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DEAP结果解释

DEAP结果解释

本人最近在用DEAP2.1做效率分析,遇到了各色问题,就在人大经济论坛等找了找相关结果分析解释,整理汇总了一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综合)技术效率
技术效率(crste)是DMU 在一定( 最优规模时) 投入要素的生产效率。

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

综合技术效率是对决策单元的资源配置能力、资源使用效率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衡量与评价。

如果企业处于生产前沿的条件下,即企业是技术有效的(综合技术效率等于1)。

生产效率可谓生产率的全称,是一个地区、产业或企业的产出投入比,同时产生、投入可以通过实物型、价值型度量。

而全要素生产率是生产率的一种表述方法,在生产函数内,一般用索洛残差表示。

对于这个残差有两种原因造成(其实是四种,一般只认为是两种):一是随着时间递进带来的技术进步,另一种是实际生产向生产前沿面移动。

技术效率表示的是后者,是指实际产量与最大可能产量的比值。

2.纯技术效率
纯技术效率(vrste)是制度和管理水平带来的效率;是企业由于管理和技术等因素影响的生产效率。

纯技术效率=1,表示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上,其投入资源的使用是有效率的。

纯技术效率(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PTE),它与技术效率的区别在于计算纯技术效率时没有考虑要素利用率问题所带来的效率损失。

一般意义上的“技术效率”(即综合技术效率)是在“可变规模报酬(VRS)”下所提及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厂商往往没有达到最优规模(即从原点出发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的斜率最大点,称此射线为F),此时的“技术效率”既包括了对实际生产点与生产可能性曲线差距的测度(即纯技术效率),也包括了实际生产点与F射线差距的测度(即规模效率)。


以“纯技术效率”就已经假定生产已经对应了最优生产规模,即在“不变规模报酬(CRS)”假定下测度实际生产点与生产可能性曲线差距的测度。

3.规模效率
规模效率(scale)是指在制度和管理水平一定的前提下,现有规模与最优规模之间的差异。

规模效率是由于企业规模因素影响的生产效率,反映的是实际规模与最优生产规模的差距。

不完全竞争和财务约束等等可能导致DMU不在最合适的规模上运作。

在CRS模型中没有将规模效率的影响从“技术效率”中剥离出来,CRS的假设仅仅在所有的DMU都在最优的规模上运作的时候才合适(例如:LRAC 曲线上的一个相应的平面部分),因而CRS模型中不存在规模效率一说。

当DMU没有在最优的规模上运作的时候,CRS的使用可能会导致技术效率的测度被规模效率所混淆,因此VRS的使用将会得到剔除规模效率影响的技术效率。

4.规模报酬
假如规模报酬递减,就是此企业应缩减规模,因为在VRS模型下,一个企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减区域,这个企业可以通过向TOPS点的移动来减小运作规模,这样他就会变得更加有生产能力,但是这是在这个企业处于生产前沿的条件下的,即这些企业是技术有效的(综合技术效率等于1);如果这个企业不位于生产前沿面上,即他是技术无效的(综合技术效率小于1),通过将综合技术效率进行分解成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看哪个值小,就可以看出是哪个托了后腿了。

一篇论文J. David Cummins和Mary A. Weiss的Analyzing Firm Performance in the Insurance Industry Using Frontier Efficiency Methods。

其中有三个图涉及效率的分解,不过这三个图我越看越不对劲,为此又找了参考文献中提到的M. J. Farell的一篇文章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

这篇文章应该是最早提出这些概念的,不过我确信流传的那个PDF中的第三个图肯定是错误的,不可能存在那样的生产边界。

我个人觉得即便是那两篇英文文献,对这些概念的界定也是模糊的,至少没有区分最大可能效率和实际效率这两种情况。

如果生产边界是规模报酬不变的话还好说,但是考虑这样一种情况,规模报酬先递增,后递减,最后不变,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明确效率必须是给定投入下的效率,而不是像规模报酬不变情况下的任意效率。

因为当投入品较少时,虽然也存在规模效率,但与最大规模效率(最大规模效率由生产边界与过原点的切线决定)肯定是有差别的。

由于给定的点已经在规模报酬变动(VRS)的生产边界上(注意,既然是生产边界,那么已经是现有技术
水平下的最大产出了,也就是不可能达到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边界),因此给定点已经达到了纯技术效率。

在我看来只要在生产边界上的点实际上也就达到了规模效率,但参考的论文中并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上面论文中提到的规模效率实际上是给定点的规模效率与最大规模效率的差值,所以在Cummins的论文中的第三个图中出现了两条生产边界,我觉得同时出现两条生产边界是不可理解的,合理的解释是其中的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边界实际上是一条虚的生产边界,也就是在现有技术水平下不可能达到的生产边界,而规模报酬变动的VRS生产边界才是现实存在的生产边界,按这个理解的话其中的“规模效率”实际上是最大可能规模效率与实际规模效率的产值。

这是我的理解,希望两篇文章能够给楼主带来帮助,也希望能够更多的人参与这个讨论,听听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5.综合技术效率无效(小于1),纯技术效率有效(为1),规模效率无效(小于1),但是松弛变量slack 全为0的可能解释。

如果投入因素是决策单元可的决定的,而产出因素是不能决定的时,我们分析就可以考虑投入是否能减少,不管产出是否能增加(因为产出是决策单元不可控的因素)。

如果产出因素是决策单元可的决定的,而投入因素是不能决定的时,我们分析就可以考虑产出是否能增加,不管投入是否能减少(因为投入是决策单元不可控的因素)。

如果样本单元的纯技术效率为1,而规模效率小于1时,这说明样本单元本身的技术效率而言没有投入需要减少、没有产出需要增加;样本单元的综合效率没有达到有效(即1),是因为其规模和投入、产出不相匹配,需要增加规模或减少规模。

此外,纯技术效率=1,表示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上,其投入资源的使用是有效率的,未能达到综合有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规模无效,因此其改革的重点在于如何更好地发挥其规模效益。

如果样本单元的纯技术效率为1,而规模效率小于1时,这说明样本单元本身的技术效率而言没有投入需要减少、没有产出需要增加;样本单元的综合效率没有达到有效(即1),是因为其规模和投入、产出不相匹配,需要增加规模或减少规模。

如例子中的第二个样本单元,其规模应该缩小。

firm crste vrste scale
1 0.687 1.000 0.687 drs
2 0.814 1.000 0.814 drs
6规模收益(规模报酬):当所有投入要素的使用量都
第一种类型b>a,即产量增加的倍数,大于投入要素增加的倍数。

譬如,人工和资本增加 1倍,能使产量增加 2倍。

这种类型叫做规模收益递增。

第二种类型b=a,即产量增加的倍数,等于投入要素增加的倍数。

譬如,人工和资本增加1倍,产量也增加1倍。

这种类型叫规模收益不变。

第三种类型b<a,表明该生产函数为规模收益递减。

规模报酬存在着递增,不变和递减三个阶段,规模报酬变化的原因是由于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由于产出水平的扩大,或者说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产品平均成本的降低。

7无量纲化处理:在经济管理学中,无量纲化方法是综合评价步骤中的一个环节。

根据指标实际值和无量纲化结果数值的关系特征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又包括阀值法、指数法、标准化方法、比重
二、折线型无量纲化方法:凸折线型法、凹折线型法、三折线型法
三、曲线型无量纲化方法
目前常见的无量纲化处理方法主要有极值化、标准化、均值化以及标准差化方法,而最常使用的是标准化方法。

但标准化方法处理后的各指标均都为0,标准差都为1,它只反映了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无量纲化的同时也抹杀了各指标之间变异程度上的差异,因此,标准化方法并不适用于多指标的综合评价中。

而经过均值化方法处理的各指标数据构成的协方差矩阵既可以反映原始数据中各指标变异程度上的差异,也包含各指标相
互影响程度差异的信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