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行理财产品概念银行理财产品是指商业银行在对潜在目标客户群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目标客户群开发设计并销售的资金投资和管理计划。
在理财产品这种投资方式中,银行只是接受客户的授权管理资金,投资收益与风险由客户或客户与银行按照约定方式承担。
就目前市场上理财产品来看,除了投资门槛外,对公理财产品与个人理财类产品区别不大。
一般根据本金与收益是否保证,将银行理财产品分为保本固定收益产品、保本浮动收益产品与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三类。
另外按照投资方式与方向的不同,新股申购类产品、银信合作品、QDII产品、结构型产品等,也是我们经常听到和看到的说法。
二、银行理财产品分类银行理财产品近些年来在我国发展势头迅猛,在类型上也可以说是丰富多彩,有人民币理财、外币理财、保本保收益理财、保本浮动收益理财等,在期限上也是从7天到3个月、6个月、1年期、2年期不等,从各个方面满足了客户的投资需求。
具体说来,我国的银行理财产品有两种分类方式:第一种,按标价货币分类,银行理财产品分为外币理财、人民币理财和双币种理财三类。
所谓外币理财,就是指只能用除人民币以外的外国货币来购买的理财产品。
外资银行在外币理财的发行上表现十分活跃,这主要是由于外资银行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外国市场比较了解,且产品创新能力较强。
外币理财按币种的不同,又可分为美元理财产品、欧元理财产品、澳元理财产品等。
其中,今年以来,受澳洲加息政策的影响,相比其他外币理财而言,澳元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表现出了明显优势。
今年2月份,3个月期的澳元理财产品平均年预期收益率为2.55%,6个月期的为5.2%。
而3个月期美元理财产品的平均年预期收益率为1.06%,6个月期的为2.1%。
外币理财给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投资于海外市场的渠道,但是,这需要投资者在购买外币理财时,对其产品设置及投向市场有一个清楚地了解,否则,投资者很可能亏得血本无归,今年以来,这种例子也是比比皆是。
人民币理财,是指只能用人民币购买的理财产品。
人民币理财产品虽然起步晚于外币理财,但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
从2004年的理财产品市场占比不到20%,发展为2009年的市场占比近90%。
这一方面反映了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预期,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资银行已经逐步认识到理财销售这块“大蛋糕”的吸引力,积极投入到理财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中去。
目前,我国的人民币理财根据投资方向的不同,分为债券型、信托型、新股申购型和QDII型。
例如,债券型人民币理财产品是指主要投资于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等产品。
由于其投资标的主要为信用等级较高债券、短期货币工具等,因此是风险最低的银行理财产品之一。
图表 1:人民币理财产品分类双币种理财,是指以人民币和外币共同作为购买货币,并分别按照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币理财产品的方式运作,到期分别以人民币和外币支付收益的理财产品。
或者,以人民币作为投资本金,将此本金产生的利息兑成外币并以外币理财模式运作,以外币返还本外币理财的整体收益的方式,也被称为双币种理财产品。
第二种,按收益类型分类,理财产品又分为保证收益类和非保证收益类两种类型。
其中,非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按照是否保证本金又分为保本浮动收益和非保本浮动收益两种类型。
从字面上看,这些理财产品也是容易误导投资者的关键所在,下面我们会着重分析其风险点。
例如,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乍眼一看,既能保本又能保收益,对投资者来说好像不用承担什么风险,其实不然,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之前都会被要求签订一份投资协议,很多投资者也没有仔细阅读就直接签名了。
这时候一定要当心了,很多理财产品的合同条款中都会有一条叫“银行有权提前终止合约”的条款,这也是保本保收益类理财产品的风险所在。
假如银行提前终止合约,本应该一年到期的理财产品,半年就到期了,这时投资者获得的收益率也有一年期的收益率变成了半年期的收益率,收益减少一半。
除此之外,投资者还会面临将手里的闲置资金进行再投资的风险。
因为投资者需要花时间去寻找合适的投资项目,即便找到了合适的投资项目,投资者又要考虑新项目面临的风险。
资金都是有时间价值的,尤其对于大额资金的投资者来说,这样来回折腾既损失收益又浪费精力。
对于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而言,从字面理解也很有诱惑性,起码可以在保证本金的不受损失的情况下获取最大收益啊。
其实,这类理财产品也是有风险的。
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又被称为“结构性存款”,它是由普通存款和衍生产品组合而成的,它的风险主要来自于衍生产品这一部分,收益是与汇率、利率、债券、一篮子股票、基金、指数等金融市场参数挂钩的。
投资该类理财产品需要投资者对衍生产品部分所挂钩的标的物有足够的了解,如果在不清楚地情况下就盲目买入,最后投资者的收益率很可能大打折扣或者颗粒无收。
即使投资者对挂钩标的物的走势判断正确了,其收益率也有可能会受到影响。
因为该类理财产品的收益计算方式对其收益率的影响也很大。
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的收益计算方式可分为区间累积型、挂钩型和触发型三类。
拿区间累积型来说,它是指银行会先确定最高、最低的年收益率并设置利率参考区间,根据利率、汇率、指数等标的物在参考区间内运行的情况确定收益率。
因此,即使产品设计者对某一挂钩市场走势判断正确,但假设参考区间设计的幅度过于狭窄,一旦投资标的物的表现在短时间内大幅上扬或下挫,直接跳开该设定区间,则会直接影响实际投资成果。
对于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而言,是指商业银行根据约定条件和实际投资情况向客户支付收益,并且不保证本金安全,投资者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该产品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已经成为银行发行的主要理财品种。
目前,常见的是一些打新股、类基金等产品。
该类产品既不承诺保本,也不承诺保证收益,风险不言而喻。
三、各大银行的理财产品品牌现在各大银行都推出了自己的理财产品品牌,主要面向高端客户群体,向他们提供更细心周到的理财服务。
这些理财产品品牌有中国银行的“中银理财”、中国农业银行的“金博士理财”、中国建设银行的“乐当家理财”、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理财”、中国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中国民生银行的“非凡财富”、中信银行的“贵宾理财”、兴业银行的“自然人生理财”、广东发展银行的“真情理财”、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诚信理财”、深圳发展银行的“天玑财富”等等。
四、银行理财能力受制“风控能力”部分银行虽然在发行量、收益能力等方面有不错的成绩,不过由于风险控制能力的削弱,以及信息披露的不及时,导致最后在理财综合能力的排名上有所下滑,难以维持在发行量等方面的优势。
风险控制能力是衡量一个银行对于市场的把握度是否准确的重要因素,也是各大指标中银行最不容忽视的指标之一。
上半年度的房市调控、信贷紧缩等政策,除了是市场的规范需求外,一方面,就银行来说,主要是为了规避风险的需要。
部分银行在发行理财产品时,由于相应风险控制措施的缺失,难以避免排名下滑较大的尴尬局面。
在各大银行中,风控能力较强的前两名是招商银行、民生银行。
信息披露,是一个银行实力的又一佐证。
尤其是作为一些上市的商业银行,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越发的重要。
在2010年上半年度银行理财产品的排名中,部分银行对理财产品的发行信息、运行信息和到期信息的披露不到位,严重影响了这些银行在理财能力综合排名的名次。
理财产品信息披露规范性排名前三位: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农业银行。
五、银行理财产品更趋于短期化由于近期股市已有触底反弹迹象,加上下半年‘通胀’‘升值’等市场因素的影响,部分投资者为了股市获利以及规避市场短期风险,会把资金选择性地流入到银行理财市场,但是这类资金肯定都会选择短期产品,只有充裕的流动性资金,投资者才有可能在下半年的市场中不断套利。
伴随股市与楼市短期套利机会的到来,部分投资者面临资金闲置与随时出击的困扰,银行针对这类投资者专门研发推广了1天、3天、5天或7天等的超短期理财产品,这些产品的投资收益率必然是高于银行的活期存款的,所以,这时银行的短期理财产品必然成为他们的首选。
在利率风险、股市机遇、通胀预期、楼市转向等市场形势不明晰的情况下,投资者的投资应该更加谨慎,银行的短、平、快的理财产品不失为一个理智的规避风险的手段。
六、2010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收益指数和景气指数继续上行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景气指数只是于2009年底在信贷新规政策影响下出现过大幅回落,而后由于对敲贷款式信贷产品的运行流畅,银行理财产品景气指数出现了新一轮的上涨行情,目前已接近历史高位。
观察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收益指数可以发现,除在2009年5月和2010年1月两个时点出现过断点外,其余时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指数几乎呈一路上涨态势,主要原因在于CPI高企和不断增强的加息预期。
定存利率、CPI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之间的联动关系值得后期进一步研究。
分类收益指数的主要特点有:第一,稳健型产品的收益指数普遍上涨,如信用类、利率类和汇率类指数等;第二,高风险型产品的收益指数普遍回落,股票类产品的收益指数更是大幅下挫22.22%,主要原因在于挂钩标的价格走势的起伏不定和涨跌各异。
图表 2: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指数表现数据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产品中心(一)发行主体特点2010年上半年,82家商业银行共发售产品3989款。
发售动力最高的为中国银行;市场规模最大的为农业银行;超额收益率最高的为遵义市商业银行,最差值表现最好的为南昌银行;多样化程度最高的为中国银行;到期产品收益水平最高的为花旗银行;可赎回产品占比最高的为花旗银行;可质押产品占比最高的为北京银行;有23家商业银行产品的信息透明度高达100%;总体排名最高的为中国银行。
1.发售动力:前五名依次为中行、交行、华一、招行和工行就产品的发售动力而言,2010年上半年的产品发售表现出如下三个方面的主要特点:首先,上半年总体发售动力表现最好的前五名依次为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华一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
其中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在产品的发售方面保持了很高的连续性,从上半年度各个月份来看,这两家银行几乎每个月均在前五名榜单中占有一席之位。
其次,通过和2009年上半年产品的发售情况比较,2010年上半年共有27家银行是首次统计到有产品发售。
其中26家为城市商业类银行,另外1家为外资的法兴银行。
值得一提的是华一银行在这半年中产品的发售比较积极。
但客观而言,华一银行的产品数量虽多,但产品的信息透明度不高,而且产品的同质化情况较为严重,产品种类较为单一。
同样,2010年上半年共有10家银行退出了产品的发售市场,其中有3家外资银行,7家城市商业类银行。
第三,共有37家商业银行的发售动力排名下降,齐商银行和顺德农村商业银行的下降幅度较为明显,其中有25家城市商业类银行。
相反的,有17家银行的发售动力排名有所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