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单项选择题1.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名列榜首的是(A )。
A.马克思B.爱因斯坦C.达尔文D.牛顿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6.19世纪30年代——40年代发生在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 B )。
A.资产阶级成了统治阶级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D.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5.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理论成果,统称为( B )。
A.马克思主义B.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C.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D.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6.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的是( C )。
A.美洲大陆的发现B.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广泛使用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资本原始积累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B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8.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所包含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被称为( A )。
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9.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10.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11.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 )。
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与时俱进1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神D.与时俱进1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剥削、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第一章1、哲学是(A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世界观和方法论D.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基本问题是(A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存在性B.结构性C.运动D.客观实在性4.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B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5.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D )A.人脑的进化B.动物心理的形成C.语言的产生D.劳动、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说明(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的创造B意识不受认识客观的制约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A )A物质性B运动性C精神性D物质性和精神性8.物质的根本属性是(B )A客观实在性B运动C可知性D时间和空间9.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B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间空间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C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间空间的有限性的统一D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10.“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11.割裂物质和运动的统一,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B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不可知论D庸俗唯物主义12.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D )A自然界B人类社会C精神D实践1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C )A共性和个性的观点B对立统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有限和无限的观点14.“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歌谣揭示的哲理是(A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偶然性的堆积C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D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15.事物发展的本质是(B)A所有事物都在前进和上升B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C事物不断处于质变中D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16.矛盾的基本属性是(D)A普遍性和特殊性B绝对性和相对性C整体与局部D同一性和斗争性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根据是(A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形式与内容的关系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18.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指(D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内因和外因的关系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9.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C)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C把握事物的度D确定事物的量20.辩证法所说的“扬弃”是指(C )A克服和抛弃B纯粹的否定C既克服又保留D纯粹的肯定第二章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D )A客观世界B感觉C思维D实践3.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C)A可知论B唯物论C辩证法D唯心论4.概念、判断、推理是(A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5.感觉、知觉、表象是(B)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6.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C)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实践——认识——实践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7.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B )A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B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C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决定的D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第三章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 )A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C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生产方式指的是(D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经济关系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3.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A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B地理环境的优劣C人口密度的大小D社会风气的好坏4.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D)A自然界B人口因素C地理环境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5.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本质区别在于(A )A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B意识形态具有历史性C意识形态具有能动性D意识形态具有逻辑性6.检验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A劳动工具的状况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C劳动者的主体素质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7.生产力诸因素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是(A )A劳动者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生产管理8.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C)A劳动者B劳动对象C科学技术D生产管理9.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10.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C)A生产的分配方式B商品的交换方式C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D资本的组织形式11.“手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的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句话揭示了(A )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12.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B )A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B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C是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是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13.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主导地位的是(A )A政治上层建筑B观念上层建筑C国家政权D政治法律思想14.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A )A经济基础B政治制度C国家政权D意识形态15.社会基本矛盾是(D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16.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是(A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经济基础D上层建筑17.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最终原因是(A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发展C经济基础的发展D上层建筑的发展18.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C)A人民群众B阶级斗争C社会基本矛盾D科技革命19.阶级发展的直接动力是(DA人民群众B社会基本矛盾C政党D阶级斗争20.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指(A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B宿命论和唯意志论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21.历史唯物之一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A )A人的社会属性B人的生理结构C人的心理状况D人的自然属性13、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社会意识 B地理条件C生产方式 D人口因素14、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 )A、必要劳动时间B、剩余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A、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三、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 分)1、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2、简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
3、如何理解“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4、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5、简述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
1、简述价值规律的作用。
3、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3、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4、简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
5、简述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
1、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简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2、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