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污水处理系统专业规划修编简介2002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了我局编制的《上海市污水处理系统专业规划》。
当时的规划体现了“保护水源、优化布局、体现效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治水理念,为上海水环境整治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随着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原先的污水处理系统规划规模已满足不了新形势下人口增长和产业发展对水环境治理的量和质的需求,必须对原有规划进行修编。
本次规划修编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①更加注重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②更加注重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与受纳水体环境容量的协调,③更加注重对初期雨水的治理,④更加注重水环境的综合整治(污水截污纳管要与河道整治相结合,发挥综合治理的效益)。
一、污水治理现状1、污水处理系统的框架逐步形成。
污水处理设施规模由“九五”期末的100万m3/d发展到了“十五”期末492万m3/d,其中城镇污水处理规模达到471万m3/d,污水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格局的已逐步形成。
2、污水收集和处理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十五”期间新建完成了一大批污水处理厂,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由“九五”期末的44%发展到了70.2%。
3、规划先行,指导水环境治理建设有序开展。
对全市污水的收集与处理起到了指导作用,使全市水环境治理得以科学、有序地开展。
虽然近几年来在资金投入、工程规模、技术水平、工程质量、社会效益和城市面貌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建设、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污水基础设施面临偿还历史欠帐和满足新增长需求的双重压力。
一方面,原规划的污水处理设施规模满足不了城市经济社会、人口发展需求,开始显现新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污水处理和水环境治理与社会公众的期望存在差距,大型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深度还达不到国家颁布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分流制地区雨污混接问题还比较严重,合流制地区初期雨水截流倍数过低,影响了水环境治理的效果。
郊区污水设施规模滞后于区域发展,郊区污水厂的建设与污水管网建设不同步,影响设施效能的发挥。
污水污泥处理不同步,污泥稳定化处理的程度总体水平还比较低。
二、规划思路:围绕一个中心:以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中心,为社会经济发展和造就人与自然和谐、安全可靠、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城市提供保障。
实现二个同步:一是要加强城乡统筹,确保区县在水环境整治与保护方面与城区建设同步。
二是要加强污泥的处理处置,与污水处理同步,避免产生二次污染。
突出三个重点:一是要加大黄浦江上游和长江水源地保护力度,提高城市的供水安全。
二是要以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促进苏州河、黄浦江两岸重点区域和临港新城等地区的开发。
三是进一步加大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力度,为提高城市的水环境质量夯实基础。
强化四个结合:一是污水处理系统专业规划要与城市的总体规划和相应的专业规划相结合,确保规划的系统性,整体性。
二是污水处理系统规划要与区域水环境的功能相结合,突出治本,兼顾面源污染的治理,使水环境的质量得到恢复。
三是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要与河道整治相结合,发挥综合治理的效益。
四是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要与城市化进度相结合,远近结合,避免重复建设。
三、规划范围规划范围:覆盖全市,总面积6340.5 km2。
规划年限远期为2020年,规划期末服务人口约2000万人。
四、规划目标(一)近期(2010年)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污泥做到同步有效处理,满足处置要求。
(二)远期(2020年)在规划期内形成完整的污水处理系统,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 污泥做到同步有效处理,满足处置要求。
五、系统规划(一)布局根据城市的发展规划和现有的污水处理设施布局,中心城大部分地区及郊区东部地区将形成石洞口、竹园、白龙港、南汇中北部、临港、奉贤东部、奉贤西部、金山东部(新江)等八大集中污水处理系统;中心城部分地区、郊区西部地区的污水将采用“分散处理”系统。
最终形成“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规划布局。
污泥处理处置规划与污水处理系统规划相协调,中心城区结合大型污水处理厂建设,分别在大型污水处理厂旁配置污泥处理厂;郊县则采用集约化方式,分别在各个郊县设置1~2座集约化的污泥处理厂,以提高污泥处理的效益。
污泥厂的建设遵循近远期结合,分期、分步实施的原则,处理的方法以消化、干化、堆肥、焚烧为主;处置则结合污泥性质、成份以填埋、综合利用为主。
至2020年,上海市污水处理系统将形成2166的格局,即全市污水处理设施的服务人口2000万,产生的污水量约1000万m3/d左右(1050万m3/d),由石洞口、竹园、白龙港、杭州湾、嘉定黄浦江上游、崇明三岛6大区域内的污水收集系统收集,经60余座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
污水系统布局详见表1。
污水处理系统规划布局一览表表1(二)中心城分散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去向为了适应今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满足区域的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建设,提高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本次规划本着以人为本、环境为重、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精神,对上一轮规划中保留的分散污水处理厂结合新一轮的城市发展进行了布局优化,对处于中心城区比较敏感地区的分散污水处理厂,在规划上保留了多种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并在集中处理系统设施规模上预留了这部分的流量;对地处中心城区边缘的污水处理厂,则在规划上做长久保留。
废除后的污水处理厂原则上考虑用于初期雨水的治理,为地区的水环境改善做出进一步的贡献。
(三)初期雨水的治理初期雨水的治理根据排水体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合流制排水系统初期雨水其排放污染负荷量的控制将与分流制排水系统排放的污染负荷量相当。
采取相当于降雨强度为4~5mm/hr.km2降雨量,基本能达到与分流制排水系统排放的污染负荷量达到相同的水平。
采用的手段是管道截流加调蓄方法。
对分流制排水系统,其初期雨水截流的规模需考虑已建截流总管的容量,按20%的旱流污水量考虑,对地面径流过程中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还应结合河道的整治,沿河设置调蓄设施或在雨水泵站采取调蓄等工程措施,进一步减少初期雨水对河道的污染。
除了工程措施外,还应加强管理,优化排水系统运行模式,在提高合流制旱天排水管网输送能力和雨天调蓄能力上挖潜,减少排水管道泥沙沉积,减少雨天溢流污染水体。
六、实施效果2010~2020年COD污染削减情况汇总表表2七、近期实施计划(一)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厂规模220万m3/d )中心城区:完成竹园、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扩建白龙港污水厂80万m3/d,新建竹园第二污水处理厂50万m3/d 。
建设竹园和白龙港污泥处理厂。
郊区:新建嘉北、白鹤等10座污水处理厂, 续建金泽、叶榭等9座污水处理厂, 扩建安亭、松江等8座污水处理厂。
(二)污水收集系统中心城区:完成污水治理三期工程;完成西干线改造工程,建设白龙港南线东段和黄浦江过江管工程。
继续完善污水收集系统和雨污混接改造。
郊区:同步完成与污水厂相配套污水管网系统。
上海市城市雨水系统专业规划本规划是在《上海市中心城雨水排水系统现状评价》和《上海雨水综合管理方案研究》两个基础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理清和核实了本市雨水系统的现状和问题,分析了上海市雨水排水设施服务水平低、设施配套率不高、水质受降雨影响大、重要地区标准偏低等特征,结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和在21世纪初期要把上海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整个规划要与国际化大都市形象相适应的防汛保安体系,体现了““布局合理、蓄排结合、高效安全、水清景美”的治水理念,为上海防汛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次规划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从系统的角度,融入了水利分片规划等内容,内容更趋完整,技术更为合理;规划重点由原来的以中心城为主向郊县延伸,覆盖更为全面,为上海市城市发展提供了防汛安全保障。
(二)从效益的角度,紧密结合水利分片规划,优化城市排水模式,降低了治水成本。
(三)从环境的角度,注重生态环境,加强对初期雨水的治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四)从科学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排水模式的概念,对不同的排水模式适用条件进行了界定。
一、雨水排水现状1、雨水排水系统的框架已经形成。
中心城区采用强排,郊区采用缓冲式排水格局基本形成,雨水排水设施的规模由“九五”期末的1720m3/s发展到了“十五”期末2150m3/s。
2、雨水排水系统的覆盖率和达标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十五”期间新建和续建完善了29个排水系统,完成3个低标排水系统改造,中心城系统覆盖率和达标率分别达到了71%和65%。
虽然近几年来在排水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排水设施的服务水平仍然较低,中心城仍有16个设计标准低于1年一遇频率排水系统,有些排水系统虽然总管、泵站均按规划标准实施,但收集系统往往是解放前或解放初期建成的,不达标的现象还较为普遍。
河道的调蓄能力与受纳的排水量不匹配,影响防汛安全。
二、规划思路:以“三提高、二确保、二利用、一推广”为核心,全面规划,远近结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三提高:①提高城市化地区雨水管道、雨水泵站达标率;②提高合流制区域截流倍数;③提高各水利片外围排涝泵站达标率;改善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水环境质量。
二确保:①确保在设计重现期内,排水畅通,不积水;②确保在超过设计重现期时,退水快,积水时间短。
二利用:①充分利用城市的公共绿地、室外大型停车场等场所,作为超标准降雨和低标准地区改造措施的临时调蓄池,以降低投资成本,体现工程效益;②科学、合理利用雨水资源,作为绿化、道路冲冼及对水质要求不高用水水源。
一推广:积极推广渗透性强的材料作为人行道、停车场的表面层,以减少降雨径流,入河水量。
三、规划范围规划范围:覆盖全市,总面积6340.5 km2。
规划年限远期为2020年,规划重点是中心城区和一城九镇地区。
四、规划目标至规划年限末,城市雨水排水系统和分布在城区的河网共同组成的城市化地区的排水除涝体系全面形成。
一般地区一年一遇、重要地区三年一遇、特殊地区五年一遇的城市雨水排水标准基本达到。
中心城排水系统的达标率达到90%以上,排水系统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五、系统规划(一)排水模式第一类:城市小区强排水模式表现形式: “管线成网,集中排水”。
排涝模数:5~6 m3/s/km2。
适用范围:水面积率底、河道分布不匀的中心城区。
第二类:圩区缓冲式排水模式表现形式:“控制内河水位,分散多点,就近入河”。
排涝模数:1~3 m3/s/km2。
适用范围:水面率高,河网分布较为均匀的低洼地。
第三类:区域缓冲排水模式表现形式:“控制区域水位,分散多点,就近入河”。
排涝模数:0.5~2 m3/s/km2。
适用范围:水面率高,河网分布较为均匀、地高潮差大的地区。
排水模式的确定取决于水面率、水位、地面高程、河网的密度、排水体制等因素(二)系统布局按城市区域除涝规划分片原则,分成14个片区和一个市中心区,每个片区的城市化地区由若干个强排水系统或若干个缓冲式排水系统的河网、水闸、泵站或区域排涝的河网、水闸、泵站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