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地理_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运用学生自己拍摄的城市、乡村景观图,结合自身体验和感受,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2.运用四大文明古国位置图、亚欧地形图、中国石油产地分布图和长江沿岸工业地带图,通过小组探究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学生所拍摄的身边的景观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2.通过小组探究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与分布及民居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例,感悟聚落文化传承与聚落发展之间的矛盾,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树立聚落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学情分析“聚落”这个概念在初中地理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但是在生活当中学生时时刻刻与聚落产生着关系。

因此,稍加点拨,这个概念理解起来并不会空洞。

所以,借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前布置学生利用假期拍摄自己老家的照片,与当下所生活的城市景观进行对比,从而能轻松的找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同时,在第三章《世界的居民》当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与宗教,初步感知到自然环境会影响人文要素。

因此,通过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四大文明古国位置图》《亚欧地形图》《中国石油产地分布图》《长江沿岸工业地带图》等地图,观察得出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环境会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虽然经过半学期的学期,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地理还是比较陌生,或者学习方法还没有养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样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面,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问题的设计要做到由低到高、层层深入,探究的问题设问一定指向要明确。

效果分析本节课课堂设有三组探究题,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学生互相交流。

第一组活动为“辨景观,找差异”,通过展示学生自己拍摄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组织学生交流,进行课堂反馈。

此活动学生参与面广,难度较低,能够通过此活动较好的达成第一个教学目标“运用学生自己拍摄的城市、乡村景观图,结合自身体验和感受,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第二组活动为“看资料,找因素”,通过引导学生读“四大文明古国位置图”和“亚欧地形图”思考并回答“四大文明古国在此孕育的原因”,90%的学生能观察到靠近河流分布,60%的学生能自主观察四大文明古国也多分布于地势平坦的地方,但是稍加点拨,学生也可以自主完成。

第三组活动是“访民居,探究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三个地区房屋的设计,并且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感知并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

通过这两组课堂活动,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达成了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运用四大文明古国位置图、亚欧地形图、中国石油产地分布图和长江沿岸工业地带图,通过小组探究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对于最后一个环节,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书写准备,表达自己对于传统聚落保护的看法,从而达成课标当中“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的要求,树立聚落与自然环境要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整节课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这节课,达到了一个较好的课堂效果。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本节课为一课时。

本节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都表现出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协调适应性。

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见证了人类的文明史,并给子孙后代以深刻的启迪。

本节课是第三章《世界的居民》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的延续,并且承担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一是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二是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本节课的难点是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评测练习一、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材料一:四大文明古国位置图材料二:参照地图册P2结合材料一、二,思考:四大文明古国在此孕育的原因?材料三:中国石油产地分布图材料四:读长江沿岸工业地带图,分析图中城市为什么沿河分布?大庆油田【知识小结】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的影响二、访民居,探究竟1.你要设计号地区的民居?①北极圈附近(终年寒冷,风大)②东南亚地区(高温,多雨)③北非地区(高温,少雨)2.民居的建筑材料,你选择号①木头②草③冰④土⑤石头⑥毛毡⑦砖⑧竹子……3.门窗大小:4.墙体厚薄:5.屋顶结构:①尖顶②平顶③圆顶6.推荐理由:三、谈遗产,论保护1.下面的做法是否正确?说说你的理由。

(1)有人在古代建筑上刻写“˟˟˟到此一游”。

这种做法正确吗?说说你的理由。

(2)敦煌博物院对外轮流开放石窟,限制参观的人数。

这种做法是否正确?说说你的理由。

2.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传统聚落的保护,有不同的观点。

你赞成下列哪一种观点?说出你的理由。

本节课前前后后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从开始准备要上这节市公开课开始,脑海当中就设计了无数的教学思路,一直很纠结该选择什么样的课堂设计,到底《世界的聚落》这节课该给孩子们带来点什么。

最终,在任老师的点拨下,决定结合地理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突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一共三条,第一条是“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到底运用哪些图片,什么样的图片呢?结合地理素养中的地理实践力,于是布置学生利用十一假期回老家的时间,拍摄一组城市和乡村的对比照片。

在课堂上,突破这一目标,就不需要老师过多讲解,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这个目标也不难实现。

第二条课程标准是“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针对这一条标准,可以拆解为聚落的区位(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因为课标当中没有要求学生能够系统的了解的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结合学情分析,以及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储备情况,从这四方面着重选择了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在选择事例方面,按照时间轴,首先选择了四大文明古国的产生,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进行分析聚落形成的原因。

其次选择了大庆这个城市,根据文字材料以及中国石油分布图,得出了聚落的发展与资源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最后一则资料展示长江沿岸城市分布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城市沿河分布的原因得出聚落的发展与水源、交通的关系。

这一部分我个人觉得材料的选择可以再具有代表性一些,选择能够充分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材料,可能能够达成的效果会更好。

这一部分也有亮点,第一,小结时用思维导图的形成进行方法的提升和归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第二,关于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这一部分引领学生辩证的去看待,上述材料重点关注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业,同时,课堂上也给学生呈现了楼兰古城的事例,引导学生畅谈体会,树立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地协调观。

当然,这节课最大的遗憾就是在“访民居,探究竟”环节,原本的设计是想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出一种类似于FLASH一样的游戏小程序,能让学生在展示的时候自动拼凑出一个房屋的形象,这样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可惜,水平技术难以成行,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让孩子们交流自己的设计成果,所以使得课堂略显单薄。

最后一条课程标准是“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在突破本条教学目标时,除了按照正常的教学内容,展示世界、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以外,我还想加入乡土地理的内容,青岛的传统聚落建筑形态——里院,可是,很多同学并不了解和熟悉,所以在课堂设计活动时,效果并不是特别的理想。

我想如果再设计本节课,我想加入真正的研学内容,带领学生们实地去探访一下青岛里院,通过学生们的亲身参与,我想这才真正落实了地理实践力,学生们的能力在实践中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课标分析课程标准当中对于本节课一共有三个要求。

第一是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该要求需要注意是要选用合适的图片,为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所以建议学生利用假期自己回家拍摄相关照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照片进行展示,从而也助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另外,课标中所用的动词为“描述”,所以需要注意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即可,不必强求描述的一致性。

课标中第二条为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聚落的区位(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课标并没有要求学生系统地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且这四方面关于聚落的分布及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稍有困难,所以在教学设计当中将这部分弱化,重点突出了聚落的区位、聚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在选择实例时,重点筛选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引导学生初步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标中第三条是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此条标准的动词是“懂得”,这就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真正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