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第八至十单元)单位:大邑县青霞镇学校姓名:谢学琼二0一0年十月第八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以“危急时刻”为主题选编了两篇主体课文,一篇拓展阅读和一个“语文天地”。
设计这个单元的目的,在于透过危急时刻人物的表现,把人崇高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
两篇主体课文和一篇拓展阅读课文所讲的故事,既有战争时期的,也有和平时期的;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
无论是轮船遇难即将沉没时指挥大家安全脱险的哈尔威船长,为抗击侵略者在紧要关头保护情报的杰奎琳一家,还是勇敢机智送出鸡毛信的海娃,他们在危急时刻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他们的不巧形象都能深深震动学生的心灵,在学生脑海中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要继续学习抓住人物描写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叙事的详略等前面单元学习的内容,还要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语文天地”中,安排了五方面的内容:1、“日积月累”继续学习写摘录笔记,积累表示情况危急的成语、句子,练习体会从几个方面描写情况的紧急。
2、“畅所欲言”结合电影、电视剧和生活实际,对人的精神内心世界展开讨论,是主体课文学习的延伸。
3、“初显身手”则是从应急的硬件措施方面开展活动,使学生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防患于未然。
4、“笔下生花”要求学生围绕“危急时刻”的单元主题,或记事,或写观后感,或说明急救的物品。
5、“金钥匙”则教给学生做单元小结的方法和形式,是第四单元内容的延伸和细化,目的是培养自检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审能力。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材解读一、教材分析《“诺曼底”号遇难记》是雨果根据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写的小说。
课文讲述“诺曼底”号轮船被撞遇难,全船的人一片恐慌,船长哈尔威镇静地指挥船员运送争先恐后逃生的人,使救援工作顺利进行,最终所有的人都脱险了,只有船长哈尔威沉入了大海。
哈尔威船长坚定、果敢的性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临危不乱、舍己救人的精神令人钦佩。
二、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培养学生默读、感悟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通过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描述和插图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到船长牺牲时场面的壮美及他的美好心灵。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诺曼底”号被碰撞后船长是怎样做的?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 教师活动设计激趣导入,调控学生学习活动,相机点拨,随机评价,提供媒体展示,布置作业。
2. 学生活动设计读书、感悟;质疑问难;讨论、交流。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一艘名为“诺曼底”号的邮船在夜晚航行时被撞开一个大窟窿,情况万分危急。
欲知详细情况,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板书:“诺曼底”号遇难记齐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范读录音,进入意境,感受故事内容。
2、自己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三、学习生字新词,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认读生字,并进行生字组词练习。
2、结合学生预习情况,理解课文部分词语。
四、小组初步交流印象最深的部分。
1、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
2、说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
3、说说还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重点问题:①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②“这尊黑色的雕像”指什么?有什么含义?。
)第二课时一、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
关于“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这一问题的交流,可分以下三步进行:(1)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把救生艇放下去。
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
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引导:从这简短有力的语言中,悟出点什么?(能悟出至少两点:①工作安排得有顺序,有目标;②船长一心为他人着想,丝毫没有考虑自己。
)指名朗读船长的这番话。
(2)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
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你推我搡,险些把小船都弄翻了,······人们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在这样的情况下,船长想到用枪帮助维持秩序。
“哪个男人胆敢冲在女人前面,我就开枪打死他。
”这样一威胁,效果果然不错。
“大家立刻不作声了。
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
”)(3)议一议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样?(①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必要。
因为如果乱下去,可能死路一条,谁也救不出去。
②船长用枪威胁男人,是为了救出更多的人,包括男人在内的船上的所有人。
结果证明船长没把自己安排在救助人员当中。
③船长采取这种做法反映了他的机智,和《跳水》一文中的船长一样机智。
)针对“这尊黑色的雕像”应探究出如下内容:(l)“这尊黑色的雕像”指随船深入大海的船长的形象在黑夜中像雕像。
(2)把结尾部分用字幕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读,抓住“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体会船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再联系前面船长争分夺秒救助他人的情形,充分认识船长的人品。
引导:综合全文,船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被救助的人眼里呢?(3)船长是一个舍己救人、临危不惧的人,在被救助的人的眼里,船长则更加可敬可爱,他的形象与品质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4)用“这尊黑色的雕像”暗示了船长这一人物的品质与壮举深深刻在人们心中,永不磨灭。
四总结拓展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这个感人的故事。
2、把学文后的感受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五布置作业1、摘抄最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2、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3、以“哈尔威船长,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封信。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材解读一、教材分析《生死攸关的烛光》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危急时刻”主题下的一篇主体课文。
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文共7个自然段,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伯瑙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伯瑙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
二、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生死攸关”、“不堪设想”等词语的内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受伯瑙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定,体会法国人民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4、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敢。
三、教学重难点体会母子三人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所表现出的沉着、机智、勇敢。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
一根小小的蜡烛,居然能关系到人的生和死,你相信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就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二、引导初读课文。
教师提示学法:初读全文,借助字典,联系上下问初步掌握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三、检查初读全文情况。
1、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
2、检查多音字的认读情况。
3、指导识记的字。
A、加偏旁记忆的字:其——期扁——骗马——闯B、区别形近字:密——蜜司——同4、读写词语:生死攸关、危机、持续、摇曳、从容、镇静5、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重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概括课文的重要内容。
五、理清课文层次。
1、默读课文,归纳段意。
第1自然段:交代这是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第2自然段:介绍小旅馆主人伯瑙德夫人及家人。
第3自然段:伯瑙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4自然段:的国军官点燃了藏有绝密情报的蜡烛,伯瑙德夫人及儿女紧张极了。
第5自然段:儿子捡柴生火走到烛台,却又被德国中尉夺走。
第6自然段:儿子决定陪妈妈战斗到底。
第7自然段:女儿巧妙地哪走了烛台。
2、给课文分部分,概括各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这是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介绍小旅馆主任及其家人。
第三部分(第3——7自然段):具体记述伯瑙德夫人及孩子们为了掩护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绝密文件,巧妙地与敌人周旋,避免了一场劫难的经过。
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回顾课文,生谈感受。
师:上节课,我们对《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进行了学习,并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那么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靠机智和勇敢保护了装有秘密情报的半截蜡烛。
师:通过你们读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生:我感觉小女儿杰奎琳很聪明,能想办法把蜡烛端走。
生:不对!是伯瑙德夫人和儿子、女儿都很聪明,没有伯爵瑙德夫人和儿子先想办法,杰奎琳也不会那样镇定地想出办法。
师:(表示赞同)那谁能再说一说你的感受?生:我感觉伯瑙德夫人及其儿女很勇敢。
生:我觉得他们母子三人面对敌人很从容、镇定。
生:他们在蜡烛快熄灭的时候靠机智勇敢保护了装有秘密情报的半截蜡烛,很了不起!教师板书:机智、勇敢生:我还觉得他们很爱自己的国家。
师:你们说的都很好。
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这篇课文,认真体会伯瑙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和勇敢。
二、学生读文,加深感受。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勾画出描述伯瑙德夫人及其儿女机智、勇敢的语句,如果有感想,可以记录在旁边的空白处。
2、学生读文,边读边勾画出描述伯瑙德夫人及其儿女机智、勇敢的语句,随机写感想。
3、小组之间交流。
三、深入学文,研读感悟。
1、我们从哪儿可以看出伯瑙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和勇敢呢?首先,我们来看伯瑙德夫人。
从哪儿可以看出她的机智?2、引导学生从三方面来谈伯瑙德夫人的机智勇敢。
A、“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急忙、灯、亮、轻轻”等词的含义,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生死攸关!)找三、四名学生读文。
B、“为了把情报藏好,伯瑙德夫人想了许多办法,她先是把金属管藏在一把椅子的横档中,以后又把它放在盛着剩汤的铁锅内。
尽管他们安全地躲过了好几次德军的突然搜查,但伯瑙德夫人始终感到放心不下。
最后,她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装着情报的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外面小心地用蜡封好,然后把蜡烛插在一个金属烛台上。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几次严密的搜查。
”(学生在这段话中可以认识到伯瑙德夫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想到的办法多、绝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