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构鉴定方法

结构鉴定方法


第一节 结构研究的一般程序
一、化合物纯度的判定
第一种方法是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常数判定。固体物质根据 有无一致的晶形和均匀的色泽、有无明确的熔点和较窄的熔距进行判 定;液体物质根据有无恒定的沸点、沸程、折光率及相对比重等判定。 若是已知物,则只要将其比旋度与文献数据对比,如相同则表明其已 是或接近纯品。
键的振动类型 υOH, υNH
υCH(-C≡C-H,C=C-H ,Ar-H)(极少数可到2900)
υC≡C,υC≡N,υ-C≡C-C≡CυC=O(酸,醛,酮,酰胺,酯,酸酐)
υC=C(脂肪族及芳香族),υC≡N
δC-H(面内),υX≡Y δC≡C-H,Ar-H(面外)
三、核磁共振谱
核磁共振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a, NMR)是化合物分子在磁场中受电磁波的辐射,有磁距的原 子核吸收一定的能量产生能级的跃迁,即发生核磁共振,以 吸收峰的频率对吸收强度作图所得的谱图。
图4-2 槲皮素的IR图谱
波长(μm) 2.7~3.3 3.0~3.3 3.3~3.7 4.2~4.9 5.3~6.1 6.0~6.7 6.8~7.7
10.0~15.4
表4-3 红外吸收的八个重要区段
波数(cm–1) 3750~3000 3300~3000 3000~2700 2400~2100 1900~1650 1680~1500 1475~1300 1000~650
DEPT(90° 在DEPT(90°)谱图中,每一个峰代表一种三级碳原子(CH).
131.503 113.723
对氨基苯甲酸乙酯
175
100
δppm
0
◆ 13C核化学位移值范围: 0~250ppm ◆ 醛基碳----175~205ppm;
苯环碳 ---- 128ppm; 烯碳 ---- 100~150ppm; 炔碳------ 65~90ppm; 季碳------ 35~70ppm; 叔碳------ 30~60ppm; 仲碳------ 25~45ppm; 伯碳------ 0~30ppm
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a, IR)是研究红外光与物质分子间相互作
用的吸收光谱,是由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在光的红外区域即 4000~500 cm-1处引起吸收产生的。 IR光谱对未知结构化合物的鉴定,主要用于功能基的确认,芳环取 代类型的判断等。图谱中1300cm-1以上为化合物的特征基团区,1300 ~500cm-1为指纹区。
第二种方法是根据化合物的色谱行为判定,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目前结构鉴定中采用的色谱方法包括薄层色谱(TLC)、纸色谱 (PC)、气相色谱(G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
二、理化常数的测定
在天然化合物结构研究中测定的重要物理常数有:熔 点、沸点、比旋度、折光率和相对密度等。
此外,测定化合物的其他理化常数,如pH和化学定性 反应等,能为结构推断提供必要的线索。
✓ 裂分峰类型:s(singlet)、d(doublet)、t(triplet)、
q(quartet)、m(multiplet)等。
✓ 在低级偶合系统中,某一质子裂分后的峰数为n+1 (n为干扰核的数目),裂分峰之间的距离称作偶合
常数(coupling constant, J, Hz),表示相互作用力
三、分子式的确定与不饱和度的计算
(一)测定分子式 分子式的测定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元素定量分析配合分子量测定 2.同位素丰度比法 3.高分辨率质谱法
(二)不饱和度的计算 分子式确定后,可按下式求算不饱和度(u表示)
u=IV-I/2+III/2+1
I为一价原子(如H, D, X)的数目 III为三价原子(如N, P)的数目 IV为四价原子(如C, S)的数目
第四章 结构研究方法
• 第一节 结构研究的一般程序
一、化合物纯度的判定 二、理化常数的测定 三、分子式的确定与不饱和度的计算 四、化合物的功能团和分子骨架的推定 五、化合物结构的确定
• 第二节 波谱分析在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一、紫外光谱 二、红外光谱 三、核磁共振谱 四、质谱 五、其它分析方法
目录
1
一、紫外光谱
分子吸收波长范围在200~400nm区间的电磁波产生的吸
收光谱称为紫外吸收光谱(ultraviolet absorption spectra,UV)。 UV光谱对于分子中含有共轭双键、不饱和羰基结构的化 合物以及芳香化合物结构鉴定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图4-1 槲皮素的UV光谱
二、红外光谱
图4-4 槲皮素的质子宽带去偶谱
(2) DEPT谱 (distortionless enhancement by polarization transfer)
DEPT(135°)谱
※ 一级碳原子(CH3) 、三级碳原子(CH)为向上的峰; ※ 二级碳原子(CH2)为向下的峰; ※ 四级碳原子(C)没有峰.
的强度。
✓ 为方便解谱,有时亦可采用双照射去偶和核 Overhauser效应(nuclear Overhauser effect, 简称NOE)等实验方法把氢谱中复杂重叠的谱线简 化并明确质子间的偶合关系。
2.碳核磁共振谱(13C-NMR)
13C NMR测定技术
(1) 质子宽带去偶谱(broad band decoupling, BBD):即全氢去偶谱 (proton complete decoupling, COM)。
NMR是目前解决结构问题最强有力的工具。
1.氢核磁共振谱(1H-NMR)
图4-3 槲皮素的氢谱
1H核的化学位移(δ)范围在0~20,
不同类型的1H核共振信号出现在 不同区域,据此可以识别; 1H-NMR谱上积分面积与分子中 的总质子数相当,分析图谱时, 只要通过比较共振峰的面积,就 可判断氢核的相对数目; 若化合物分子式已知,即可确定 每个吸收峰所代表氢质子的绝对 个数。
四、化合物的功能团和分子骨架的推定
1.根据化合物的不饱和度,推算结构中可能含有的双键 数或环数。
2.利用样品与某种试剂发生颜色变化或产生沉淀等定性 实验对化合物类型进行初步判断。
五、化合物结构的确定
化学工作、仪器分析、植物化学分类学及文献工作的相 互配合、综合分析。
21 第二节 波谱分析在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