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概论 知识点总结 河南大学

文学概论 知识点总结 河南大学

文学概论 2014年1月10号 14:30—16:30填空 1*20 20 选择 2*20 40 名词解释4*4 16简答题 2*8 16论述题 14*2 28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记者”_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影响文学创作和发展的三要素:“种族、环境、时代”- 法国丹纳《艺术哲学》《英国文学史》序言文学作品的四个基本层面:字音层、意义单元、图示化方面、被再现的客体——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文学的艺术作品》——黑格尔提出的层面是“形式”“意蕴”文学作品的三个层次:言、象、意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巫术与文学的关系:英国詹.乔.弗雷泽在《金枝》中较早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文学一词最早见于:文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一书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英国克莱夫·贝尔在《艺术论》中提出了“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必定存在着这样一种性质,没有它,一件艺术品就无法存在,有了它,从最低程度上说,没有一件艺术作品是毫无价值的。

这一性质是什么呢?为一切能激发起我们的审美情感的对象所共同禀赋的性质,是什么呢?在圣·索非亚[大教堂建筑],沙托尔[大教堂建筑]的窗户中,在墨西哥的雕塑中,一只波斯陶碗,中国的壁毯中,在帕杜瓦城的乔托的壁画中,以及普桑,弗兰切斯卡,塞尚的杰作中,普通存在着的一种性质是什么呢?只有一种回答似乎是可能的,那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在上述每一件艺术品中,线条与色彩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在一起:那些形式以及各种形式之间的联系,都激发起我们的审美情感。

这些线与色的联系与结合,这些在审美意义上美妙动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而‘有意味的形式’则是所有视觉艺术中普遍存在的性质。

”文以气为主: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家创作个性的重要性作品的形式价值: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应该是作品的形式价值,是文学性或特异性,由此提出“陌生化概念”陌生化概念: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书中提出“陌生化概念”中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科学:称为“诗学”“意象”:这一审美的范畴,最早出现在《周易*系辞》象征文学的特点:暗示性、朦胧性- 象征性文学是一种侧重于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方式。

西方文论:“净化”说“无意识升华”说“审美态度”说“原型”说“投射”说“直觉”说“移情”说: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是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

它夸大移情的作用,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人的移情,否定美的客观存在。

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

“心理距离”说:而美学距离是一种“心理距离——即介于我们自身和那些作为我们感动的根源或媒介的对象之间的距离。

我们观赏者对于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保持的距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我们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美感有利于快感,因而使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

真实地在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的。

文学语言的特性:内指性、心理蕴含性、阻拒性、审美性的特点(除了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叙事学:俄国人普洛普提出的叙事学钱钟书“文如其人”:钱钟书在《谈艺录》提出关于风格的观点“文如其人”布丰“风格即人”:是布丰的著名讲演《风格论》的观点文艺学三个分支: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艺学五个分支: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意境”:王昌龄首先提出意境,在《诗格》中他认为意境为诗境三境中的一境。

“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王国维是意境的集大成者。

王国维“意境”:《人间词话》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有我之境 :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叶燮《原诗》:是继刘勰的《文心雕龙》之后,我国文艺理论史上最具逻辑性和系统性的一部理论著作诗言志:“诗言志”最早出自于《尚书*尧典》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游戏说”:文学起源中的“游戏说”是康德提出的的观点法兰克福学派:本雅明《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的概念》、《德国悲剧的起源》、《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新音乐哲学》、《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理论》、弗洛姆《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现代人及其未来》、《爱的艺术》康茨坦斯学派:姚斯(接受美学)伊瑟尔(接受美学)马堡学派:卡西尔《人论》文学活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劳动文学形象的审美特质论述题P112:1.假定性和真实性的统一2.具体性和概括性的统一3.再现性和表达性的统一兴观群怨说论述题: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是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

大致可以把“群”理解为社会交往和处理社会关系,其至高境界是和而不同。

在与人进行社会交往时,文学可以起到促进交流、加深沟通的作用。

“观”和“怨”对应的则是文学的政治作用。

“观”是执政者“观风俗之盛衰”,以考见为政的得失;“怨”则是“怨刺上政”,即是说,文学可以作为民情上达的舆论工具,用来批评时政,表达民意。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论述题:1.文学消费带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文学接受是精神文化属性;2.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文学接受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3.文学消费是综合的多视角;文学接受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

4.文学接受是观念上接受的内涵上的深入理解(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

)而文学消费强调消费它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是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不比接受深刻。

5.主客观条件不同文学批评形态论述题:1.伦理批评: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评《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柏拉图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

2.社会历史批评:中国的鲁迅、瞿秋白等。

西方,丹纳中《艺术哲学》、《<英国文学史>序言》提出的影响文学创作和发展的“三要素”说,即:种族、环境、时代。

3.审美批评:中国的“滋味”、“妙悟”、“空灵”、“声韵”、“意境”等。

西方,亚里士多德强调作品的“和谐”、浪漫主义主张的“美丑对照”和激情,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 4.心理批评:中国的“诗言志”、“虚静说”、“性灵说”、“神韵说”。

西方的原型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5.语言批评:中国的“得意忘言”、“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言技巧:赋比兴等。

西方,从索绪尔经俄国形式主义到新批评再到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等6.文化批评: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讲,文化批评不是一种如其他批评模式那样成型的流派或模式。

文化研究自古就有。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批评,就西方而言,是从20C50年代英国的文化研究引发而兴起的。

霍加特:1964年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

文学意境的特征简答:1.情景交融(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2.虚实相生3.韵味无穷: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文学接受的基本特征论述:1.文学接受具有心理实验的性质2.文学接受具有自我发现的性质3.文学接受具有心理交流的性质4.文学接受具有心理愉悦的性质5.文学接受具有人生体验的性质文如其人名词解释:1.宋·苏轼《答张文潜书》中提出“文如其人”的观点2.在西汉时期,扬雄提出了“言为心声,书为心画”的著名观点,从说话和文章中就可看出人的人格。

3.钱锺书《谈艺录》认为,对“文如其人”应该有正确的理解。

不能一味的以人论文,写什么容易作伪,而写什么不容易作伪,所以“文如其人”主要不在外在题材,而在言语的“格调”、行文的“笔性”等。

期待视野名词解释: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这种期待视野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文学批评名词解释: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活动(文学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等)为对象的评价和研究活动文学形象名词解释:文学形象是有文学言语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有着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等具体生活画面,包括人物、景物等具体形象。

文学形象具有不同的类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即语象、形象和意象。

意象名词解释: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

意境是一种特殊的意象体系。

在这种体系中,既有鲜明的富于启示性的生活景象的图画,又包含着丰富的可供思索体味的意蕴,二者有机融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即意境,意境具有具体可感性、空间性、超越性和哲理性等特点。

余秋雨把意蕴简洁的概括成“蕴藉于艺术生命体内的精神能量”。

文学接受名词解释:文学接受是一个包含了阅读、欣赏、鉴赏、批评等诸多活动在内的宽泛概念,它与文学创作概念相对应,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构成了文学活动的两大环节。

由此看,文学接受既不完全等同于欣赏,也不完全等同于鉴赏,而是同时包含了欣赏和鉴赏,即既包含了对文学的感性的直觉的审美活动,也包括了理性的分析阐释活动。

文学欣赏名词解释:文学欣赏是指人们在阅读或听讲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一系列心理因素的调动,使读者进入艺术世界,从而产生直觉的、感性的审美体验。

“欣赏”状态中的读者,心理处于心有所动、情有所感、意有所悟的朦胧状态,可意会不可言传、可神通不可语达。

一般大众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大致都处于这种状态。

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问题论述题:言象意1.文学言语层面2.文学形象层面3.文学意蕴层面文学是无功利性的,也是功利性的:1.直接性是无功利的,间接性是功利的1.无功利,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审美的无功利性表现在,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文学的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2.a、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