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5文言文阅读专题卷二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5文言文阅读专题卷二

文言文阅读专题卷(二)(建议用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22分)武侯问曰:“用兵之道何先?”起对曰:“先明.四轻、二重、一信。

”曰:“何谓也?”对曰:“使地轻马,马轻车,车轻人,人轻战。

明知险易,则地轻马;刍秣以时,则.马轻车;膏锏有余,则车轻人;锋锐甲坚,则人轻.战。

进有重赏,退有重刑。

行之以信。

审能达此,胜之主也。

”武侯问曰:“兵何以.为胜?”起对曰:“以治为胜。

”又问曰:“不在众乎?”对曰:“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所谓治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虽绝成阵,虽散成行,与之安,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

名曰父子之兵。

”吴子曰:“凡行军之道,无犯进止之节,无失饮食之适,无绝人马之力。

此三者,所以任其上令。

任其上令,则治之所由生也。

若进止不度.,饮食不适,马疲人倦而.不解舍,所以不任其上令。

上令既废,以居则乱,以战则败。

”吴子曰:“教战之令,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

乡里相比,什伍相保。

一鼓整兵,二鼓习阵,三鼓趋食,四鼓严辨,五鼓就行。

闻鼓声合,然后举旗。

”武侯问曰:“三军进止,岂有道乎?”起对曰:“无当天灶,无当.龙头。

天灶者,大谷之口。

龙头者,大山之端。

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招摇在上从事于下将战之时审候风所从来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阵以待之。

”武侯问曰:“凡畜车骑,岂有方乎?”起对曰:“夫马,必安其处所,适其水草,节其饥饱。

冬则温厩,夏则凉庑。

刻剔毛鬣,谨落四下。

戢其耳目,无令惊骇。

习其驰逐,闲其进止。

人马相亲,然后可使。

车骑之具,鞍、勒、衔、辔,必令完坚。

凡马不伤于末,必伤于始,不伤于.饥,必伤于饱。

日暮道远,必数上下。

宁劳于人,慎无劳马。

常令有余,备敌覆我。

能明此者,横行天下。

”(节选自《吴子·治兵》,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先明.四轻、二重、一信明:懂得,了解B.锋锐甲坚,则人轻.战轻:轻视C.若进止不度.,饮食不适度:法则,标准D.无当天灶,无当.龙头当:在B[“轻”在此处为“负载少,轻便”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兵何以.为胜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刍秣以时,则.马轻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马疲人倦而.不解舍弃甲曳兵而.走 D.⎩⎪⎨⎪⎧不伤于.饥,必伤于饱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 [A 项,“以”分别为“凭,靠”与“介词,表原因,因为”;B 项,“则”分别为“连词,表顺承,就”与“连词,表转折,却”;C 项,“而”分别为“连词,表转折,却”与“连词,表修饰”;D 项,“于”均为介词,表被动。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招摇在上从事于下/将战之时审候风/所从来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阵以待之B .招摇在上/从事于下/将战之时/审候风所从来/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阵以待之C .招摇/在上从事/于下将战之时/审候风所从来/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阵以待之D .招摇在上/从事于下/将战之时审候风/所从来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阵以待之B [解答此题时,先通读语句,理解大意,然后借助断句技巧和语境进行断句即可。

仔细阅读语段,不难发现此语段中有几处对称的语句,“招摇在上”与“从事于下”,“风顺致呼而从之”与“风逆坚阵以待之”。

由前者的对称性,可排除A 、C 两项;由后者的对称性,可排除D 项,故正确答案为B 。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吴起认为用兵要有“二重”,即进有重赏,退有重刑,有“一信”,即赏罚必信,这都是军队能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

B .吴起认为军队上下应同甘共苦、团结一心形成合力,这样才能战无不克。

武侯深表赞同,并称这样的军队为父子兵。

C .训练部队作战的法则是根据士兵的自身情况分配不同的兵器,赋予其不同的职责,并且要令行禁止。

D .本文通过武侯与吴起的问答,阐释了军队用兵之道、取胜之道、行军之道、教战之道、进止之道及畜马之道,展现了吴起的军事才华。

B [“称这样的军队为父子兵”的是吴起。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宁劳于人,慎无劳马。

常令有余,备敌覆我。

能明此者,横行天下。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翻译句子时,要从整体入手,通读句子,把握大意。

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按照“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进行翻译,要努力做到“字字落实,句句通顺”。

【答案】(1)如果法令不严明,赏罚没有信用,鸣金不能使士兵停止,擂鼓不能使士兵前进,虽有百万大军,又有什么用处呢?(关键词“信”“金”“鼓”各1分,句子大意2分)(2)宁可人疲劳些,不要使马太劳累。

要经常使马保持余力,以防敌人的袭击。

能够懂得这些道理,就能横行于天下了。

(关键词“宁”“慎”“覆”各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武侯问:“用兵的方法首先应该掌握什么呢?”吴起答:“首先要懂得‘四轻’‘二重’‘一信’。

”武侯又问:“这话怎么讲呢?”吴起答:“‘四轻’就是指地形便于战马奔跑,战马便于驾驶战车,战车便于战士操控,战士便于战斗。

了解地形的险易,就便于纵马奔驰;饲养得时,战马就便于驾驶战车;车轴经常保持润滑,战车就便于战士操控;武器锋利,皑甲坚固,战士就便于战斗。

‘二重’就是指勇敢前进就有重赏,怕死后退就处以重罚。

‘一信’就是指赏罚必信。

确实能做到这些,就掌握了取得胜利的根本。

”武侯问:“军队靠什么才能打胜仗呢?”吴起答:“治理好军队就能打胜仗。

”武侯又问:“不在于兵力多吗?”吴起答:“如果法令不严明,赏罚没有信用,鸣金不能使士兵停止,擂鼓不能使士兵前进,虽有百万大军,又有什么用处呢?所谓治理好军队,就是驻扎时守礼法,作战时有威势,进攻时锐不可当,撤退时不可追击,前进后退有秩序,左右移动听指挥,队伍虽被截断仍能保持各自的阵形,虽被冲散仍能恢复行列,将帅与士兵同安乐、共患难,这种军队能团结一致而不会离散,能连续作战而不会疲惫,这样的军队无论将它投向哪里作战,敌人都无法抵挡得住。

这种军队叫父子兵。

”吴起说:“用兵作战的原则,是不要打乱行进和停止的节奏,不要忽略供给饮食的适时,不要耗尽人马的体力。

做到这三条,才能使士卒听从上级的命令。

使士卒听从上级的命令,是治理军队的根本。

如果行进和停止毫无节奏;饮食不能适时供给,人马疲惫却不得解甲休息,军队就不能完成上级给予的使命。

上级的命令行不通的军队,平时就会军纪混乱,用它去作战必定失败。

”吴起说:“训练部队作战的法则,身材矮的拿矛戟,身材高的用弓弩,身体强壮的举大旗,勇敢的敲金鼓,体弱的担任饲养任务,聪明的出谋划策。

同乡同里的士卒编在一起,同什同伍的互相作保。

打一通鼓整理兵器,打两通鼓练习阵法,打三通鼓迅速就餐,打四通鼓整装待发,打五通鼓集合整队。

听到鼓声齐擂,然后举旗(指挥军队行动)。

”武侯问道:“军队行进、停止,难道有什么法则吗?”吴起答:“不要对着‘天灶’扎营,不要在‘龙头’上扎营。

所谓天灶,就是大山的谷口。

所谓龙头,就是大山的顶头。

驻地的左军必须用青龙旗,右军用白虎旗,前军用朱雀旗,后军用玄武旗,中军用招摇旗在高处指挥,军队在其指挥下行动。

临战时,要观察风从哪边来。

若是顺风就乘势呐喊出击,若是逆风就坚守阵地等待战机。

”武侯问:“驯养战马,难道有什么方法吗?”吴起答:“战马,一定要安排在适宜的处所,水草要喂得适时,饥饱要有节制。

冬天马厩要温暖,夏天马厩要凉爽。

经常剪刷鬃毛,细心修蹄钉掌。

要遮挡其耳目两侧,使其不受惊吓。

训练它奔驰追逐的能力,熟悉它前进、停止的动作。

人马相互亲近,然后才能使用。

战马的装具,如马鞍、笼头、嚼子、缰绳等,必使其完好坚固。

大凡马不是被伤于长跑之后,就是被伤于开始使用之时,不是被伤于过度饥饿,就是被伤于吃得过饱。

如果天色已晚路程遥远,就是必须骑一阵,下马步行一阵。

宁可人疲劳些,不要使马太劳累。

要经常使马保持余力,以防敌人的袭击。

能够懂得这些道理,就能横行于天下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22分)【导学号:】古有行大公者,帝尧是也。

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传之,不私于其子孙也。

去天下若遗屣,于天下犹然,况其细于天下乎?非帝尧孰能行之?孔子曰:“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易》曰:“无首吉。

”此盖人君之公也。

夫以公与天下,其德大矣。

推之于此,刑之于彼,万姓之所戴,后世之所则也。

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忠于事君,仁于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党.,伊、吕是也。

故显名存于今,是之谓公。

诸侯之义死社稷。

太王【注】委国而去何也?夫圣人不欲强暴侵陵百姓,故使诸侯死国,守其民。

太王有至仁之恩,不忍战百姓,故事勋育、戎氏,以犬马珍币,而伐不止。

问其所欲者,土地也。

于是属.其群臣耆老而告之曰:“土地者,所以养人也。

不以所以养而害其养也,吾将去之。

”遂居岐山之下。

邠人负幼扶老从之如归父母三迁而民五倍其初者皆兴仁义趣上之事君子守国安民非特斗兵罢杀士众而已。

不私其身,惟民足用保民,盖所以去国之义也,是谓至公耳。

辛栎见鲁穆公曰:“周公不如太公之贤也。

”穆公曰:“子何以.言之?”辛栎对曰:“周公择地而封曲阜,太公择地而封营丘。

爵土等.,其地不若营丘之美,人民不如营丘之众。

不徒若是,营丘又有天固。

”穆公心惭,不能应也。

辛栎趋而出,南宫边子入,穆公具以辛栎之言语南宫边子。

南宫边子曰:“昔周成王之卜居成周也,其命龟曰:‘予一人兼有天下,辟就百姓,敢无中土乎?使予有罪,则四方伐之,无难得也。

’周公卜居曲阜,其命龟曰:‘作邑乎山之阳,贤则茂昌,不贤则速亡。

’季孙行父之.戒其子也,曰:‘吾欲室之侠于两社之间也,使吾后世有不能事上者,使其替之益速。

’如是,则曰贤则茂昌,不贤则.速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