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实施监测方案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实施监测方案

附件1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
实施监测方案
为推动《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贯彻落实,了解中央和国家机关相关部门、各省(区、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机关各部门推进《规划纲要》落实的具体进展,掌握《规划纲要》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根据《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实施分工方案》(国中医药法监发〔2017〕5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贯彻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实施分工方案的通知》(国中医药法监发〔2016〕18号)安排部署,决定开展《规划纲要》实施监测工作。

具体方案如下:
一、监测指标和数据来源
根据《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和组织实施的要求,制定《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监测指标表》(详见附件,以下简称《监测指标表》)。

监测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央和国家机关相关部门、各省(区、市)中医药主管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机关各部门及国家相关统计制度报表。

二、监测指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目的性。

监测指标紧紧围绕《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这一目标来设计,由反映发展目标、重大任务、重大工程、重大
政策组成的典型指标构成,通过定期的指标监测和绩效分析,力争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反映中医药发展水平,体现发展目标。

(二)科学性。

监测指标体系结构的拟定、指标的取舍及权重等有科学依据,获取信息客观、可靠,能够真实反映中医药的发展水平和成绩成效。

(三)系统性。

监测指标体系涵盖监测数据所涉及到的众多方面,具备整体性、层次性,体现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和文化“六位一体”总体布局。

(四)可操作性。

监测指标概念明确、定义清楚,方便数据采集与收集。

考虑现阶段能够获取的数据及将来可补充并进行统计的指标。

(五)时效性。

监测指标反映年度中医药发展的实际情况,并跟踪其变化情况,尤其是重大任务、重大工程及重大政策带来的影响,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分析总结,并进一步指导工作。

(六)重点性。

监测指标在覆盖全面的前提下,注重区别主次、轻重,突出发展目标、重大任务、重大工程和重大政策等重点内容,以及推动落实的重大活动、重要会议、重要文件和措施。

(七)可比性。

同一层次的指标具有相同的计量范围、计量口径和计量方法,指标取值根据实际可采用相对值,既反映实际,又便于评比,体现发展阶段和趋势。

(八)定性定量相结合。

坚持定性、定量相结合,定量优先的原则。

通过指标监测统计各地、各相关部门半年、一年的发展水平。

三、主要内容
根据《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和组织实施的要求,制定《监测指标表》。

由于监测体现发展目标的指标均来源于监测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中的相关核心指标,本表指标共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重点任务监测。

包括:切实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监测指标(70个)、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监测指标(21个)、扎实推进中医药继承监测指标(15个)、着力推进中医药创新监测指标(14个)、全面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监测指标(32个)、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监测指标(12个)、积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监测指标(17个),共181个指标。

第二部分:保障措施监测。

共51个指标。

四、任务分工与数据报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司统筹负责《规划纲要》实施监测工作,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承担具体监测、分析任务。

各省(区、市)中医药主管部门、局机关各部门负责收集并填写《监测指标表》相关内容。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中心负责提供相关统计制度数据。

同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协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司办收集中央和国家机关相关部门的相关数据。

五、统计时段与上报时间
《监测指标表》中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中心填报的内容为年报,于7月16-20日提供相关数据,填报周期为上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

由各省(区、市)中医药主管部门、局机关各部门填报的内容应分别于
1、7月的16-20日报送相关数据,填报周期分别为上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和当年度1月1日至6月30日。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于1月21日-1月25日审核、汇总上一年度重点工作监测数据,并撰写形成《规划纲要重点工作实施进展年报》,1月31日前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司;7月21日-7月25日审核、汇总上年度卫统监测数据,并结合本年度重点工作上半年监测数据,撰写形成《规划纲要实施进展综合年报》,7月31日前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司。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

各省(区、市)中医药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指定联系人负责工作协调和数据报送。

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中心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要指定专人负责数据报送、监测和分析等有关工作。

(二)规范上报数据,按时完成任务。

各单位按照任务分工和时间要求,及时上报监测表。

(三)利用监测结果,推进中医药工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司将监测分析报告提交中央和国家机关相关部门、各省(区、市)中医药主管部门、局机关各部门,以便各级领导掌握《规划纲要》的落实情况。

附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监测指标表
附件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
监测指标表
备注:*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中心,下文皆同。

**注明具体地市名称,如省级统一价格项目,则在备注中注明。

【解释与说明】
(一)《监测指标表》指标填报“标准要求”共分为三类:
1.具体标准要求: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
(国办发〔2015〕14号)对部分指标设置了“预期增长”要求,因此在《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此部分指标按照已发布的标准要求进行评估;
2.监测比较:对于无明确标准要求,并且可能量化考察的指标,采用不同报告期数据监测比较评估;
3.监测:对于无法量化的指标,如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的开展、配套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等,采
取动态监测评估。

(二)指标分组
1.全国:考察相关指标全国整体发展情况;
2.分省:考察相关指标各省发展情况。

对于来源于国家卫生统计系统及中医医疗质量监测中心的数据,由信息所及监测中心提供分省数据;对于无常规统计来源的数据,由各省(区、市)中医药主管部门收集并提供。

(三)相关指标解释
中医类医院:包括各级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推广基地分为省级和县级基地。

省级基地是国家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枢纽,也是各省(区、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龙头。

省级基地一般设在省级中医类医院,由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和基地所在省级中医类医院共同建设。

县级基地是国家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核心,也是各县(市、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龙头。

县级基地一般设在县级中医类医院,由县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基地所在县级中医类医院共同建设。

乡村医生:乡村医生指从当地卫生(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获得“乡村医生”证书的人员。

中医综合服务区:指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建设指南》,达到相关要求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综合服务区。

中医医院信息系统:指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标准,达到《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和《中医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要求的医院信息系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馆云平台:即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区(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

按备案制申办的中医诊所:根据《中医药法》第十四条“举办中医诊所的,将诊所的名称、地址、诊疗范围、人员配备情况等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备案后即可开展执业活动”相关规定举办(不受《医疗机构设置规划》限制)的中医诊所。

中医全科医生数:包括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证书且执业范围为“中医类别全科医学专业”的人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取得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转岗培训、骨干培训、岗位培训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全科医生)培训合格证的执业(助理)医师。

中医全科医生培训合格人数不再包括已注册为中医类别全科医学专业的人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