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开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开题报告
[29]段婧.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职业时空. 2012(01)
[30]温晓帆,柴瑞桢.探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J].成功(教育). 2012(04)
二、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目标
(1)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2.现实意义:
随州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属于欠发达地区。总人口258万,而农业人口就约有200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人数约为58万人,占农业人口的29%,因而出现了众多的农村“留守儿童”。以随县教育局普教科调查数据为例:该县厉山镇中心学校目前“留守儿童”占在校人数的百分比达到33.97%,对“留守儿童”不同监护类型的百分比调查数据显示,隔代监护最多达49.06%,单亲监护其次占41.51%。在面对学习的态度显示只有63.5%的学生认为学习有意义,有7.8%的学生对学习无兴趣。仅此一例可以看出我市留守儿童的问题已非常突出,目前“留守儿童”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州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都在积极主动的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活动。
2.研究内容
(1)调查统计“留守儿童”准确数字及基本概况。
(2)调查随州市(调查点确定在随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内容:
①调查该县“留守儿童”家庭基本情况。
②调查该县“留守儿童”的人身权利及同伴关系状况。
③调查该县“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问题。
④调查该县留守家庭亲子关系健康与否。
(1)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农村村委会相关负责人、“留守儿童”监护人、教师(以班主任为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因素进行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增强研究的针对性。
(2)观察法:
选择少数比较典型的“留守儿童”家庭,与之一起生活,观察家庭环境,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监护人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以及“留守儿童”的反应等方面的情况。
[21]王良、郝晓燕——家庭教育特点与家庭德育优势《青年探索)》2004第5期
[22]任松筠——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综合症《扬子晚报》2005年8月25日
[23]郝振、崔丽娟——留守儿童界定标准探讨《中国青年研究》2007第10期
[24]彭茂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1(04)
华中师范大学
硕/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随州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研究生姓名张杰
学号2011124393
导师姓名
院系所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区域发展
研究方向
入学时间年
毕业时间年
一、立论依据
论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
(一)研究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市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农村出现了一种新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以随州市随县为例,“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的人数还在不断扩大,随县经济欠发展,乡镇企业、私营经济不发达,农民主要以种地为生。加上近几年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大面积的耕地变成林地,因此农村年轻剩余劳动力也越来越多,许多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挣钱,孩子交给老人照看,这群“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只能由宠他、护他的祖辈承担,而祖辈们受年龄特点、文化素养、个人爱好、兴趣性格等因素制约,使部分儿童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有的还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习惯。因此,随州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不容忽视。为此,本项研究的提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1.理论意义:
儿童教育是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共同的责任。社会为儿童的成长提供了整体的环境和文化场所,学校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场所,家庭则是儿童最早和最直接的社会化场所,父母作为孩子启蒙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行为和个性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孩子正是在家庭中建立起最初的亲密的感情联系,他们对孩子的抚养与教育的观念和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发挥着最为重要的影响。社会和学校给所有成长中的儿童包括“留守儿童”都提供了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环境,而“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成长环境主要不同则在于家庭环境。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技术路线
本课题研究以“调研——分析——解决——反思”为研究模式,力图在调研中分析,在分析中解决,并进行深层次的反思。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参考相结合,个体案例与全体共性相结合的方式,探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真实状况与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2.研究方法
[17]袁凤琴,袁真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第2期
[18]罗琴,胡桂锬——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当代青年研究》2006第11期
[19]毕于建,姜继玉,赵玉,王艳艳——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枣庄学院学报》2007第4期
[20]秦艳艳,闫军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及对策分析《沈阳大学学报》2009第6期
(3)文献分析法
(三)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2]周全德、齐建英.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理性思考[J].中州学刊,2006(1).
[3]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4]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25]史晖,王德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 2008(09)
[26]杨金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与对策[J].考试周刊. 2011(51)
[27]郑家欢,吴志祥.安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0(17)
[28]黄淑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思索[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 2011(07)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自20世纪80年代持续至今,已成为拉动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与之相联系的户籍制度,使得上亿农村务工人员只能“城乡两栖”,也因此产生了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这一群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段成荣、周福林利用年人口普查抽样数据,对我国“留守儿童”的规模、结构、分布、家庭类型和受教育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了研究,认为“留守儿童”规模巨大,已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1]。
(2)进一步了解随州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真实、全面地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适合解决本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素质、科学教育的能力,使“留守儿童”在各方面与其他儿童发展同步。
(3)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如整合政府、学校、家庭以及村委会等多种教育资源,通过各种形式,做好“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并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程良道认为,“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三农”问题的解决进展缓慢;二是“单亲教育”、“寄养教育”或“隔代教育”的偏差;三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缺乏整合力量;四是“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特点,对其生活、学习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5]。
综上所述,上述研究较为深入全面地研究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具体表现等,我们不难发现研究者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数量、分布及其出现的学习问题、行为问题、心理问题、安全问题等方面,而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角度去研究的资料不是很多,从笔者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中,能深切的感受到这些留守儿童因家庭教育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成长,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差、性格缺陷、亲情饥渴三大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从家庭教育角度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作一深入研究,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和共享,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
⑤调查该县留守家庭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意识和家庭教养方式。
(3)对随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分析。
(4)提出解决随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如整合政府、学校、家庭以及村委会等多种教育资源,通过各种形式,做好“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并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总结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规律,进一步揭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内部、外部各方面的变化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提出解决本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教育问题的指导策略。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国外国情和我国差别较大,国外没有我国政策上的诸多特殊性,“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在解决对策上难以借鉴。
[5]程良道.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6]杨湘红.家庭教育之误区及对策[J].零陵学院学报,2004(8).
[7]许群民.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J].幼儿教育,2000(6).
[8]杨炯、王莹.农村“留守子”状况初探[J].人口研究,2004(4).
周全德、齐建英认为,农村“留守幼儿”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负面因素综合性作用所致[2]。
刘允明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存在,是由我国农民由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