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专业、中医学专业骨伤、全科医方向五年制本科使用) 前言《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是其他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它的学术水平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它以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病证的证候、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指导中医内科临床实践,系统地反映中医临床思维及辨证论治的规律。

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专业基础理论和各脏腑系统主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的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知识及部分难治病、急危重症的诊治,熟悉中医内科的临床思维及实际操作程序。

本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概要介绍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地位、任务,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及其依据,内科病证发病学、证候学、治疗学特点,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方法及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各论分七章,分别介绍52个病证以及各章所属病证共同的主要证候及特征,病机述要、治疗要点等基本知识,教学时数为144学时,其中声像教学占学时的四分之一左右。

重点病证要结合典型病人讲授。

副教授任课为主,一般病证由讲师任课为主,可采用小班、小组讲课及住院病人床边现场教学、门诊典型病例示教等实践教学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

教学目的要求、内容和方法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熟悉中医内科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2(熟悉中医内科病证发病学、证候学、治疗学的特点。

3(了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病证分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了解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1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1(讲述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及地位。

2(简介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3(简介中医内科病证的分类及其依据。

4(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的发病学特点。

5(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的证候学特点。

6(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的治疗学特点。

7(介绍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8(说明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指出注意与前期课程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的衔接,和与其后期课程伤寒论、金匱要略和温病学的关系。

【教学方法】以课程讲授为主,配合电化教学手段。

各论第一章肺系病证概述【目的要求】l. 了解肺病证的概念、范围。

2. 熟悉肺病证的病因病机。

3. 掌握肺病证的主要证候及特征,掌握治疗要点。

【教学内容】1. 介绍肺病证的概念、范围,以及各病证之间的联系。

2. 重点说明肺病证的主要证候及特征。

3. 分析肺病证的基本病机及其相互联系,以及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4. 阐述治疗要点,注意宣肺与肃肺,治肺与调理脾、肾、肠的关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电化教学及实物示教。

一、感冒【目的要求】1. 了解感冒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其病因以及预后。

2. 掌握感冒的病机、诊断要点,以及风寒、风热、暑湿感冒的证治方药。

2中医内科学3. 熟悉“寒包火”感冒、虚人感冒的治疗要点。

【教学内容】l. 介绍四时感冒的临床证候特征,以鼻塞、流涕、咳嗽、发热恶寒、头痛、周身酸楚、脉浮为主症,并说明四时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

2. 叙述感冒的病因以风邪为主,冬春秋季感冒,以风寒、风热为主、夏令感冒多属暑湿致病,病机重点为卫表不和。

3. 明确感冒辨证属表实证,治疗大法为解表透邪。

4. 分别讲解三证感冒的症状特点,风寒感冒用辛温解表法,荆防达表汤加减。

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法,银翘散加减。

暑热感冒用清热祛湿解表法,新加香薷饮加减。

并说明虚人感冒当扶正祛邪,寒包火感冒当清里温表。

5. 简要介绍感冒的调护及进展。

【教学方法】1. 以课堂讲授为主。

2. 临床见习。

3. 有条件介绍刊关感冒的录像片。

二、咳嗽【目的要求】l. 了解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而关系到它脏。

2. 熟悉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内伤咳嗽治疗重在调理肺脏功能,祛邪止咳或补养正气。

3. 掌握各类咳嗽的辨证施治。

【教学内容】l. 介绍咳嗽的概念,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2. 分析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有风寒、风热、风燥的不同,内伤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以痰湿蕴肺,肝火犯肺为多。

病位在肺,但与肝、脾等其他脏器有关。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

3. 讲述咳嗽的辨治原则,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兼以扶正。

4. 重点讲解咳嗽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

外感咳嗽:风寒袭肺证,用疏风散寒宣肺法,三拗汤、止嗽散加减;风热伤肺证,用疏风清热宣肺法,桑菊饮加减;风燥伤肺证,用疏风清肺润燥法,桑杏汤加减,若属凉燥证,用温润法,杏苏散加减。

3中医内科学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证,用燥湿化痰理气法,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郁肺证,用清热豁痰肃肺法,清金化痰汤加减;肝火犯肺证,用清肺泻肝順气降火法,泻白散、黛蛤散加减;肺阴亏耗证,用滋阴润肺法化痰法,沙参麦冬汤加减。

5. 简介咳嗽的调摄护理。

6. 综述咳嗽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1. 以课堂教学为主。

2. 结合临床见习。

3. 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三、哮病【目的要求】1. 了解哮病以痰为主要病理因素,发作期的病理关键是痰阻气逆。

2. 明确哮病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而实多虚少,标实本虚。

3. 掌握哮病发作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

4. 熟悉哮病发作时区别寒痰、热痰;平时着眼肺、脾、肾的具体辨证。

【教学内容】1. 介绍哮病的概念是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并简要交待哮与喘的区别与联系。

2. 指出哮病发病的内因—痰伏于肺是关键,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而诱发。

3. 说明哮病病位主要在肺而关系到脾肾;病理变化是内伏之痰为诱因所触发,以致气因痰阻,痰随气升,气道狭窄而致喘息哮鸣有声。

4. 讲述哮病的辨证属邪实正虚,发时邪实,平时正虚。

发作时辨别寒证、热证及寒包火证;平时辨别肺、脾、肾三脏的亏虚。

5. 指出哮病以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

说明发作时祛邪利气。

冷哮证:用宣肺散寒,化痰平喘法,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

热哮证:用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法,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寒包热哮证:用解表散寒,清化痰热法,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平时宜分别调补阴阳,肺虚用玉屏风散,桂枝加芪汤;脾虚用六君子汤;肾虚用肾气丸等。

久病大发作时,上盛下虚者,可参阅"喘证"篇。

6. 简介哮病的调摄护理。

7. 综述哮病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1. 以课堂教学为主。

4中医内科学2. 结合临床见习。

3. 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四、喘证【目的要求】l. 了解喘证的病理机制,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两脏。

2. 掌握实喘、虚喘的鉴别和各型论治。

3. 熟悉寒热互见,虚实挟杂理论和喘脱的治疗。

【教学内容】1. 介绍喘证的临床特征为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2. 说明喘证病因为外感风寒或风热,内伤可由饮食不当,情志不调及劳欲、久病所致。

病位主要在肺和肾,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为痰热壅肺,宣降不利;虚喘属精气虚衰,肺肾出纳失常,反复发作可致喘脱。

3. 讲述喘证的辨证要点当分虚实。

治疗原则,实证祛邪利肺;虚证培补摄纳。

实喘: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加减;痰热郁肺证,清泄痰热,桑白皮汤加减;表寒肺热证,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加味;痰浊阻肺证,化痰降气,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虚喘: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饮、补肺汤加减;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肾气丸、参蛤散加减。

4. 介绍喘证大发作时,导致喘脱危证的应急处理。

5. 简介喘证的调摄护理。

6. 综述喘证的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1. 以课堂教学为主。

2. 结合临床见习。

3. 典型病例课堂讨论。

五、肺痈【目的要求】l. 了解肺痈的临床特征。

2. 熟悉肺痈病理演变过程各个阶段的辨证要点。

3. 掌握肺痈的治疗大法及各个阶段的具体治法。

4. 重视排脓解毒,不能早投补敛,以免留邪。

【教学内容】5中医内科学l. 指出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疮的一种病证。

属于内痈之一。

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或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2. 介绍肺痈的病因以外感风热为主,或因痰热素盛所致。

病机为邪热蕴肺,热壅血瘀成痈,血败肉腐而化脓。

3. 讲解肺痈的辨证属实热证候,为热毒酿脓。

故发病急,病程短,邪盛证实。

临床--般多按病程的先后各个阶段分为初期(表证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治法以清热解毒、化瘀排脓为主。

初期用清肺解表法,银翘散加减;成痈期用清肺解毒、化瘀消痈法,千金苇茎汤,如意解毒散加减;溃脓期用清热解毒排脓法,加味桔梗汤加减;恢复期用益气养阴清肺法,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加减。

4. 强调溃脓期是病情顺和逆的转折点。

5. 简介肺痈调摄护理知识及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l. 以课堂教学为主。

2. 开展课堂讨论。

3. 结合临床见习。

六、肺痨【目的要求】1. 了解瘵虫感染与正气虚弱导致肺痨发病的机理。

2. 熟悉肺痨病位在肺,但可传及其他脏腑,尤以脾肾为主的特点。

3. 掌握肺痨主要病机为阴虚火旺,以及气阴两虚、阴伤及阳的病理变化。

4. 熟悉肺痨的治则,补虚与抗痨“杀虫”的意义,重视补脾助肺的方法。

5. 掌握肺痨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以及虚中夹实的临床处理。

【教学内容】1. 介绍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疾患,临床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四大主证为特点。

并简述历代医家对肺痨的认识。

2. 说明肺痨病因为“瘵虫”感染,病位在肺,并与脾、肾有关。

病理性质以阴虚为主,并可导致阴虚炎旺或气阴两虚,甚则阴伤及阳。

3. 治疗以补虚杀虫为原则。

分别讲述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肺阴亏损证用滋阴润肺法,月华丸加减;虚火灼肺证用滋阴降炎法,百合固金汤、秦艽鳖甲散加减;气阴耗伤证明用益气养阴法,保真汤加减;阴阳虚损证用滋阴补阳法,补天大造丸加减。

兼有痰热者,可清肺火、化痰热,但不可过量或久用。

4. 简介肺痨的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

6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1. 以课堂教学为主。

2. 结合临床见习。

3. 典型病例开展讨论。

七、肺胀【目的要求】1. 了解肺胀的临床表现,并与有关病证的联系。

2. 熟悉肺胀的病理因素是痰浊、水饮、血瘀。

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肾、心等脏。

后期可出现痰迷心包、肝风内动、喘脱等变证。

3. 掌握肺胀的辨治原则,以及各个证型的证治。

4. 熟悉肺胀出现危重证候的处理。

【教学内容】1. 了解肺胀的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烦躁,心慌等。

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则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证候。

并阐述肺胀与痰饮、咳喘、心悸、水肿、厥脱的关系。

2. 指出本病多因久病体虚,复加感受外邪而诱发。

病位在肺,影响脾肾,后期及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