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绿色发展.pptx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绿色发展.pptx
2020-5-31
谢谢阅读
2
- 中国大战略:三步走
– 毛泽东“四个现代化”战略(1964-2000) – 邓小平“三步走”(1980-2050) – 党中央“三步走”战略(2000-2050)
2020-5-31
谢谢阅读
3
- 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
•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用20年的时间,全 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 会,报告中还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 化建设“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体系
2020-5-31
谢谢阅读
7
-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最大的亮点之一
• 首次开辟专节论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 布局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最大的亮点之一, 标志着中国进入绿色生态文明时代,代表着 中国在世界高举绿色发展旗帜。
• 在“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体系 中,生态文明建设不但是重点,更是难点
• 不但是要深刻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建设的各方面,更是全面贯穿到四大建设的 全过程之中
2020-5-31
谢谢阅读
19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 经济转型:需求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工业结 构转型、就业结构转型、要素投入结构转型、外贸 结构转型
– 社会转型:加快人口城镇化、加快农民工市民化、 社会收入结构转型、从歧视性社会政策到公平社会 政策、进一步扩大社会内部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中 国对外开放度
2020-5-31
谢谢阅读
16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九个社会”和“一条道路”
– 共同发展社会和共同富裕社会 – 全民学习型社会 – 全民健康和全民健身型社会 – 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 安居乐业型安康社会 – 开放创新型社会和知识社会 – 和谐社会和稳定社会 – 民主社会和法治社会 – 社会主义文明型社会 – 坚持对外开放,走和平发展道路
2020-5-31
谢谢阅读
9
- 中国和世界发展前景分析
• 新型工业化在加速,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产品生产国; • 新型城市化在加速,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人口国家; • 信息化和知识化在加速,成为世界最大的信息社会和
知识社会; • 基础设施现代化在加速,成为世界最大的现代化基础
设施投资国和领先国,例如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 大型航空枢纽、超级港口、超级智能电网等等; • 国际化在加速,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将来还会成 为世界最大的进口国,世界最大的贸易服务国
•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到20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有了更加清 晰完整的2020年宏伟蓝图,报告中还提出经 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体系
2020-5-31
谢谢阅读
4
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
• 经济现代化总体布局(1964,1975,1982) • “三位一体”总体布局(2002) • “四位一体”总体布局(2007) •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2) • 从经济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 • 从突出经济现代化到全面协调现代化
45.7 67.7 99.8
77.7 100.1 129.6
114.5 133.4 153.0
175.2 186.7 189.1
13
- 中国和世界发展前景分析
• 中国将从工业为主的经济体转变为服务业为 主,特别是现代服务为主的经济体。到2030 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为5%:33%:62%,这标 志着中国用了8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 家200多年的产业现代化历程
购买力平价(1990年价)(麦迪森)
中国 美国
4.3 10.7 15.0 21.1 26.9 34.4 8.0 9.5 10.7 12.2 13.8 15.6
赶超系数(美国=100)
汇率法(现价)
12.1 39.6 64.1 103.9 145.7 204.4
购买力平价(现价)(世界银行)
30.2 67.8 95.2 133.5 170.3 217.4
2020-5-31
谢谢阅读
8
- 中国和世界发展前景分析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人类历史上规模 最大、速度最快的“五化”(工业化、城镇 化、信息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国际化), 这是中国经济保持高增长的“五大引擎”, 未来二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这“五大发动 机”还将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源源不断 的动力。
• 什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它的深刻含 义和基本内涵,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 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全 面建成。二是全面建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 更加公平、更加和谐、更加绿色的小康社会。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题是科学发展观,主 线是加快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目标是坚 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从而构成了独一无 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绿色发展
2020-5-31
谢谢阅读
1
- 内容提要
• 中国大战略:三步走 • 中国和世界发展前景分析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2020中国:发展目标设计 • 黑色发展道路与全球生态环境危机 • 绿色发展思想与第四次工业革命 • 中国创新绿色发展:“十二五”规划 • 中国绿色现代化 • 小结
美国
2.7 5.1 6.8 8.1
赶超系数(美国=100)
汇率法(现价)
8.9 22.0
购买力平价(现价)(世界银行)
22.2 37.6
购买力平价(1990年价)(麦迪森)
2020-5-31
39.3
谢谢阅读
62.7
2015 2020 2025 2030
7.0 14.5 25.9 48.5 15.2 18.6 22.6 27.7 9.5 15.8 23.8 37.7 14.0 15.7 17.9 20.2 9.1 13.5 18.0 25.1 9.1 10.4 11.7 13.3
2020-5-31
谢谢阅读
17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以上“九个社会”和“一条道路”,构成了 小康社会以及和谐社会的主要方面和内容
• 它们标志着中国正在经历着多方面的社会进 步、社会发展、社会转型,它们本身不是一 个或两个社会的发展,而是一组社会的多元 发展、共同发展、互补发展
• 这就是2020年全体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 下所要创建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社会
2020-5-31
谢谢阅读
22
- 2020中国:发展目标设计
• 目标设计的基础原则和方法
–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和主题 – 充分体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核
心理念 – 整合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目标 – 目标设计充分体现国家长远发展的宏观性、战略
性和规划性
2020-5-31
谢谢阅读
23
- 2020中国:发展目标设计
GDP(万亿美元)
汇率法(现价)
中国 美国
1.2 5.8 11.5 22.7 38.8 66.4 9.9 14.7 17.9 21.9 26.6 32.5
中国 购买力平价(现价)(世界银行) 美国
3.0 9.8 15.6 24.7 35.7 51.6 9.9 14.5 16.4 18.5 21.0 23.7
2020-5-31
谢谢阅读
5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含义
• 今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 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再次 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如期实现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全面建成
• 到2030年中国消费额为美国的1.75-1.89倍
中国、美国国内消费额(美元值)及相对美国的赶超系数(2000-2030)
2000 2010
国内消费额(万亿美元)
汇率法(现价)
中国 美国
0.7 2.7 8.4 12.5
购买力平价(现价)(世界银行)
中国 美国
1.9 4.6 8.4 12.3
中国 购买力平价(1990年价)(麦迪森)
– 中国保持相对较高的人力资本增长率
– 中国劳动投入增长率下降,但是非农业就业高增 长
– 保持经济高增长关键在于提高TFP(全要素生产 率)增长率
2020-5-31
谢谢阅读
12
- 中国和世界发展前景分析
• 到2020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可 以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前列” 的目标
– 第一个阶段即“十二五”规划,加快转变经济社会 发展方式,基本纳入科学发展轨道
– 第二个阶段即“十三五”规划,继续加快转变经济 社会发展方式,实现重大关系协调发展,全面纳入 科学发展轨道
• 我们认为,实现2020年目标的有利条件越来越 多,发展能力越来越强,与此同时,不利条件 也越来越明显,发展挑战也越来越复杂,关键 在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纳入科 学发展轨道
购买力平价(1990年价)(麦迪森)
53.8 112.9 140 173.5 195.7 220.8
2020-5-31
谢谢阅读
11
- 中国和世界发展前景分析
• 为什么中国在未来20年还能够保持高增长呢? 从增长来源的角度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有 利因素
– 中国国内储蓄率和国内投资率在不断上升。中国 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比重呈现上升趋势
• 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 全面建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加公平、 更加和谐、更加绿色的小康社会
2020-5-31
谢谢阅读
6
- 生态文明建设
•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 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 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 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 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 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 境(胡锦涛,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