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万亩水产养殖基地建设项目申请报告

万亩水产养殖基地建设项目申请报告

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万亩水产养殖基地建设规划目录第1章规划区基本情况 (1)1.1甪直镇概况 (1)1.2甪直镇经济状况 (2)1.3甪直镇水产养殖业现状 (3)第2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5)2.1项目规划的必要性 (5)2.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1)第3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任务 (16)3.1指导思想 (16)3.2基本原则 (16)3.3规划年限与目标任务 (18)第4章区域布局与建设重点 (19)4.1 规划范围 (19)4.2 区域布局 (20)4.3 建设重点 (21)第5章建设标准与建设任务 (22)5.1建设标准 (22)5.2 2011~2013年建设任务 (25)5.3 2014~2015年建设任务 (30)第6章投资估算与筹措方案 (31)6.1投资估算 (31)6.2资金筹措方案 (31)第7章项目效益分析 (36)7.1环境效益分析 (36)7.2社会效益分析 (37)7.3经济效益分析 (38)第8章项目组织管理与运行 (39)8.1项目资金使用管理 (39)8.2项目建设实施管理 (40)8.3项目建成后运行管理 (41)附图1 项目区位图 (42)附图2 万亩水产养殖基地规划图 (43)第1章规划区基本情况1.1甪直镇概况甪直镇位于江苏苏州市吴中区,地处苏州古城东南25公里,东衔昆山,南临澄湖,西接苏州工业园区,北枕吴淞江,苏沪、苏昆太、苏州绕城高速公路和苏虹机场路、东方大道穿镇而过,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便捷,一小时内可到达上海虹桥机场、无锡硕放机场,二小时内可到达上海浦东机场、杭州萧山机场。

全镇河水清清,环境幽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是江南水镇的天然历史博物馆。

境内水流纵横,历来有“五湖之厅”“六泽之冲”之称(“五湖之厅”是指它南临澄湖、万千湖、西靠独野湖、金鸡湖,北望阳澄湖;“六泽之冲”是说它有吴淞江、清小港、界浦、张陵港、东塘和大直港六条流道)。

甪直镇风光灵秀,水产丰富,素有“水云之乡,稼渔之区”美称,鱼鲜藕脆菱角肥,蘑菇、河蚌都很有名。

全镇面积75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其中常住人口6.5万,流动人口11.5万,辖1个办事处、16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

甪直古镇素以桥多而闻名,有“古桥之乡”之称。

桥梁密度达每平方公里48.3座。

除此之外,甪直镇还有很多古代名人的遗址旧迹。

镇东有北宋的白莲花寺,镇西有孙妃墓,镇北有吴王夫差的行宫,镇南有西汉丞相张苍的陵墓。

甪直与苏州古城同龄,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文化底蕴丰厚、人文景观棋布、物质资源丰富,环境安定、民风淳朴,是宜居宜业的宝地。

改革开放以来,甪直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投资环境,实施富民强镇战略,全镇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快速高效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乡镇示范区、全国出口创汇百强镇、江苏省百强乡镇、江苏省外向型明星镇、江苏文明镇、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和中国顾客十大满意旅游名镇。

全镇建有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完善齐全的配套设施,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优质的配套服务。

拥有提供优质太湖水的10万吨级的自来水厂、日供气5000吨级的热电厂、3座11万伏变电站、2座日处理量6万吨级的污水处理厂、国家西气东输天燃气储备站等。

完善的载体建设和贴心的保姆服务使得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甪直成为“亲商、安商、富商、乐商”的热土。

1.2甪直镇经济状况甪直镇工业经济逐步回升。

2010年完成工业产值143.4亿元,比上年增长16%;完成工业增长四项效益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4.09%;完成工业利税1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猛。

兴办民资企业368家,增资项目10家,完成投资12.2亿元;2010年新增个体工商户87户,新增注册资本4429万元。

民营企业总数达到1864家,累计注册资本达59.54亿元;个体工商户累计2702户,注册资本3.09亿元。

2010年引进外资企业19家,增资项目16家,投资总额1.93亿元,注册外资9714.1万美元,增长10.2%,到帐外资4124万美元。

累计外资企业272家,完成产值97.82亿元,销售95.65亿元。

镇属资源型配套企业稳中求进。

2010年热电厂完成产值9882万元,销售8000万元;污水处理厂完成产值1186万元。

村级经济平稳发展。

2010年完成工业产值15.7亿元,销售15.1亿元。

甪直镇第三产业保持良好态势。

2010年集贸市场完成成额24.89亿元;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8.84亿元;房地产抓好物业管理、环境配套建设,完成销售15637万元。

甪直古镇旅游接待游客148.92万人次,直接门票收入1503.48万元。

税金入库正在回升。

实交国税103333.9万元,17.1增长%。

其中完成国税65128.9万元;完成地税38205万元。

1.3甪直镇水产养殖业现状甪直镇水产养殖业主要集中在澄湖西南岸,其前是上世纪60年代的澄湖低洼地,围湖养殖后,既能解决洪涝灾害,又能给当地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至2010年底,甪直镇已经建成养殖尾水净化循环利用工程1600亩(车坊三马村400亩、澄墩村400亩、澄湖前湾养殖区800亩),今年6月部分工程将进行验收。

该工程对改善养殖业水环境的效果非常显著,增强了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功能,削减污染物的排放。

但甪直镇近万亩的养殖池塘其他养殖池塘均未达标排放,特别是特种养殖业,其排放水中的污染物含量非常高,对澄湖的水质和澄湖周边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对甪直镇万亩水产养殖基地进行统一规划,对该养殖区内的养殖尾水进行生态净化,既能减轻对澄湖水质安全的威胁,又能减少治理投资费用,可谓一举两得。

甪直镇地处太湖下游的澄湖边畔,沿澄湖岸线近30公里,沿湖人民有着养殖水产品的传统习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试养罗氏沼虾、白对虾取得成功后,养殖效益不断提高,极大地调动了养殖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养殖面积不断扩大。

2010年全镇水产品养殖面积达15450亩,养殖品种以“三虾”为主,即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F1代青虾,其中南美白对虾7000亩、罗氏沼虾2050亩、青虾5300亩、虾蟹混养2100亩。

2010年全年生产水产品7000吨、销售产值1.95亿元,实现利润5500万元,水产养殖成为甪直农业的主柱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2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2.1项目规划的必要性(1)太湖水污染治理的总体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

太湖是苏南人民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摇篮,苏南因太湖而兴,也因太湖而富,水污染治理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党中央、国务院对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这起事件(注:太湖蓝藻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求“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加大综合治理力度,研究提出具体的治理方案和措施”。

江苏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太湖治理的重大决策部署,采取紧急治藻、铁腕治污、科学治水等一系列举措,全力以赴打好太湖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2007年9月,江苏省政府印发《江苏省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提出用5年时间,有效控制太湖湖体富营养化程度,实现水质明显改善;再用8~10年时间,从根本上解决太湖水污染问题,使太湖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恢复太湖地区山青水秀的自然风貌,形成流域生态良性循环、经济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2008年4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明确了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重点工程。

总体方案中总体方案中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纳入到重点治理的项目和工程内容。

深入贯彻太湖生态修复的科学举措。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自然环境资本之一,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生态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不可替代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

目前,太湖地区的许多自然湿地由于长期被开发利用以及有毒污染物破坏,基本丧失了生态净化功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和恢复。

湿地建设不仅要重视重建湖滨河道自然湿地,也应重点关注作为水产养殖业尾水净化区的湿地。

太湖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太湖几乎每年都暴发不同程度的蓝藻水华。

2008年5月,太湖蓝藻大规模暴发,导致江苏无锡500万人无法正常用水,人们对此记忆犹新。

水危机的表象背后,真正的问题是环太湖各县市的工业、农业和生活排污问题。

氮和磷的含量没有控制住,导致太湖富养化,成为蓝藻大规模暴发的温床。

近年来,尽管对水产养殖业污染的认知程度已经在提高,但是由于污染面大量广,治理难度大,长期以来未引起足够重视,更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导致污染负荷越来越大。

太湖流域乡村氮磷流失除农田排水和径流外,还有乡村生活污水及农户畜禽养殖尾水的排放,具有面广、量大、分散、间歇的峰值和高无机沉淀物负荷的特点。

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太湖水底泥中,40%的磷来自生活污水,另约外三分之一来自农业面源污染。

近年来,太湖地区许多沟渠塘由于缺乏管理,淤积严重,杂草丛生,不仅无法有效拦截农田径流氮磷流失直接进入水体,同时又成为乡村生活污水、分散畜禽养殖尾水的排放通道和固体废弃物的堆积场所,是农业污染源的重要传播途径。

因此,必须利用现有的沟渠塘尽快加以工程化技术改造,建立新型的沟渠塘生态湿地系统,减小水产养殖业流失氮磷进入水体的风险。

(2)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水产养殖业是苏州现代农业建设最重要的部分。

吴中区水产局要求将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不仅要有新品产出,体现高效益、高科技,还要体现水产养殖业的休闲功能,更重要的是要发挥生态改善功能。

在发展现代水产养殖业的同时必须更好的发挥生态改善示范功能。

本项目的规划实施,可减少氮、磷等污染物的排放,有效地促进养殖区及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水质的好转。

通过本生态拦截项目的示范作用,必将带动苏州市甪直镇及周边地区水产养殖污水的治理与利用,有效地改善吴中水产养殖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加快区域内生态循环养殖业和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甪直镇水产养殖业以生态为龙头、产业为纽带、效益为中心、技术为后盾,把现代科技农业(渔业)、生态农业(渔业)和观光旅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示范效益,努力建成为江苏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集生产示范、加工流通、技术研发、科普教育、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于一体,以太湖山水文化为底蕴、环太湖景观为特色的现代农业(渔业)综合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