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选修3-1电容器的电容知识点
一、电容器
1.电容器:任何两个彼此绝缘、相互靠近的导体可组成一个电容器,贮藏电量和能量。
两个导体称为电容器的两极。
2.电容器的带电量:电容器一个极板所带电量的绝对值。
3.电容器的充电、放电.
操作:把电容器的一个极板与电池组的正极相连,另一个极板与负极相连,两个极板上就分别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
这个过程叫做充电。
现象:从灵敏电流计可以观察到短暂的充电电流。
充电后,切断与电源的联系,两个极板间有电场存在,充电过程中由电源获得的电能贮存在电场中,称为电场能。
操作:把充电后的电容器的两个极板接通,两极板上的电荷互相中和,电容器就不带电了,这个过程叫放电。
充电——带电量Q增加,板间电压U增加,板间场强E增加,电能转化为电场能
放电——带电量Q减少,板间电压U减少,板间场强E减少,电场能转化为电能
二、电容
1.定义: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U的比值,叫做电容器的电容
C=Q/U,式中Q指每一个极板带电量的绝对值
①电容是反映电容器本身容纳电荷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跟电容器是否带电无关。
常用单位有微法(μF),皮法(pF)1μF=10-6F,1pF=10-12F
2.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跟介电常数成正比,跟正对面积S成
正比,跟极板间的距离d成反比。
3.电容器始终接在电源上,电压不变;电容器充电后断开电源,
带电量不变。
(一)预习
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预习。
有的同学不注重听课前的这一环节,会说我在初中从来就没有这个习惯。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高中物理
与初中有所不同,无论是从课程要求的程度,还是课堂的容量上,
都需要我们在上课之前对所学内容进行预习。
在每次上课前,抽出一段时间(没有时间的限制,长则20分钟,短则课前的5、6分钟,重要的是过程。
)将知识预先浏览一下,一
则可以帮助我们熟悉课上所要学习的知识,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和
心理准备;二则可以使我们明确课堂的重点,找出自己理解上的难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去听课,有的同学感到听课十分吃力,原因就
在于此。
(二)上课
(1)主动听课.
听课可分成三种类型:即主动型、自觉型和强制型。
主动型就是能够根据老师讲课的程序主动自觉地思考,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难点和重点进行推理性的思维和接受;自觉型则是能对老师讲
课的程序进行思考,能基本接受讲解的内容和基础知识,对难点和
重点一般不能进行自觉推理思维,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这一
过程;而强制型则是指在课堂学习中,思维迟缓,推理滞留,必须在
老师的不断指导启发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如果属于强制型,那要
试着改变自己,由强制型变为自觉型;如果是自觉型,还要加强主动
意识,努力变成主动型。
总之,我们应该以主动的态度去听讲,积
极地进行思考,努力参与到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去。
(2)注意课堂要点.
要听好课,应善于抓住课堂的要点,这主要是指重点和难点两个方面。
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听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要想一节课几十分钟内都保持精力高度集中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应将这有限的集中注意时间用到“刀刃”上。
(3)处理好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
有的同学总是感到困惑,说“上课时注意了听课,就忘了记笔记;而记了笔记,就又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了”。
对此,我们应认识清楚
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听课是主要的方面,记笔记是辅助的学习手段。
我们应该如何记笔记呢?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将“记笔记”变成老师的“课堂语录”,也不应该将“记笔记”变成“板书复印”。
(三)复习
有的同学课后总是急着去完成作业,结果是一边做作业,一边翻课本、笔记。
而在这里我要强调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做作业,而应
该静下心来将当天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回顾,在此基
础上再去完成作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复习的方法我们可以分成以下两个步骤进行:首先不看课本、笔记,对知识进行尝试回忆,这样可以强化我们对知识的记忆。
之后
我们再钻研课本、整理笔记,对知识进行梳理,从而使对知识的掌
握形成系统。
另外,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在学习最初的两三天内遗忘是最快的,也是最多的,所以,我们对知识进行及时的复习也是战胜遗忘
的需要。
(四)作业
在复习的基础上,我们再做作业。
在这里,我们要纠正一个错误的概念:完成作业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我们在课后安排作业的
目的有两个:一是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二是运用课上所学来解决一
些具体的实际问题。
明确这两点是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做作业时,一方面应该认真对待,及时完成,另一方面就是要积极思考,看知识是如何运用的,注意对知识进行总结。
我们应时刻记着“我们做题的目的是提
高对知识掌握水平”,切忌“为了做题而做题”。
一、观察的几种方法
1、顺序观察法: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2、特征观察法:根据现象的特征进行观察。
3、对比观察法:对前后几次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的观察进行比较。
4、全面观察法:对现象进行全面的观察,了解观察对象的全貌。
二、过程的分析方法
1、化解过程层次:一般说来,复杂的物理过程都是由若干个简
单的“子过程”构成的。
因此,分析物理过程的最基本方法,就是
把复杂的问题层次化,把它化解为多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来研究。
2、探明中间状态:有时阶段的划分并非易事,还必需探明决定
物理现象从量变到质变的中间状态(或过程)正确分析物理过程的关
键环节。
3、理顺制约关系:有些综合题所述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
化过程,是诸多因素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综合效应”。
要正确
分析,就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观察和分析,从内在联系上把握
规律、理顺关系,寻求解决方法。
4、区分变化条件:物理现象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的。
条
件变化了,物理过程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
在分析问题时,要特别
注意区分由于条件变化而引起的物理过程的变化,避免把形同质异
的问题混为一谈。
三、因果分析法
1、分清因果地位: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量是通过比值来定义的。
如R=U/R、E=F/q等。
在这种定义方法中,物理量之间并非都互为比
例关系的。
但学生在运用物理公式处理物理习题和问题时,常常不
理解公式中物理量本身意义,分不清哪些量之间有因果联系,哪些
量之间没有因果联系。
2、注意因果对应:任何结果由一定的原因引起,一定的原因产生一定的结果。
因果常是一一对应的,不能混淆。
四、原型启发法
原型启发就是通过与假设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东西,来启发人们解决新问题的途径。
能够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原型可来
源于生活、生产和实验。
如鱼的体型是创造船体的原型。
原型启发
能否实现取决于头脑中是否存在原型,原型又与头脑中的表象储备
有关,增加原型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1、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争取用学到的知识予以初步解释;2、通过课外书、电视、科
教电影的观看来得到;3、要重视实验。
五、概括法
概括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它的基本特点是从同类的个别对象中发现它们的共同性,由特定的、较小范围的认识扩展到
更普遍性的,较大范围的认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概括有两种
不同的形式:一种是高级形式的、科学的概括,这种概括的结果得
到的往往是概念,这种概括称为概念概括;另一种是初级形式的、经
验的概括,又叫相似特征的概括。
看了“高中物理选修3-1电容器的电容知识点”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