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通顺流利地朗读诗句,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诗句意思,能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想象画面,以读促悟,悟中品读,读中悟情,品悟诗人悲喜交集、欣喜若狂的心情。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理解诗句,读出感悟。
【教学难点】品词析句,激发学生和诗人心灵交流,读中悟情。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积累有关杜甫的生平和诗词,了解本诗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走近诗人,激发兴趣,读懂题意1、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诗歌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优秀的诗作灿若星河。
说道唐朝诗人,不得不提的有谁?2、是啊,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今天咱们不说李白,就说杜甫。
大家对杜甫有什么了解?3、我们先来看看杜甫的诗歌。
(师生合作读)4、出示: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5、我们读出了怎样的杜甫?6、出示杜甫的画像及简介。
7、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另外一种风格的诗。
8、齐读课题。
9、“闻”是什么意思?10、谁听?11、他听到什么?12、“官军”指什么?13、“河南河北”是什么意思?14、这里的河是特指黄河,那么“河南”是指?“河北”是指?15、“收”怎么理解?16、那么,题目的意思应该是?把句子说完整。
17、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走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出示课题),去感受他那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请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把握节奏,读中明意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要仔仔细细的读上4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生字,快把这首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注意念通顺。
开始。
2、好,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3、读得不错。
4、在这里就读“裳(cháng)”,古人上为衣,下为裳(cháng),请同学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
5、生:(齐读“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6、在这首诗里还有一个词与我们现在的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听:“却看妻子..(qīz 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7、“妻子”现在.....读(qīzī)古诗中读的是(qīzǐ)。
8、现在生活中妻子..(qīzǐ)你猜是什么意思呢?..(qīzī)指老婆。
古诗中的妻子9、我想可能指老婆和孩子。
10、你真聪明,请你把这句诗再读一遍。
(生读)11、生齐读。
12、很好,谁再来读一读。
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在诗歌当中出现的几个地名。
13、生读。
14、“剑外”是什么意思?谁知道?15、指剑门关外,在现在的四川剑南一带。
16、诗中除了“剑外”,还出现了其它地名,找出来,说说它们所处的省份。
17、(生边说课件边出示地理位置)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18、很好。
同学们,读古诗,不仅要读正确,还要尽可能的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味来。
来我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味来。
19、生自由练读。
20、谁来读?2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怎么停顿的?22、出示停顿,指导。
23、生齐读。
三、深入读诗,想像画面,品味情趣1、不知不觉,这首诗已经读了好几遍了,你感觉到诗人的心情如何?2、你的依据是?你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3、“欲”的意思是?4、“喜欲狂”就是?5、读这个词,读出他的意思来。
6、这就是这首诗的诗眼。
(板书)7、“喜欲狂”啊“喜欲狂”,昔日忧愁满腹的杜甫为什么会欣喜欲狂呢?(板书?)8、“喜欲狂”啊“喜欲狂”,昔日忧愁满腹的杜甫欣喜欲狂时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板书?)9、请大家默读这首诗,仔细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找出答案。
10、生默读。
11、好,我们先来看看杜甫为什么会“喜欲狂”呢?“喜”从何来?12、为什么他听到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会喜欲狂呢?课前老师曾布置大家去收集资料,请大家交流交流。
(指名生交流。
)13、背景音乐,二胡曲《二泉映月》)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代。
公元 755年的“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奴、郑等州,房屋当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
诗人携家带子随逃难的人群流落到四川梓州,曾被乱军所虏,历经艰难与生离死别。
让我们看看八年战乱诗人的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吧!14、同学们,杜甫在乱军横行,生灵涂炭的战乱中过了八年呀!八年, 2900 多个日日夜夜呀,杜甫日日夜夜都在盼望着早日结束漂泊的生活,重返故乡。
盼呀盼呀,他盼得头发都白了。
那一天,他突然听到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胜利喜讯(出示幻灯)——学生齐读第一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15、(出示幻灯)是的,收复的消息对于杜甫来说,意味着…..16、(生: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重回家乡。
)17、收复的消息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意味着…..18、(生:人民可免受战乱之苦,从此过上安定的生活。
)19、收复的消息对于祖国来说,意味着….20、(生:祖国重归统一,恢复和平稳定…….. )21、想到这些,杜甫禁不住——(出示幻灯,生读:初闻涕泪满衣裳。
)22、想到这些,杜甫不由得——(生再读:初闻涕泪满衣裳。
)23、想到这些,杜甫忍不住——(生再读:初闻涕泪满衣裳。
)24、师:深受战争之苦的杜甫此时流的是怎样的泪?(指名生说。
)25、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这是国破家亡的泪,是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思乡的泪,是喜极而泣的泪,是激动兴奋的泪……26、是的,如此深沉的爱国、爱民的情感就藏在这精练而意蕴丰富的诗句中,现在,你想带着什么样的情感读这句话?(出幻灯。
第一句,指名读。
评议,齐读。
)四、扣准诗眼,提挈全篇,深化情感1 、“好诗不厌百回读”,现在,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诗句,想象画面,你还可以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杜甫那“喜欲狂”的心情?2、(指名生交流。
)预设:(学生说,我从 xx 体会到杜甫那“喜欲狂”的心情。
)A.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3、此时,妻子儿女还有忧愁吗?杜甫心中还有忧愁吗?4、漫的意思是?5、漫卷的意思是?6、“读书破万卷”杜甫可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啊。
可今天却漫卷诗书——喜欲狂7、这是何等的高兴啊!8、再读:B.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9、泪满衣襟、欣喜若狂,还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10、他是普通的唱歌吗?11、他是细斟慢饮吗?12、当时的诗人已经52岁了,白发苍苍,又是放歌又是纵酒,哪里像一位老者啊。
就像一位年轻人。
一生读。
13、是一位狂放的年轻人,读出诗人此时的狂放。
一生读。
14、正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千杯万盏也不醉”啊。
让我们和诗人一起放声高歌,不醉不休!一起读:C.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千千万万和杜甫一样流落他乡的游子都可以回家了,所以诗人欣喜欲狂。
他的喜不仅为自己,更为千千万万的百姓啊!大家看,诗人连回家的路都想好了。
谁知道?2、生读3、(出幻灯,地图):“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是四个地名,涉及四川、湖北、河南三省,地图上看起来就几个厘米,实际上是千里之遥啊。
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没有飞机,同学们,猜一猜这一路要走多久?4、这漫漫归途在诗人眼里远吗?5、从哪感觉到?6、齐读7、李白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里杜甫是:千里洛阳——一日还。
8、这种急切的心情用一个成语形容就是——归心似箭9、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归心似箭的感受。
10、心情再急切些,洛阳就快到了。
11、让我们带着对故乡洛阳的憧憬,一起送杜甫回家吧。
12、齐读。
师小结:公元763年的春天,这应该是杜甫一生中最难忘、最温暖的一个春天。
在这个春天,杜甫听到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在这个春天,杜甫即将结束漂泊的生活,返回日夜思念的故乡。
当年,杜甫随着浩浩荡荡的逃难人群别离了故乡,历尽千辛万苦。
现在,他又要和千千万万还乡的父老一起重归故里。
这份喜悦,不仅仅是诗人一家人的喜悦,还有谁的喜悦?这首诗就是人民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
来,让我们一起来唱和读这首诗。
(出示幻灯)五、吟诵积累,升华主题,拓展延伸1 、同学们,古人常以诗明志,以诗寄情。
在诗句中,情感是线,将语言的珠子串联起来。
这首诗之所以能千古流传,是因为诗人杜甫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的民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的诗写出了人民的心声,他是怀着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来写这首诗的。
2、(出幻灯,背景音乐。
)著名诗人艾青曾这样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现在,让我们再次凝视杜甫,(师激情地引读)我们仿佛听到他那火热的心在呼喊——(生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们从他那滚烫的热泪中仿佛听到他的心声——(生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杜甫会忧国忧民?因为他——(师指幻灯,生读:“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师:是啊,一个心中装着祖国土地的人,是一个…..生:是一个爱国的人。
师:一个心中装着黎明百姓的人,是一个生:是一个爱国的人。
3、是的,如此深沉的爱国、爱民的情感就藏在这精炼而意蕴丰富的诗句中。
同学们,在杜甫的笔下,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揭示了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哀乐。
诗人那始终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令人钦佩,使人心生崇敬。
不少诗人这样赞美杜甫:(出幻灯,师生读。
)中原未得平安报 , 醉里眉攒万国愁。
---- 黄鲁直《题浣花醉归图》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
---- 韩愈《题杜工部坟》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
---- 陆游《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 朱德《杜甫草堂题诗》4、师总结。
板书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喜欲狂爱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