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孙权劝学》教案范文(通用4篇)

《孙权劝学》教案范文(通用4篇)

《孙权劝学》教案范文(通用4篇)《孙权劝学》教案范文(通用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孙权劝学》教案范文(通用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孙权劝学》教案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2.通过预习、解释重点词语,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3.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深入理解文意,提高学生阅读感受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运用: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问答法;以朗读贯穿全文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习领会劝说的艺术。

2、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鲁肃赞学与孙权劝学之间有何关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刮目相待》动画视频。

2、出示课题。

3、补充介绍作品、作者。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欣赏(听准字音和停顿)。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预习汇报:解释部分没有注释的词语。

4、学生自由读课文、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5、结合图片,概括本文内容要点。

三、研读课文,朗读加深体会。

1、分析第一层:(1)一劝:揣摩:“不可不学!”句式有何特点?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孙权对吕蒙怎样的心理?(2)二劝:思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揣摩:“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劝说好吗?为什么?(3)小结第一层,探讨朗读技巧,指导朗读。

2、分析第二层:(1)揣摩:“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这与孙权劝学有什么关系?(2)揣摩:“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思考: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3、总结全文对话为主的特点,回顾体会人物对话语气,分角色朗读。

4、谈谈学习本文的感悟:明白什么道理或得到什么启迪;欣赏读书的名人名言。

四、作业设计。

1、找出文中两个成语,分别解释并各造一个句子。

2、搜集三国故事中的成语、熟语、典故或名言警句共五个(条)。

成语、熟语请查明并写出意义,典故请简要写出事情。

3、假如你的好朋友上课经常违反纪律,学习没有上进心,你打算怎么劝说他?《孙权劝学》教案2《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练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

其简练生动的笔墨,个性鲜明的对话,极富特色。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紧扣住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名人的品格,态度与精神这一要求,同时新教材将文言文分散在每一单元中,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与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1.在朗读中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把握人物对话的特点,揣摩人物神态、心理活动。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4.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1.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人物对话的深意。

教学难点:情节的详略。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法指导: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朗读中凭借语感了解大意。

讨论法: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跟同学讨论明确答案。

点拨法:教师针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适时提示,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学习本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但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相劝,但他都以各种理由推托了。

那么,孙权最终规劝吕蒙读书了吗?我们看《孙权劝学》。

二、展示学习目标:1.在朗读中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把握人物对话的特点,揣摩人物神态、心理活动。

三、初步尝试:1.熟读课文,掌握注释中的重点词。

朗读要求: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第二步:读出句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第三步:结合内容,自由朗读,力争背会。

2.解释难解词语,及古今异义词。

四、研讨与赏析: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

你能否从这寥寥数语中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朗读时语气坚决,不容推辞,同时又体现其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要读出其语重心长,言辞恳切的味道。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反映了吕蒙为自己的才略长进深感欣喜与自豪。

五、写作小提示: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关系。

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结论:说话要符合人物身份,针对说话对象不同,语言要有所变化,语调也应有所不同。

六、尝试二: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宋神宗:“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3.问题研究: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启示?4.送同学们一句名言: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

(高尔基)开卷有益5.从文中找出常用成语: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也做刮目相待。

刮,摩擦。

刮目,擦擦眼。

相待,相看待。

七、小结: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即生命有限,学海无涯。

通过吕蒙的变化,让我们懂得了开卷有益的道理。

同学们,希望你们以此为起点,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八、拓展延伸:昔日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而《伤仲永》里的仲永虽天资聪颖却因“不使学”而“泯然众人矣”。

读罢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请自拟题目或以《当吕蒙碰到方仲永》为题写一篇练笔。

九、补充:由本文提炼出来的道理1.通过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就有收益。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督促周围的人学习,随着社会一同进步。

7.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要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愤读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孙权劝学》教案3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教法设计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投影片教时1课时一、导语设计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

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

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认定目标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学生回答。

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对之进行概括,或辅之以投影使之更明确。

导学达标——竟读课文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

学生再读课文。

教师及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

教学千法读为本。

读会字音、读懂。

导学达标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

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二合作探究、质疑问难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我们共同欣赏。

师;谁来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

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

学生讲述课文内容。

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三编课本剧,深入课文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小组编剧、表演。

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

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

学生讨论发言。

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地。

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

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四联系课文,延伸拓展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