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概论 《金融经济学》PPT课件

第一章 概论 《金融经济学》PPT课件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金融问题就由单纯 的资金融通问题拓展成资源的跨时期配置问 题。由此,现代关于金融的定义是:在不确 定性环境下,经由金融市场对资源进行跨期 最优配置的行为。
当然,这里所谓的“资源”意即资产。 严格说起来,它应该既包括实物资产,也包 括金融资产。但在谈论金融这个词汇的时候, 我们的着眼点通常仅限于金融资产的范畴。 就此,也可以将金融定义为:在不确定性环 境下,对金融资产进行跨期最优配置的行为。
在传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商业银行 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基本上承担了全社会资金 融通的职能。所以,传统金融学的核心是货 币银行学。
不过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当今 发达的市场经济体中,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 间接融资方式在整个社会资金融通中的地位 相对下降,以券商为核心的直接融资方式日 益重要。与此同时,为规避诸如汇率风险、 利率风险之类的系统性风险,名目繁多的衍 生金融工具陆续产生,相关交易日益繁荣。
(一)金融经济学研究的三个核心问题
1.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经济主体实施跨 期资源配置的决策方法;
2.关于作为各个经济主体跨期资源配置 决策结果的金融市场整体行为的研究,亦即 资产定价方法的研究;
3.关于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对经济主体资 源配置决策的影响的研究,亦即关于金融市 场的作用和效率的研究。
(二)金融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供求均衡定价的经典模型:CAPM。
②无套利均衡定价法则:通过市场上其 它资产的价格来推断某一资产的价格,其前 提条件是均衡的证券市场不应当存在套利的 机会。
如果两种期限相同的证券能够在未来给 投资者提供同样的收益,那么在到期之前的 任何时间,两种证券的价格一定相等,此即 所谓的“一价定律”。
资产的复制是无套利均衡定价的核心分 析技术。
1.理论基础 不确定性经济学,亦即不确定性条件下经济主体行为决 策的理论。
(1)期望效用理论:主要内容是Von.Neuman – Morgenstern的期望效用函数,以及对常规效用函数赖以建立 的基本前提的违背,诸如Bernoulli Paradox(贝努利悖论)、 Allais Paradox(阿莱斯悖论)等的研究。
理性的经济人假设仍然是微观金融理论
对微观金融行为主体的基本假定。经济人根 据效用大小或偏好顺序来选择自己的决策方 案,因此,效用函数的存在性证明至关重要。
针对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环境,1944年, 诺伊曼(J.von Neumann,1903~1957)和摩根 斯坦(O.Morgenstern,1902~1977)提出了期 望效用理论,论证了不确定环境下期望效用 函数的存在性。他们用数学公理化的方法证 明,一个决策者在不确定性环境下的最优选 择,可以用求其关于未来各种可能状态下效 用期望值的最大值来描述。期望效用理论构 成了不确定性环境下决策逻辑的理论基础。
(2)关于个体偏好与风险厌恶的研究:①个体的风险态 度;②风险厌恶系数(Arrow-Pratt的绝对风险厌恶系数和相 对风险厌恶系数);③个体的风险容忍系数。
(3)常用的效用函数:LRT(linear risk tolerance)线性风 险容忍系数效用函数,也称双曲线绝对风险厌恶函数 (Hyperbolic absolute risk aversion,HARA)。
概论
第一章
一、金融的含义
传统地理解,金融这个概念有广狭二义之分。
其中,狭义地理解,“金”即“资金”,“融” 即“融通”;金融,意即资金的融通,或资金的互 通有无。
广义地理解,金融乃货币流通、信用活动、甚 或与之相联系的其它经济活动的总称。例如,与信 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 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等。
他们的结论是:在一系列严格的假定下, 企业的价值与其财务政策无关。
这就是所谓的MM定理。他们的研究不仅 为公司理财这门新学科奠定了基础,并且首 次明确提出了无套利均衡的假设。
布莱克(F.Black,1938~1995)和舒尔斯 (M.S.Scholes,1941~)将证券组合的价格变化及 其结构变动连续动态化,通过构造自我融资 组合来合成特定的期权收益结构,获得瞬间 无风险收益,从而得到一个反映期权价格与 股票价格之间关系的偏微分方程,并由这个 偏微分方程求得期权的定价公式。
金融市场种类的增多及其交易的繁荣,
为人们的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 择余地。人们已经可以在不同的市场间自由 转换资产的存在形态。这就使得人们对投融 资的理解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许多投资者 看来,资金的融通(无论是资金的融入抑或 资金的融出)仅仅是投资者进行资源的跨时 期安排的需要,或者是资产实物形态转换的 结果。换句话说,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下, 对资源进行跨时期的最优配置已经成为现代 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基本决策目标,资金的 融通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而已。
1953年,阿罗发表了《证券在风险投资 最优配置中的作用》一文。一般认为,这是 现代金融经济学的第一篇论文。
在这篇论文中,阿罗把证券理解为在不 同状态下具有不同价值的特殊商品。
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德布鲁以拓展商 品空间维数的方式把金融市场引入了一般经 济均衡分析的基本框架。
1952年,马克维兹(H.M.Markowitz,1927~)提出了证券组 合理论。
在布莱克―舒尔斯期权定价公式的基础 上,默顿(R.C.Merton,1944~)进行了进一步 的理论系统化和深化。其主要成果集中于 1990年出版的《连续时间金融学》一书中。
1976年,罗斯(S.A.Ross,1944~)提出套利定 价理论以取代一般经济均衡假定下的资本资 产定价模型。
罗斯指出,无套利假设等价于存在关于 未来不确定状态的某种等价概率测度,使得 每一种金融资产在该等价概率测度下的期望 收益率都等于无风险证券的收益率。
三、金融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作为金融专业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我们
这里的金融经济学主要阐述与现代微观金融经济理 论有关的基本概念、原理或方法,以作为学生进一 步从事金融专业研究的基础。
(微观)金融经济学旨在将(微观)经济学的一
般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分析金融问题。一般地,它首 先要提出金融所涉及的基本经济问题,然后建立对 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一般原 理,进而在既定理论框架下,应用相关原理来构建 解决具体金融问题的理论模型。这些概念、框架和 原理通常涉及时间和风险、资源配置的优化、风险 的禀性和测度、资产评估等。
类比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关系。这并 不奇怪,因为微观金融理论与宏观金融理论分别包 涵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当中。因此,正像可 以称微观经济理论为价格理论一样,微观金融理论 也可以称为金融资产的价格理论。
但是,微观经济学的历史要早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实际上是对凯恩斯主义之前已有经济理 论的概括称谓,而微观金融理论的历史则要晚于宏 观金融理论。金融理论的微观化是最近半个世纪金 融经济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微观金融理论又被称为现代金融经济理论。
微观金融理论,主要以市场经济系统中
的金融市场为背景,针对投资者、中介者和 融资者等微观主体的行为展开分析与研究, 把探求各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决策规律,确 定金融资产均衡价格的形成机制做为学科理 论的研究重点。研究在资源能够获得充分利 用的条件下,怎样才能最有效率地配置资源。
微观金融理论与宏观金融理论之间的关系可以
2.三大基础理论 (1)个体的投资决策及资产组合理论:证 券组合理论;
(2)公司融资决策理论:MM定理; (3)资本市场理论:EMH。
3.资本市场均衡机制及定价法则
(1)均衡机制:供求均衡机制和无套利均 衡机制;
(2)定价法则(机制):
①供求均衡定价法则:在市场完全竞争 的条件下,设若给定交换经济、初始财富、 经济主体的偏好和财富约束,则当每个投资 者的预期效用达到最大,从而不再有动力通 过资源配置的跨期调整来增加自己的效用时, 整个市场也就达到了均衡,此时的资产价格 就是均衡价格。
二、宏观金融理论与微观金融理论
宏观金融学把以货币为媒介的整个市场 经济系统作为研究背景,主要探讨在资源已 经获得有效利用的条件下,如何充分地配置 (使用)资源。它把充分就业、经济增长、 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国民经济实现 良性循环的标志,着重于宏观货币经济模型 的建立和实证,籍以提出有用的货币政策结 论和建议。
在这一理论中,马克维兹把证券投资的收益率看做随机 变量,然后将证券投资的收益定义为这个收益率的数学期望, 将证券投资的风险定义为这个收益率的标准差,并将各证券 的投资比例作为投资者的决策变量。
这样一来,一个投资者应该怎样投资于各种证券的问题 就被简化成一个具有明确的模型结构形式的数学规划问题。
在证券组合理论中,马克维兹最终引入以收益和风险为 自变量的效用函数形式,从而把自己的证券组合理论纳入了 通常的一般经济均衡分析框架。
这一结论给出了套利定价的一般原理, 被称为资产定价基本定理。
Hale Waihona Puke 无套利均衡定价的经典模型:
OPT,APT,MM定理。
四、金融经济学中的金融市场与金融资 产
金融市场:对未来资源的要求权进行交 易的场所。
金融资产:对未来消费品具有要求权的 要求权证。
五、金融经济学的衍化 关于现代金融经济理论的产生,一般地说,新古典主义 经济学是现代微观金融理论的基础。 1874年,在瑞士洛桑大学任教的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 (L.Warlas,1834~1910)发表了《交换的数学原理》,首次提 出了一般经济均衡理论的主要观点。1954年,阿罗 (K.J.Arrow,1921~)和德布鲁(G.Debreu,1921~)利用日本数 学家角谷静夫(Kakutani Shizuo,1911~)在1941年对荷兰数学 家布劳维尔(L.E.J.Brouwer,1881~1966)提出的不动点定理的 推广,最终完成了一般经济均衡价格体系的存在性证明。 从此,瓦尔拉斯―阿罗―德布鲁的一般经济均衡体系构 成了微观经济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以至于任何不同于这一 框架的经济逻辑都至少是不“正统”、非“范式”的,微观 金融理论自然也不能例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