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年北京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北京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北京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简答题
1.简述心理学研究方法。

答:(1)观察法
①定义: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是最原始、应用最广的科学研究方法。

②优点:对被观察者行为进行直接观察和记录,保持心理活动的自然流露和客观性,资料比较真实。

③缺点:不能探索因果关系;某种现象难以进行重复观察,结果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
(2)心理测验法
①定义: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可以用来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心理差异。

②优点:测验法的量表编制十分严谨,结果相对准确可靠;施测容易控制快捷、方便;
③缺点:难以进行定性的分析、难以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些测验信度不高;有些操作复杂,使用灵活性差、对研究者有较高要求等。

(3)实验法
①定义:在控制的情境下,研究者有系统的操纵自变量,使之系统的改变,然后观察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包括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②优点: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可以揭示因果关系;可以重复检验;数量化指标明确。

③缺点: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境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会受到实验者、外部环
境的多种影响等;
(4)个案法
①定义:对某个被试或者一小组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

②优点:探索性强,可以为所研究的问题提供详尽、全面的深层资料。

③缺点:花费时间,样本偏差,结论难以推广。

2.简述注意分配的双加工理论。

答:在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的基础上,谢夫林等人提出了双加工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1)自动化加工
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

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

在习得或形成之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

我们通常能够同时做好几件事,如可以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或是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等。

在同时进行的活动中,其中一项或多项已变成自动化的过程(如维持自行车平衡和织毛衣),不需要个体再消耗认知资源,因此个体可以将注意集中在其他的认知过程上。

(2)意识控制的加工
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双加工理论可以解释很多注意的现象。

意识控制的加工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

例如,初学一种动作技能(如骑自行车)时,需要全神贯注,注意力高度集中。

当经过不断练习,已经熟练掌握这一技能时,就不需要占用太多的注意了。

3.管理学中人性假设有哪些?
答:(1)“经济人”
这种理论认为资本家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才开设工厂,工人为了获取经济报酬来工作,只有劳资双方共同努力,大家才可以得到好处。

其要点是:大多数人生来懒惰,总想少干一点工作;一般人都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不喜欢负责任,宁可被别人指挥;对组织(集体)的目标不关心;人缺乏自制能力,容易受他人影响。

(2)“社会人”
梅奥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的友好关系。

社会人假设的理论基础是人际关系学说。

其要点是:认为人的行为动机除了金钱,还有人的全部社会需求;工人的工作效率,随着上级能满足他们的社会需求的程度而改变;强调人的社会性需求,突出人际关系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3)“自动人”
这种人性假设是由马斯洛、阿吉里斯、麦格雷戈提出来的。

“自动人”假设认为:人并无好逸恶劳的天性,人的潜力要充分表现出来,才能要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感受到最大的满足。

其要点是: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低级需要满足后,便追求更高级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级需要;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的没有根本的冲突,个体会自动地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

(4)“复杂人”
这种人性假设是由组织心理学家雪恩等人提出,他们认为:人是因时、因地、因各种情况采取适当反应的“复杂人”。

这被称为超Y理论。

其主要观点是:人不但复杂,而且变动很大。

人的需求与他所处的组织环境有关系,不同的组织环境与时间、地点中个体会有不同的需求。

4.简述洛克目标设置理论及与目标管理理论的区别。

答:目标管理(的基本核心是强调组织群体共同参与制定具体的、可行的且能够客观衡量效果的目标。

在目标管理中,有四个要素:目标具体化,决策参与,限期完成,绩效反馈。

(1)目标设置理论
①困难的目标比简单的目标更容易导致高水平的绩效。

②有一定难度但具体明确的目标,比没有目标或目标模糊更能导致高绩效。

③提供绩效反馈可有利于产生较高绩效。

在具体管理实践中,目标管理主张设定具体的目标和提供绩效反馈。

目标管理实际上是要使员工认定他的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如果设定的目标稍微难一些的话,从理论上讲,目标管理应能有更好的收效。

(2)目标管理理论
目标管理主张设定具体的目标和提供绩效反馈。

目标管理实际上是要使员工认定他的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3)目标设置理论及与目标管理理论的区别
目标管理与目标设置理论唯一有分歧的地方在于,目标管理主张参与决策,而目标设置则认为应由上级指派任务。

但从实际角度来看,如果采用参与决策,可以有效地诱导员工认定难度较大的目标。

5.简述商业组织中常用的培训方式,至少列举两种。

答:此题暂未做答案,请见谅。

6.简述儿童心理理论及测量。

答:(1)心理理论是指对别人和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经验的认识。

是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身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行为做出因果性解释、预测和控制的能力。

最初由普雷马克和伍德拉夫研究黑猩猩时提出.后被应用到儿童身上。

(2)心理理论当前的研究主要在对错误信念的研究上。

能够完成错误信念任务。

标志着心理理论的形成。

一级错误信念:知道他人拥有的某个信念错了。

二级错误信念:知道他人认为某人拥有的某个信念错了。

(3)有关实验
①实验者让儿童观看木偶表演的故事:主人公Maxi把巧克力放在柜橱后外出,其母将巧克力移到抽屉里,问儿童Maxi回来后会去哪找巧克力。

这一实验被后来的研究者广泛运用,使用此实验一般会发现:大多数3岁儿童报告说Maxi到抽屉里找,而4岁儿童大多数报告说Maxi在柜橱里找。

②实验者首先给儿童讲述如下的故事:John和Mary在公园里玩。

他们看到一个人在卖冰洪淋。

Mary想买但没带钱.她就回家拿钱。

一会儿,John回家去吃午饭。

他走后,卖冰淇淋的人离开公园到学校去。

Mary拿着钱向公园走,她看见那个卖冰淇淋的人正向学校走,并跟着他一起到学校买冰淇淋。

John吃完午饭到Mary家。

Mary的妈妈说Mary 去买冰淇淋了.John离开Mary家去找她。

实验者讲完故事后,问儿童“John认为Mary 去哪里买冰淇淋”该研究发现,6岁左右儿童才能回答正确这个问题。

该研究表明,儿童对
二级错误信念的理解比对一级错误信念的理解要晚2年。

7.DSM-4中焦虑症下亚病症种类及诊断要点。

答:根据DSM-4的标准,诊断GAD(关键是对“担忧”的确定,即担忧是过分的、难以控制的,且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

(1)焦虑症的亚病症种类
在DSM-Ⅳ中,焦虑障碍是指过分地、没有理由地担忧为主要症状的一类心理障碍,它包括恐怖症、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主要类型。

(2)广泛性焦虑障碍的鉴别要点是:
①GAD患者通常先有焦虑症状,较长时间才觉得生活不幸福;
②无昼重夜轻的情绪变化;
③常难以入睡和睡眠不稳,而早醒少见;
④患者并不会对事物缺乏必趣,或对前途无望。

其他还需要鉴别的有惊恐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疑病症等。

8.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个案评估要点以及伦理原则。

答:(1)个案评估要点
①诊断
诊断过程是通过实施某些检查程序和测验,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大致分类,如果有可能的话,还要解释原因和制定咨询方案。

②筛查
筛查既可以针对某类人群,也可以针对某个个体,目的在于从中筛选出需要咨询或干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