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1 事故特征1.1 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1.1.1 危险化学品危险性分析氯气属于第2.3类有毒气体,属高度危害物质,对眼、呼吸道粘膜与刺激作用。

急性中毒表现为轻度者有流泪、咳嗽、咳少量痰、胸闷,出现气管和支气管炎的表现;中度中毒发生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水肿,病人除有上述症状的加重外,出现呼吸困难、轻度紫绀等;重者发生肺水肿、昏迷和休克,可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

吸入极高浓度的氯气,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骤停或喉头痉挛而发生“电击样”死亡。

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可引起职业性痤疮及牙齿酸蚀症。

因此,氯气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生泄漏,很容易造成中毒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氯气钢瓶储存在液氯存放区的棚内,钢瓶内氯气为液态,压力为0.8MPa。

液氯钢瓶在充装过程中如果充装过量,就有可能发生钢瓶破裂,液氯迅速气化出现爆炸中毒事故;在装卸、搬运过程中,若出现严重碰撞、摔砸等现象,会使钢瓶附件和瓶阀损坏,造成液氯泄漏事故;同时夏天钢瓶烈日曝晒造成瓶内气体急剧膨胀,瓶内压力过高,超过钢瓶极限压力也可容易造成钢瓶破裂,发生泄漏事故。

如果钢瓶未按期检测,也会发生爆炸泄漏事故。

冬天钢瓶各种附件也易冻裂,发生泄漏事故,液氯一旦泄漏,由于减压,液氯迅速气化,容易造成大面积中毒事故。

在气化、使用过程中如果管道阀门、缓冲罐破裂、损坏,可造成液氯泄漏事故;还有地震、战争因素,可能造成泄漏事故。

1.1.2生产过程中危险、有害因素分析1.1.2.1 2甲4氯系列产品生产过程的主要危险、有害性因素分析2甲4氯原药的生产过程分为酸钠配制、缩合、氯化、结晶、离心、烘干等工序。

酸钠配制过程中使用了氯乙酸和液碱。

氯乙酸属于剧毒化学品,吸入高浓度本品蒸气或皮肤接触其溶液后,可迅速大量吸收会发生急性中毒现象。

氯乙酸遇明火、高热可燃,有发生火灾事故的可能。

严格控制反应温度,若温度过高,氯乙酸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生产中接触氯乙酸溶液会出现水疱并伴有剧痛。

氯乙酸溶液对大多数金属有强腐蚀性。

液碱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对眼和皮肤有刺激性,若皮肤和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

缩合反应使用了邻甲酚和液碱。

邻甲酚遇明火、高热可燃,且具有腐蚀性,对皮肤、粘膜有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可引起多脏器官损害,加料时或发生泄漏,在有火源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火灾事故。

液碱的危害性同上。

缩合过程使用氯乙酸钠溶液采用滴加方式加料,滴加速度过快,会造成反应温度迅速升高,造成冲料。

缩合过程采用蒸汽加热,蒸汽在使用过程中,人体不慎接触裸露的管道会发生烫伤现象,蒸汽及高温物料发生泄漏,很容易烫伤现场人员。

氯化反应使用氯气,氯气是从高压液氯钢瓶经过气体通过管道进入反应釜中,氯气经过的管道和阀门以及液氯钢瓶存在着泄漏的可能。

由于氯属于剧毒物质,若发生泄漏可能造成人员的中毒甚至死亡事故。

氯化反应是一个放热过程,尤其在较高温度下进行氯化,反应更为剧烈、速度快,放热量较大,因此属危险工艺,本工艺是常压反应,因此重点控制反应釜内温度,我们采用了温度与通氯气控制阀联锁。

当反应温度达到控制温度上限时,控制阀自动切断氯气供应。

二氯乙烷易燃,若发生泄漏,遇火源,就有可能发生火灾事故;其蒸气浓度在爆炸极限范围内,在有火源的条件下,还容易产生爆炸事故;人体吸入二氯乙烷易引起肺水肿,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刺激胃肠道和引起肝、肾、肾上腺损害。

盐酸有较强的腐蚀性,操作中如眼和皮肤接触到可致灼伤,接触其蒸汽或烟雾,会产生中毒现象。

氯化过程采用蒸汽供热,人体不慎接触裸露的管道会发生烫伤现象,蒸汽在使用过程中,若发生泄漏,很容易烫伤在场的操作人员。

设备的操作平台在2m以上的高度,人员不小心容易发生坠落现象。

2甲4氯原药对眼睛、皮肤、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结晶后离心使用离心机,若违反离心机操作规程或防护不当,可能对工作人员造成机械伤害。

烘干过程使用双锥回转真空干燥机,生产过程若操作或防护不当,容易发生机械绞伤和触电事故。

离心机不封闭,溶剂二氯乙烷易挥发、泄漏,造成中毒、火灾事故隐患。

离心母液中二氯乙烷通过脱溶回收利用,若发生泄漏,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1.1.2.2 噻嗪酮原药的生产过程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噻嗪酮原药的生产过程分为取代、加成、氯化、合成等主要工序。

1)取代工序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取代工序使用叔丁醇、盐酸两种危险化学品。

反应物料叔丁醇属于第3.2类中闪点易燃液体,生产中若叔丁醇发生泄漏,泄漏物遇火源、高热易发生火灾事故。

叔丁醇属于中度危害物质,对眼、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生产中若车间叔丁醇浓度超标,在通风不良、缺乏防护的条件下容易发生中毒事故,中毒表现可有头痛、恶心、眩晕。

反应物料盐酸属于第8.1类酸性腐蚀品,生产中若盐酸发生泄漏,操作人员在缺乏防护的条件下接触盐酸,容易造成灼伤事故。

取代反应温度控制在70℃左右,若温度控制不当,高于叔丁醇沸点82.8℃,釜内叔丁醇则发生气化产生大量叔丁醇蒸气,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2)加成工序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加成工序使用异丙胺、甲醇两种危险化学品。

反应物料异丙胺属于第3.1类低闪点易燃液体,极度易燃,溶剂甲醇属于第3.2类中闪点易燃液体。

使用过程中一旦叔丁醇、甲醇发生泄漏,泄漏物遇火源、高热易发生火灾甚至爆炸事故。

异丙胺、甲醇均属于中度危害物质,生产中若车间异丙胺、甲醇浓度超标,在通风不良、缺乏防护的条件下容易发生中毒事故。

异丙胺蒸气或雾,对呼吸道有刺激性;持续高浓度吸入引起肺气肿。

蒸气对眼有强烈刺激性;液体或雾严重损害眼睛,重者可致失明。

可致皮肤灼伤。

甲醇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急性中毒表现为短时间内吸入较高浓度本品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步态蹒跚、意识模糊。

重症者可有躁动、抽搐、昏迷;慢性中毒:长期接触可发生神经衰弱综合症,肝肿大,女工月经异常,皮肤干燥、皲裂、皮炎等。

加成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反应釜夹套通冷冻水保持反应温度在20℃左右,若冷冻盐水系统存在故障,会造成温度升高,若温度大于异丙胺沸点31.7℃,釜内异丙胺则发生气化产生大量异丙胺蒸气,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3)氯化工序危险、有害因素分析氯化工序使用二氯乙烷、氯气、偶氮二异丁氰三种危险化学品。

溶剂二氯乙烷属于第3.2类中闪点易燃液体,使用及回收过程中一旦二氯乙烷发生泄漏,泄漏物遇火源、高热易发生火灾甚至爆炸事故。

二氯乙烷属于中度危害物质,对眼睛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吸入可引起肺水肿;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刺激胃肠道和引起肝、肾和肾上腺损害。

急性中毒表现有二种类型,一为头痛、恶心、兴奋、激动,严重者很快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而死亡;另一类型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可发生肝坏死和肾病变。

慢性影响表现为长期低浓度接触引起神经衰弱综合症和消化道症状。

可致皮肤脱屑或皮炎。

生产中若车间二氯乙烷浓度超标,在通风不良、缺乏防护的条件下容易发生中毒事故。

反应物料氯气属于第2.3类有毒气体,属高度危害物质,对眼、呼吸道粘膜与刺激作用。

急性中毒表现为轻度者有流泪、咳嗽、咳少量痰、胸闷,出现气管和支气管炎的表现;中度中毒发生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水肿,病人除有上述症状的加重外,出现呼吸困难、轻度紫绀等;重者发生肺水肿、昏迷和休克,可出现所胸、纵隔气肿等并性症。

吸入极高浓度的氢气,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骤停或喉头痉挛而发生“电击样”死亡。

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可引起职业性痤疮及牙齿酸蚀症。

因此,氯气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生泄漏,很容易造成中毒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催化剂偶氮二异丁腈属于第4.1类易燃固体,遇高热、明火或与氧化剂混合,经摩擦、撞击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燃烧时,放出有毒气体,受热时性质不稳定,40℃逐渐分解,至103-104℃时激烈分解,放出氮气及数种有机氰化合物,对人体有害,并散发出较大热量,能引起爆炸。

生产中若大量接触偶氮二异丁腈会出现头痛、头胀、易疲劳、流涎和呼吸困难;亦可见到昏迷和抽搐。

长期接触本品可引起神经衰弱综合症、呼吸道刺激症状,肝、肾损害。

氯化过程在60-80℃,常压条件下通入氯气,生产中应严格控制氯气的加入量,若加入速度过快,会造成反应失控,温度骤升。

若温度高于二氯乙烷沸点83.5℃时,釜内二氯乙烷则发生气化产生大量二氯乙烷蒸气。

氯气可助燃,二氯乙烷蒸气也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有火源、高热条件下会造成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氯化反应是一个放热过程,尤其在较高温度下进行氯化,反应更为剧烈、速度快,放热量较大,因此属危险工艺,本工艺是常压反应,因此重点控制反应釜内温度,我们采用了温度与通氯气控制阀联锁。

当反应温度达到控制温度上限时,控制阀自动切断氯气供应。

氯化过程产生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有毒,氯化氢气体若发生泄漏,操作人员吸入氯化氢,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鼻衄、齿龈出血、气管炎等。

4)合成工序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合成过程使用甲醇作溶剂,甲醇属于第3.2类中闪点易燃液体,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生泄漏,泄漏物遇火源、高热易发生火灾事故。

生产中若车间甲醇浓度超标,在通风不良、缺乏防护的条件下容易发生中毒事故。

5)辅助工序危险、有害因素分析本项目生产过程主要辅助工序有二氯乙烷脱溶、甲醇脱溶、乙醇回收、成品结晶、过滤、干燥及盐酸吸收。

二氯乙烷、甲醇、乙醇均属于第3.2类中闪点易燃液体,回收过程其主要危险为火灾、爆炸。

二氯乙烷和甲醇均属于中毒危害物质,脱溶过程若车间二氯乙烷、甲醇浓度超标,在通风不良、缺乏防护的条件下容易发生中毒事故。

结晶过程使用溶剂乙醇,乙醇属于第3.2类中闪点易燃液体,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生泄漏,泄漏物遇火源、高热易发生火灾事故。

盐酸装置若氯化氢气体发生泄漏,操作人员吸入氯化氢,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鼻衄、齿龈出血、气管炎等。

若盐酸发生泄漏,操作人员在缺乏防护的条件下接触盐酸,容易造成灼伤事故。

1.1.2.3 粉剂加工生产过程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析本项目可湿性粉剂生产过程可分为投料、粗粉碎、气流粉碎、放料包装等四个工序,辅助工序为空气压缩过程。

每个工序的主要危险、有害性分析如下:1)投料过程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本项目所用原料大多具有毒性和腐蚀性,操作人员在拌合过程中有受到腐蚀和中毒的危险。

拌合好的物料在提升时,如有人在提升物下方停留,此时吊索发生断裂或提升物发生停工倾翻,容易发生物体打击事故。

2)粗粉碎过程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是噪声、粉尘和中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