,马老师在设计这常课的教学策略时,也充分地领会了这一点。

根据以上所述,这堂课的成功首先取决于马老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

二、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备教材最重要的一环,当然是每课时的教材,我们面对的课时教材以阅读课文为主。

备课前,首要的任务就是认真地读。

阅读能力是语文老师的基础。

(一)读什么读单元组“导读”、课例前的“预习”或“阅读提示”、课后的“思考•练习”和单元组小结(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等栏目),“资料袋”和“阅读链接”。

——这里体现着编者意图——编者为什么要编写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特别是“思考•练习”,是教学这篇课文的任务、思路、达到的目标、重点难点等的集中体现,换句话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同学的互助中、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够完成课后“思考•练习”,这篇课文就算教完了、学完了。

而这些内容又集中反映在《教师教学用书》的“前言”——《教材说明》和每篇课文的说明中。

因此,教师备课,除了要读懂课文(理解深、透、有自己的见解)——与作者对话外,更要读懂编者的意图——与编者对话,因为,老师读课文,主要是为了教学、指导学生“理解与运用语文”。

当然,不管是与作者对话、还是与编者对话,都要有自己的思想,把作者与编者的意图,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外化为课堂教学行为。

(二)如何读?我们要像教学生读书一样,划词语、划句子、作批注,整体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

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

一般要朗读四五遍。

对于感情型课文,如《月光曲》,朗读的遍数还要多。

不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是不罢休的。

随着自己语感的增强,悟性的提高,个人情感的不断丰富,多数课文我只读一两遍,便可以进入文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