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 Nida )提出,奈达师
从几位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大师,本身也是有重要地位的语言学家, 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
但这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远离学术重镇,默默地在美国圣经协会供职半个多世纪。
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
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
之一。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简介编辑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
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
等,4.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步骤编辑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
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
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例如
英语谚语“white as snow翻译成汉语可以是字面意义上的白如雪”。
但是,中国南方几乎全年无雪,在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中,没有雪”的概念,如何理解雪的内涵?在译文中,译者可以通过改变词汇的形式来消除文化上的差异。
因此,这个谚语在汉语中可以译作白如蘑菇”白如白鹭毛”
郭建中,2000 ,P63)。
再如,英语成语“spring uplike mushroom”中
“ mushroom原意为蘑菇”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
笋”。
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
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郭建
中,2000 , P67),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
禾n说明。
例女口:“ He thinks by in fecti on , catchi ng an
opinion likea cold.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
冒。
”刘宓庆,1998 ,P 122)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内涵并不是靠
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里。
特点编辑
如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的对等来翻译,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象感冒一样获得思想”这样,原文的真正意义就无法清楚地表达。
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
于
是,译者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即
用目的语中相应的词汇直接说明、解释原文的内涵,以使译文读者更
易接受译作。
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文化差异的处理是与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于目的语紧密相联的。
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 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