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综述一、文献综述1、早期有关阅读教学的研究有关阅读教学的研究,在国外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但那时,人们对阅读教学的重视不够,他们认为,阅读是听、说、读、写中最不重要的一部分,认为阅读是不用教学生就能够掌握的。
到了五、六十年代,人们依然这么认为,因为受了生成语法和结构语言学的影响。
那时的阅读教学是为了改进教育及减少文盲。
60年代,人们认为阅读是“自下而上”的心理过程,因为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人们认为读者先是辨别文章中的词汇,对词汇一一解码,从词汇再到句子的辨别,再到段落到整篇文章。
人们通过逐词逐句的解码就可获取意义。
Care115这样描述那个年代的阅读过程:“阅读沿着‘视觉刺激一口头重新编码~作出字义反应’这一单向流程进行。
”因此,在早期的阅读教学中,人们对阅读的认识不够,只注重字面的意思,而忽视了文章是传达作者思想的载体,忽视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
2、心理语言学对阅读理论研究的影响Smith和Goodman较早的运用心理语言学对阅读理论进行了研究。
1971年,Smith 提出“冗余”理论,他认为6“阅读时信息来源有四个:视觉、听觉、句法和语义,这四个信息来源往往是重复的,如果阅读者能充分利用其它三个信息来源。
就可减少对视觉信息的需求,他还进一步指出:语言的各层次都存在冗余现象(字母间,单词间,句子间和语篇间)。
因此读者如果能利用其它各方面的信息来源(世界知识等),就可以减少对阅读篇章可见信息的需求”。
根据Smlth的理论,GOOdmari 在《阅读: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一书中指出7“阅读过程就是一个预测,选择,检验,证实等一系列认知活动,有效的阅读并不依赖于对所有语言成份的精确辨认,而在于能否用输入信息中尽可能少的线索作出准确判断。
”Smith和Goodman 的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对第一语言的阅读理论进行了研究,在当时的影响极大,这引起了许多学者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研究第二外语的阅读教学。
一些第二语言阅读专家如:Widdowson在《学习过程和语言使用》中,认为8“阅读过程是积极的过程,阅读是读者与文章(或作者)的交流过程,宛如两人面对面谈话,有问有答。
在阅读中,作者根据文字不断提供的信息,联系自己既存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世界知识,对读物依次作出反应。
成功的阅读是一个创造过程,读者和阅读材料相互交流创造意义。
”他还认为9:“句子只有使用才具有价值,阅读时,了解文章中的语言特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看语言在特定条件下的使用价值,才能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而且语篇的理解在第二语言阅读中十分重要。
”后来,又由于Coady提出,阅读者对第二语言的背景知识的掌握及阅读技巧的运用加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从而产生“自上而下”阅读模式的理论研究。
3、图式理论和相互模式对阅读理论研究的影响近期,人们主要基于图式理论对阅读教学加以研究。
图式概念(schemata)是1804年德国的康德最早提出的。
图式理论后又被英国现代心理学家Bartlet七在其著作《记忆》被应用,他认为10:“图式是个不断发生作用的既存知识结构,遇到新事物时,只有把这些新事物和己有的图式相联系才能被理解。
因此图式又被称为认知框架。
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语篇本身都不具有意义,意义在读者的脑海里,取决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大脑中图式知识的启动。
阅读过程中,认知框架中的信息给阅读预测提供依据,它们作为典型形象反映现实规律,赋予读物以意义。
”Carrell在《第二语言理解中的背景知识》中指出11,“图式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容:即引导理解文字容的容结构(content schemata)和引导理解文字中修辞组织的形式结构(formal schemata)。
图式理论在第二语言阅读中的作用是启动(或提供)和读物相关的容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读物的理解,也有助于对已读容的回忆。
缺乏图式知识的启动是第二语言阅读者的主要的阅读困难。
”由于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理论中的影响,使得人们不得不反思“自上而下’的阅读理论,从而产生了即“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理论相结合的“交互作用”阅读理论的出现。
在当时,Rumelhart发表了《论阅读的相互作用模式》o Stanovich 又提出了阅读的“交互补偿模式”,他认为12:“该模式不单纯是“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阅读过程,而是两者相互作用的阅读处理过程,阅读处理过程具有其双向性。
”相互作用阅读模式是目前深受大多数人接受的阅读模式,它克服了“自下而上”阅读模式中对篇章的整体理解的缺陷,也克服了“自上而下”阅读模式中忽视词汇解码的重要性的缺陷。
专家Grabe在他的著作《阅读的教学与研究》中认为13:“熟练读者读得快,并不是因为他的猜测能力强,而是因为他们能迅速自动地辨别大部分词汇。
相互作用理论既重视运用图式知识进行预测、推断这些高层次阅读技巧,又强调低层次的迅速解码能力,在实际阅读过程中两种能力可以互为补充”。
4、.我国阅读理论的发展我国对阅读理论的研究有100多年的历史。
但从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受到了国外阅读理论的影响。
如必隐于1992年在其《阅读心理学》中系统地介绍了国外的阅读心理研究理论,也介绍了有关中文阅读的研究成果。
他认为14:“阅读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和相互作用模式。
”贤纯的《外语阅读教学与心理学》也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与心理学联系起来。
又有胡春洞于1998年发表《英语阅读论》,从中国阅读教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的英语阅读教学,具有实践意义,他在该书中探讨了阅读理论及发展阅读技能途径。
从这些专家、学者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近些年我国对外语阅读教学的重视,并针对本国的国情具体分析我国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应对方法,把国外有关的阅读理论引进国,并加以改进利用,发展自己的符合中国人的外语阅读教学理论。
到了近凡年,我国对第二语言的阅读不仅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研究阅读教学,还从阅读者的背景知识的掌握、阅读过程的分析及阅读策略的培养方面研究第二语言的阅读教学。
吕良环教授在他的《外语课程与教学论》中提出15:“阅读是读者运用已经具备的语言知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学习策略,通过对书面文字符号的感知、加工而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的心理过程”。
胡春洞也指出16,“阅读能力指的是阅读理解能力。
它是一种综合能力,是通过阅读过程而体现出来的能力。
”有关阅读过程,束定芳、庄智象认为17:“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关注阅读时的语言问题,忽视了一系列影响阅读过程的语境因素,把阅读过程当成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知识的应用活动。
受自下而上阅读模式的影响,教师一般都从语言形式入手,以词:汇和语法为中心,采用分析语法结构的方法,精讲阅读材料,帮助学生解决语言上的障碍,即弄清词、短语和句子的意义,充当了“说文解字”的角色。
而无暇顾及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与训练。
”另外,在我国的一些有关英语教学的期刊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教师发表了很多有关阅读教学的文章,他们把一些阅读理论如“图式理论”、“相互作用”阅读模式应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有些教师还在探索某种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总之,目前我国有关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层出不穷,各有特色。
二、核心概念界定1、阅读Nunan在其《体验英语教学》一书中认为阅读定义是18:"Reading is a fluent processof readers bining information from a text and their own background knowledgeto build meaning"。
朱晓燕认为19:“该定义强调阅读是读者利用各种知识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利用各种知识如生活常识、话题背景知识、各类语言知识和智力判断等,对语言材料或者作者的观点意图进行对话、质疑和评估,可见,阅读是一项智力活动,也包括心理情感的认知活动。
”吕良环教授20认为,“阅读是读者运用己经具备的语言知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学习策略,通过对书面文字符号的感知、加工而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的心理过程。
读者已有的图式在阅读理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模式秉德教授21认为:“教学模式是指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它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
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
克诚、西尔泉22认为:“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阶段”。
志勇23认为:“从教学模式归属角度看,不外乎以下六个方面,即:教学理论、教学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程序、教学例、教学策略或方法等”。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教学模式是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为了达到课程的总目标(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24),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中而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活动。
3、教学有效性,是从英语Teaching Effectiveness翻译而来,是指在教学过程完成后,学生中的接受程度及学习效果。
程红和天宝认为25:“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学有效果、率和有效益。
和物力投入,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得时间、有效精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教学的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三方面分别强调结果、效率和目标的达成程度,但是三者并非可以各自分离表示单独一方面的意思,而是相互融合共同表达着有效教学的丰富涵。
首先,教学的有效果是对教学活动结果是否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评价,主要评价其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如何。
教学效果是指由于教学才一产生的情况或变化,教学活动左右下的成果,它包括受教学活动影响所能显示出来的一切成果。
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
因此,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指标。
其次,效率主要指产出与投入之比,教学的有效率是指教学产出与教学投入之比。
在一定的教学投入产生了尽可能多的教学产出。
最后,教学效益反映的是教学活动的结果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否吻合及其吻合程度。
教学效益是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和教学活动目标的达成及其达成程度。
有效教学不仅要求教学有效果,使学生身心发展发生变化,而且要求教学有效益,满足社会和个人的特殊的教育要求。
朱晓燕认为26:“检测教学的有效性,似乎应该是按照学生下课前的语言行为或表现来比照课前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两者一致或者接近,应该说这节课的教学据别了一定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