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日本国民素质分析日本道德教育特点及启示

从日本国民素质分析日本道德教育特点及启示

从日本国民素质分析日本道德教育特点及启示2017年暑假,我来到日本北海道等地旅游,短短七天的游历,耳闻目睹了
日本社会的真实场景。

之前在国内经常能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听到对日本国民素质的赞美之词,此次日本之行,让我对日本国民的素质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留下深刻的印象。

初到日本,街道的环境干净整洁、垃圾桶和投放垃圾管理非常规范。

走在大街上,经常与行走的人们碰面,他们大都会给人一个礼貌的微笑。

在有红绿灯的地方,人们过马路时都井然有序,没有人闯红灯。

在酒店碰到每个当地人,他们都会对你彬彬有礼。

日本的治安状况非常好,没有发现居民楼的一层二层安装防盗窗,到了晚上,人们可以安全地在大街上独自行走。

日本之行,我感触很多,也明白了很多事理,美国研究创造性思维专家托兰斯称日本是“一个拥有一亿一千五百万超级成就者的国家”。

相比于日本,我们的国民素质需要提高,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不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这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必然堪忧。

提高国民素质离不开道德教育,日本在道德教育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因此,本文将从日本道德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等方面分析,就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方式、环境建设等方面与我国进行比较,并结合我国现状,提出若干思考。

一、日本道德教育的背景与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动侵略战争并失败,国家受到重创。

日本社会广泛认为“教育改革是日本复兴的筹码”。

日本政府重视教育投资,制定相关政策,降低学生受教育费用,结合福利组织或其他机构,尽量帮助贫困儿童实现上学梦,并且整个社会风气鼓励监护人配合支持教育工作。

从而努力提高整个国家的教育平均水平。

的确,日本通过“教育立國”战略培养出了一批批高素质的国民,从而为实现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本,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从发展历程看,日本道德教育主要受自然环境、儒学、神道教以及武士道精神等方面的影响。

一是自然环境因素。

作为四面环海的岛国,自然资源匮乏,日本民众在频繁面对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形成了民众的团结性、纪律性;二是儒家思想影响因素,虽然日本的儒学源自中国,但在中国儒学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本质也发生改变。

日本的儒学淡化仁慈理念更强调忠诚理念,但日本对“忠诚”的理解更多的是在皇权维护的层面上。

这些奠定了日本道德教育的基础;三是“神道教”思想影响因素,日本的神道教来源于中国的道教,但是却在日本演化为宣扬忠君爱国思想的神道教,成为普通百姓的信仰;四是武士道精神,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千年以来形成的伦理道德体系,主要内容是义勇、仁礼、名誉、忠义、克己等,其最大特点就是绝对效忠君主,可以说这种忠诚已经超越了伦理
道德范畴。

在现代化进程中,日本的传统道德教育历经沧桑,但是仍对日本国民思想意识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也对日本国民素质的提升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有学者对日本道德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以儒学为主、体现方式为武士道教育的江户时代(1603-1867年),以民族主义为主、体现方式为围绕忠君爱国为中心,以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和军国主义思想为主线的明治维新时代(1868-1945年),以民主主义为基础的道德教育的民主时代(1945年至今)。

日本战后的道德教育处于以民主主义为基础的民主时代,张德伟等人指出日本德育方针自20世纪80年代第三次教育改革以来,道德教育的目标重心由重智育不重德育逐步转向注重人格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丰富心灵教育。

二、中日道德教育之对比
1.道德教育培养目标比较
对于道德教育的目标,中日两国都是旨在培养学生的德性品行,但是中国的德育方法目前知行不统一,问题的原因是在于教师是基于学生践行良好品行为目的而不是培养“根植于内部的道德性”为目标进行教育教学。

而日本则是以培养学生判断力,让学生形成价值意识,从学生的自然性出发,加强学生的价值自觉,从而形成个性化的道德品性,即培养一种有利于在社会生存的人格特点,更强调各种价值观的综合作用。

中国的教育理念因为历史的原因一度长期处在精英教育的范畴中,没有重视普及性的公民道德教育。

而日本道德教育目标是普及、提高能力型的,也是大众性、非功利性的。

日本人讲究“德目主义”,即什么有用就教什么,注重实效,摒弃理想式的空洞教育,而我国目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存在偏说教式、脱离实际的问题,并且各个层次的德育教育的内容雷同。

而日本则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并且是循序渐进的,有一定序列性的道德教育。

2.道德教育内容和方式比较
从内容根本来说,由于两国国情和意识形态的不同,教育内容也有根本性不同,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内容,即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而日本则是资本主义的教育内容,即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与日本国体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内容。

对于道德教育方式,中国更偏重通过课堂授课、知识灌输方式来进行,内容体系庞大。

而日本教育内容更偏重联系实际,注重培养道德实践能力。

3.道德教育环境比较
道德教育环境,包含学校道德教育环境和社会道德教育环境,而学校道德教育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倾向等方面。

日本的学校教育曾和中国一样,有着激烈的入学考试竞争,重视分数和智育,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校道德教育没有明显效果。

但是,日本从开展德智体全面发展,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以及适应国际化社会三个方面着手学校德育环境建设,较成功的改善了该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个性和社会性,提高了学生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

虽说中国也对学生进行了此三方面的道德教育,但因为中国以智育为主的理念使得学校对道德教育并不重视,因而产生了与日本道德教育的差异。

三、日本道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借鉴日本道德教育的成功之处,结合我国目前道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对我国道德教育体系提出如下想法:
1.精准定位并完善设计道德教育体系
我国道德教育应在体系建设上更加层次化,要求更加精准定位不同的受教育人群,目标明确,循序渐进,从符合该年龄段的思想道德教育着手进行,随着年龄的增长来提高道德教育的高度和深度,避免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

2.将道德教育与实际紧密联系
应将道德教育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使道德教育成为可以提高学生自身能力、完善人格的一种方式。

真正地鼓励学生进行社会服务活动,或集体组织学生进入社区开展社会实践,并且在学生的评优奖励、人才选拔、中考高考等环节中真正地使用此项考核指标。

3.坚持道德教育的多学科渗透
坚持在多学科中渗透道德教育,注重道德的“隐性教育”,充分将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在传授专项知识的同时,将道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在我国如今应试教育盛行的大环境下艺术化地开展道德教育。

如历史和政治课程,在学习历史文化和政治理论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国情,引导学生以古人为榜样,修身养性,树立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巧妙地将道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4.注重道德环境对青年学生的影响
强调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正视学校德育环境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加强后勤等服务部门人员的道德品质培训,使教职工对在校学生的道德素质产生积极影响,在社会环境不断净化的过程中,逐步加强道德教育
环境建设。

5.启发学生自省性的道德教育
学校的道德教育应注重让学生自发认识到道德素质的重要性,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而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并不断的反省自己,逐步成为一个具备优秀道德品质的合格公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