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事诉讼法第三版 (20)[17页]

民事诉讼法第三版 (20)[17页]


• (二)期间的种类 • 1 狭义的期间和期日 • 期间是约束人民法院、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
各自完成某项诉讼行为,或会合一起共同完成某 项诉讼行为所必须遵守的期限的规定,期间分为 狭义的期间和期日。 • (1)狭义的期间,专指人民法院、当事人或其 他诉讼参与人各自完成某项诉讼行为的一段时限。 如: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 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被告 应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5日内提出答辩状等 规定,均属于狭义的期间的规定。
• 指定期间是法律赋予人民法院的一项权利,该项权利的行 使既不能超越范围,也不能与法定期间相冲突。指定期间 要明确而具体,指定期间的长短应与实施行为的难易程度 相适应,既不能过长,也不能太短。期间一经指定,就不 要轻易变动;否则,会使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无所适 从。
• 二、期间的计算 • 诉讼是在一定的期间内进行的。期间的起止,关系到人民
• 二、送达的方式
• 送达必须依法定方式进行,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 定,送达的方式有七种。
• (一)直接送达
• 直接送达,是执行送达任务的司法警察或书记员 将应送达的诉讼文书直接交付给受送达人签收的 送达方式。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即 送达日期。诉讼文书以直接送达为原则,直接送 达是最基本的送达方式。
第二节送达
• 一、送达的概念和特点 • 送达,是指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将诉讼
文书送交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行为。 • 送达是人民法院单方实施的诉讼行为,对人民法院与当事
人、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的诉讼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 消灭有重大意义。 • 送达的特点是:(1)送达的主体是法院。当事人或其他 诉讼参与人向人民法院递交诉讼文书,不能称其为送达。 (2)送达的对象是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当事人和 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法院之间相互递送材料以及法院对 其他单位或个人发送材料,都不是送达。(3)送达的内 容是各种诉讼文书,如起诉状副本、开庭通知书、判决书、 裁定书等。(4)送达必须按法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
• (二)期间不包括在途时间
• 诉讼文书在期满前交邮的,不算过期。所 谓在途时间,是指人民法院需要通过邮寄 送达诉讼文书时,或者是当事人需要通过 邮寄递交诉讼文书时,诉讼文书在旅途中 所用去的时间。确定期满前是否交邮,应 以邮局的邮戳为证,只要邮戳上的时间证 明在期间届满前当事人或人民法院已将需 邮寄的诉讼文书交付邮局,就不算过期。
• (2)期日,是指人民法院、当事人以及其 他诉讼参与人会合在一起进行诉讼行为必 须遵守的时日。人民法院开庭日、宣判日 等,是人民法院、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 人会合在一起共同完成某项诉讼行为所必 须遵守的时日,一般由人民法院根据案件 的具体情况指定。
• 2 法定期间和指定期间
• (1)法定期间,是指法律规定的期间。法律规定某项诉 讼行为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如果任一诉讼参与人超 越规定的期间为某项诉讼行为,其所为的诉讼行为就不发 生效力。如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64条的规定,当事人 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裁定的,提起上诉的期间 分别为15日、10日。如果当事人超过了上诉期间,其上 诉行为不会产生引起上诉审的后果。同时,诉讼期间对人 民法院也有约束作用。例如,《民事诉讼法》规定,第一 审普通程序审理民事诉讼案件的诉讼期间(也叫审限)是 6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 长6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未经 批准,不得随意延长审限。
法院职权和职责的实现,关系到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 诉讼权利的行使,关系到当事人实体权益的保护与实现, 对于期间的起始和终止如何计算的问题必须认真对待。 • (一)期间以时、日、月、年计算 • 无论是法定期间还是指定期间,期间开始的时和日都不计 算在内,而从下一个小时或从次日起算。如《民事诉讼法》 规定,人民法院采取诉讼保全措施,在接受当事人的申请 后,情况紧急的,应在48小时内作出裁定,并开始执行。 如果当事人提出申请是在10时,那么计算这一期间时就 应从11时开始起算。如当事人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判 决,提起上诉的期间为15日,期间的计算就应从判决书 送达的次日开始起算。
• (2)指定期间,是指人民法院依职权指定诉讼参与人为 某种诉讼行为或与诉讼参与人一起为某种诉讼行为的期限。 如法院指定当事人限期补正起诉状中的欠缺等。指定期间 的特点是,指定的期间可以是一段时限,也可能是一个期 日。如果是一段时限,法院则可以确定期间的长短及延展, 同时也可变更,所以,指定期间都是可变期间。
第十三章期间与送达
第一节期间
• 一、期间的概念和种类 • (一)期间的概念 • 期间,就是诉讼期间,是指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当事
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各自完成某项诉讼行为,或会合一起 共同完成某项诉讼行为所必须遵守的期限。 • 期间有多方面的诉讼意义:第一,及时解决纠纷,防止诉 讼拖延。第二,促进法院依法组织和指挥诉讼的进程,及 时、正确地解决纠纷,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权威性。第三, 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在诉讼期间内所为诉讼行为,只 要符合法律规 期间的耽误,是指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 在法律规定或者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间内, 没有完成应当进行的诉讼行为。
• 由于延误的原因不同,期间耽误的法律后 果也有所不同。由于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 人主观上故意或过失,导致了期间耽误, 其直接后果是,当事人失去了在规定的期 间内行使某种权利的机会。
• (二)留置送达 • 留置送达,是指受送达人拒收诉讼文书时,送达人把诉讼
文书留在受送达人住处的送达方式。留置送达与直接送达 具有同等的效力。 •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受送达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 家属拒绝接收诉讼文书时,送达人可以邀请有关基层组织 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 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盖章;也可以 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并采用拍照、录像等方 式记录送达过程,即视为送达。受送达人或他的同住成年 家属拒绝接收诉讼文书时,送达人在无法邀请有关基层组 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或者上述见证人拒绝见证的情 况下,也可以利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作为 送达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