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课件第十章生物多样性下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课件第十章生物多样性下
环节动物
印度光 缨虫, 多毛纲
旋鳃虫(多毛纲)
原管 虫(多 毛纲)
7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主要特征:动物界第二大类群 1、身体可分为头部、足部和内脏团 2、外套膜(包裹内脏团) 外层:分泌物形成贝壳 内层:具纤毛,完成呼吸、排泄、摄食 3、贝壳:主要成分碳酸钙,分角质层、壳层、珍珠
8、体内受精,雄性均有交配器
绝大多数卵生方式繁殖(阳光、植物发酵热 量孵化)
爬行纲代表动物动物
大渡石龙子 Eumeces tunganus
西域林虎 Alsophylax przewalskii
台湾龙蜥 Japalura swinhonis
百色闭壳龟 Cuora mccordi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
牙鲆 Paralichthys olivaceus
针鱼 Hemirhamphus kurumeus
长江鲟 Acipenser dabryanus
(3) 两栖纲 Amphibia
• 两栖纲是一类在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 体水陆兼栖生活的变温动物
• 水生
陆生动物转变的过渡类型
• 温度、湿度、地理障碍等环境因素对两栖动物 发展及其分布存在严格限制作用
倍足纲
马陆
蜈蚣
昆虫纲
9 棘皮动物门 Echinodermata
特征: 1、全部海产,无头部分化 2、后口动物(胚孔形成肛门,相对一侧形成口) 3、辐射对称(多为五辐射对称) 4、体腔发达(水管系统,围血系统) 5、首次出现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常向外突 出成棘 6、特有结构是水管系(次生体腔特化)和管足
半索动物:
胚胎发育、卵裂、体腔形成及幼虫 类似棘皮动物
成体具鳃裂、背神经索、口索
类似脊索动物
代表动物:柱头虫
吻 领 躯干
体呈蠕虫状,或固 着生活,后口式发 育。前端有吻和腭, 用于钻泥沙,形似 橡子,故得其英文 名动物。
11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门,约有70,000余种, 发育的某个阶段均具有以下三特征:
5)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 6)呼吸系统包括鼻、口腔、喉气管室和一
对囊状的肺脏,以吞咽式呼吸,皮肤辅 助呼吸。 7)循环系统由一心房一心室变为二心房一 心室的不完全的双循环。 8)中肾为排泄器官,大脑为原脑皮,眼有 能活动的眼睑、瞬膜和泪腺。
2、两栖动物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原始性): 1)两栖动物繁殖和幼体发育仍旧必须在淡水 中进行。 2)幼体形态似鱼,用鳃呼吸。 3)有侧线,依靠尾鳍游泳,发育过程中需 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活。
足 头
虎斑宝贝,腹足纲
长枪乌贼(头足纲)
8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主要特征:占动物总数的85%,群体大 1、异律分节和身体分部(头、胸、腹) 2、具分节的附肢 3、发达坚实的外骨骼(角质膜) 4、强劲有力的横纹肌 5、简单的开管式循环 6、体壁皮肤形成呼吸器官(水生为鳃、陆生 为气管或书肺) 7、灵敏的感觉器官,神经节更趋集中
(一) 动物的类群
1 原生动物门 Protozoa
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 分布广,淡水、海水、潮湿土壤中; 由单个细胞构成,细胞结构完整; 能独立完成各项生理功能;
代表动物:眼虫、草履虫、变形虫、 团藻
(纤毛纲) (调节水分平衡)
(肉足纲) 伸缩泡
外质 内质
2 多孔动物门 Porifera
后兽亚纲(有袋类)
腹部有育儿袋,胎生而无真正的胎盘,胎儿须 在育儿袋中继续发育。大脑半球仍不发达,体温在 33-35C之间波动。
圆口纲
鱼纲
脊椎动物亚门
两栖纲 爬行纲
鸟纲
哺乳纲
脊椎动物的特点:
胚胎发育早期都出现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 出现明显的头部 绝大多数脊索只见于发育早期,为脊柱代替 水生种类鳃呼吸、陆生种类肺呼吸 除圆口类外,都具备上、下颌 完善的循环系统 肾脏代替肾管 除圆口类外,成对的附肢作为运动器官
1、脊索:位于消化道背部、具有支持作用的棒状 结构
2、背神经管:脊索背方的管状神经系统 3、咽鳃裂:消化道前端咽部两侧的裂隙状结构
分类:
尾索动物亚门 头索动物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尾索动物亚门 Urochordata
• 脊索和背神经仅存在于幼体尾部,成体退化或 消失
• 单体或群体营固着生活的海栖动物 •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精、卵不同时成熟)
主要特征:
• 线形动物水生或陆生,寄生或自由生活与寄生 生活兼有;
• 体型多为长筒形,两侧对称; • 三胚层; • 体表有角质膜,下是皮肤肌肉囊,蛇形运动; • 发育完善的消化系统(有口有肛门); • 具原体腔(体壁与消化道之间,为假体腔);
6 环节动物门 Annelida
主要特征:
1、同律分节:除前后节,身体其它节基本相同, 神经、血管、排泄也按节排列; 2、次生体腔(真体腔):由中胚层形成 3、刚毛与疣足:附肢的出现 4、闭管式循环系统,后肾排泄 5、链状神经系统:每体节有一个膨大的神经节
胎儿通过胎盘与母体相连; 胎生方式为胚胎发育提供保护、营养、稳 定、恒温的发育条件
哺乳:
母体以乳汁哺育后代,是后代在较优越、 安全保护下生长的生物学适应。
哺乳类的多样性
现存动物有4,600多种。分为3个亚纲。
但有 乳腺
原兽亚纲 (又称为单孔类)
卵生。 具单一的泄殖腔孔产卵和排泄。 口缘无肉质唇(喙huì)。 大脑半球不发达。 体温在26-35C之间波动。 体表被毛,有乳腺而无乳头,腹部有乳腺区。 代表动物:针鼹,鸭嘴兽。
(1) 圆口纲 Cyclostomata
特征:
最低等的脊椎动物 出现头部,无上下颌,口呈吸盘状 只有奇鳍而无偶鳍qí 脊索终身存在 腮囊呼吸 寄生或半寄生
代表动物:
七鳃鳗(半寄生) 盲鳗(寄生)
日本七鳃鳗 (海洋中) Lampetra japonica
口漏斗 角质齿
鳃孔
(2)鱼纲 Pisces
体表被鳞、以鳃呼吸、用鳍运动、上下颌摄食、
鸟纲
长耳鸮 (猫头鹰)
麻雀
(10)哺乳纲
主要特征:
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口腔咀嚼和消化 恒定的体温(皮肤和汗腺) 陆上快速运动能力(发达和多样化的肌肉) 胎生、哺乳,保证后代较高的成活率 具有外生殖器
胎生和哺乳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绝大多数哺乳类为胎生
摆脱个体发育早期对水的依赖, 确保脊椎动物在陆地繁殖
爬行纲 动对陆地生活的适应:
• 爬行动物能在陆上繁殖,这是它们的卵具有坚硬 的卵壳或坚韧的卵膜,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羊 膜、尿囊和卵黄囊,使得胚胎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呼吸和营养。
• 大多数的爬行动物全身覆以角质鳞,以减少体内 水分蒸发,也有些种类于皮下具有骨板 。
海葵
4 扁形动物门 Platyhelminthes
主要特征:多数进入淡水,甚至土壤。
• 两侧对称(动物水生
陆生发展重要条件)
• 形成中胚层
• 皮肤肌肉束
• 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分口、咽、肠)
• 有较为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向前集中)
• 雌雄同体,体内受精
5 线形动物门 Protocoelomata
代表动物: 海参、海星、海胆
海参
体呈蠕虫状,两侧对称 海底匍匐 食物为混在泥沙中的有机质碎片、藻类、原生动物
10 半索动物门Hemichordat (隐索动物门)
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过渡的无脊椎动物
特征:
蠕虫状的海产动物,仅几十种
具鳃裂
有口索(口顶部的短盲管)
背神经索中有狭窄空隙出现(背神经管的雏形)
鸟类适宜飞行的基本特征:
外形:
纺锤形,外被羽毛,流线形(减少阻力) 颈长而灵活,躯干坚实,尾骨退化(稳定) 前肢特化为翼,后肢具4趾,拇趾向后(树栖)
骨骼:轻而坚固,具充满气体的腔隙(减少重量); 肌肉:胸骨具强大的龙骨突,附着强大肌肉; 消化:直肠短,无膀胱,消化物随时排出体外; 排泄:肾脏发达,无膀胱; 循环:心脏为四室,完善的双循环; 呼吸:双重呼吸,具发达气囊(足够氧气); 生殖:雌雄均为泄殖腔孔对接受精方式
(5)鸟纲(Aves)
鸟纲是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
高等脊椎动物
起源于爬行类 恒温在动物演化史上的进步意义:
提高新陈代谢水平 提高快速运动能力 减少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
进化特点:
高而恒定的体温(37~44.6) 新陈代谢旺盛 具有羽毛、翼等结构,能迅速飞翔 发达的NS和感觉器官,协调体内外环境 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筑巢、孵卵和育雏) 雌雄均为泄殖腔孔对接受精方式 迁徙和定向(地理、日月星辰、磁场、记忆)
又称海绵动物门 体形结构特征:
1、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两层(皮层、 胃层);
2、主要生活在海水中,营固着生活; 3、体型多为辐射对称或不对称; 4、无器官系统和明确的组织; 5、具有水沟系, 体表有无数小孔(多孔动物)。
3、
4、
• 代表动物: • 多孔红海绵 • 泡状海绵
体壁 中央腔
第十章 生物多样性-2
五、五彩缤纷的动物界
根据动物细胞数量及分类、体型、胚 层、体腔、体节、附肢、内脏器官的布局和 特点等,将动物界分为33门
• 动物界的主要门类和进化关系
原 节肢动物
脊椎动物 后
口 软体动物 动 环节动物 物 线形动物
口 原索动物
动 棘皮动物 物
扁形动物
腔肠动物
海绵动物
原生动物
质层 4、同时存在初生体腔和次生体腔(退化) 5、消化系统:齿舌是软体动物特有(角质齿) 6、呼吸系统:最早出现专职呼吸器官 水生:鳃 陆生:有肺,潮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