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A. 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C.R罗杰斯。

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笫三思潮。

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象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

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引起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

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

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2.罗杰斯的自我理论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他(她)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他(她)开始慢慢地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

当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后,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开始激活,在自我实现这一股动力的驱动下,儿童在环境中进行各种尝试活动并产生出大量的经验。

通过机体自动的估价过程,有些经验会使他感到满足、愉快,有些则相反。

满足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寻求保持、再现,不满足、不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尽力回避。

在孩子寻求积极的经验中,有一种是受他人的关怀而产生的体验,还有一种是受到他人尊重而产生的体验,不幸的是儿童这种受关怀、尊重需要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怀和尊重,所以说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儿童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渐渐地儿童被迫放弃按自身机体估价过程去评价经验,变成用自我中内化了的社会的价值规范去评价经验,这样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异化,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冲突时,个体就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

预感到经验与自我不一致时,个体会运用防御机制(歪曲、否认、选择性知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相一致。

如果防御成功,个体就不会出现适应障碍,若防御失败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

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目标是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经内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掉,找回属于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用罗杰斯的话说“变回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机能。

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观点: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反对仅仅以病态人作为研究对象、把人看作本能牺牲品的精神分析学派,也反对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学的客体的行为主义学派,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评论:忽视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先天潜能的制约和影响。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著名哲学家尼采有一句警世格言——成为你自己!马斯洛在自己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不仅将毕生精力致力于此,更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证明了这一思想,成功地树立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形象。

《纽约时报》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

还有人这样评价他:“正是由于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

在这个纷乱动荡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与前途,他把这一切与我们一起分享。

”的确,弗洛伊德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学病态的一半,而马斯洛则将健康的那一半补充完整。

一、简介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学,在著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

之后,留校任教。

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

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

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

1969年离任,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代斯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

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7),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

著有《动机与人格》(1954)、《存在心理学探索》(1962)、《宗教、价值观和高峰体验》(1964)、《科学心理学》(1967)、《人性能达的境界》(1970)等。

二、人格自我实现论(一)需要层次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

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1、生存需要 (physiological need):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生理需要,如对食物、水和睡眠的需要。

2、安全需要 (safety need):包括一个安全和可预测的环境,它相对地可以免除生理和心理的焦虑。

3、爱与归属的需要 (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包括被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支持等,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团体等。

4、尊重需要 (esteem need):包括尊重别人和自尊重两个方面。

5、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包括实现自身潜能。

在心理学上,需要层次论是解释人格的重要理论,也是解释动机的重要理论。

(二)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中心。

他认为可以将其“定义为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定义为完成天职或称之为天数、命运或禀性,定义为更充分的认识、承认了人的内在天性,定义为在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生命意义,就是为了自我实现。

马斯洛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对历史上和当时仍然健在的著名人物,如斯宾诺莎、贝多芬、歌德、爱因斯坦、林肯、杰弗逊、罗斯福等人进行个案研究,概括出了自我实现的人所共同具有的人格特征。

1、对现实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适意的关系2、对自我、他人和自然的接受3、行为的自然流露4、以问题为中心5、超然的独立性:离辟独居的需要6、自主性:对文化与环境的独立性;意志;积极的行动者7、欣赏的时时常新8、神秘体验:海洋感情9、社会感情10、自我实现者的人际关系11、民主的性格结构12、区分手段与目的、善与恶13、富有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14、创造力15、对文化适应的对抗(三)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只有在生活中经常产生高峰体验,才能顺利地达到自我实现。

马斯洛在阐述高峰体验时认为:“这种体验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瞬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痴如醉、欢乐至极的感觉。

”许多人都声称自己在这种体验中仿佛窥见了终极的真理、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奥秘。

人们好像是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和紧张奋斗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地。

“这些美好的瞬间来自爱情和异性的结合,来自审美感觉,来自创造冲动和创造激情,来自意义重大的领悟和发现,来自女性的自然分娩和对孩子的慈爱,来自与大自然的交融……”这种高峰体验可能发生于父母子女的天伦情感之中,也可能在事业获得成就或为正义而献身的时刻,也许在饱览自然、浪迹山水的那种“天人合一”的刹那。

然而,更多的高峰体验是在两情缱绻的爱情之中,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细腻地描绘了这种爱情的高峰体验。

马斯洛曾用柯勒律治的一首诗来形容高峰体验:假如一个人在梦中来到天堂,他被赠与一朵鲜花以证明他的灵魂来过这里;当他醒来的时候,如果他手中真有一朵鲜花,他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三、教育心理学思想马斯洛的思想以人性本善为前提。

强调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追根究底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即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

在马斯洛看来,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能,发挥人的潜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

环境具有促使潜能得以实现的作用。

然而,并非所有的环境条件都有助于潜能的实现,只有在一种和睦的气氛下,在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关系中,潜能才能像得到了充足阳光和水分的植物一样蓬勃而出。

为了使儿童健康成长,应当充分信任他们和信赖成长的自然过程,即不过多干扰、不揠苗助长或强迫其完成预期设计,不以专制的方式,而是以道家的方式让他们自然成长和帮助他们成长。

马斯洛把完善的人性教育作为人本教育的基本内容。

通常人在低级需要获得满足后即追求高级需要的满足。

自我实现追求的内容是实现人的“内在价值”,包括真理、美、新颖、独特、公正、严密、简洁、善、效率、爱、诚实、单纯、改善、秩序、文雅、成长、清洁、宁静、和平等。

如果能实现这些价值,便可以达到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马斯洛关于教育原则的思想大致可概括为五个方面:1、自我同一性原则教育应该使学生寻找内在的同一性,减少或消除学生内心的矛盾和精神上的分裂。

并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即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2、启发性原则此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不仅要通过知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控制、逻辑思维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交流、优美人格的形成、自我的充分自由的体现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美育原则重视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教育。

4、超越性原则对自我的超越,即超越自私,超越自我中心,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此外,还有对文化的超越,能够以某种超脱的和客观的态度对自己出身于其中的文化进行审查,就是要培养一种具有批判精神的人。

5、价值原则教育应使学生获得价值感,应该挖掘、激发学生的内在价值,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意义。

四、以人为本的管理马斯洛很早即关注人的因素。

当美国60年代的管理大师杜拉克、麦格莱高等都将注意力集中于工业化的工作场地时,马斯洛最早认识到人本管理的重要性,他说:“工业领域也许能够当作心理动力学研究高级人类发展研究和人类思想生态学研究的新实验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