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力资源市场与公共就业服务

人力资源市场与公共就业服务

人力资源市场与公共就业服务曾湘泉中国人民大学 劳动人事学院院长中国不仅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而且过去也曾是实行 “统包统配”用人制度的计划经济 国家。

正因为如此,人力资源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很不发达。

即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 这一问题仍然相当突出。

已有的研究发现, 中国的自然失业占总失业的比重很高 (曾湘泉、于泳, 2006)。

这也就意味着失业人口当中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是其主要部分。

对于 求职者来说, 有效的工作搜寻方式可以减少工作搜寻时间,降低搜寻成本,资源市场上工作——个人匹配的效率,最终降低摩擦性失业。

人力资源市场与公共就业服务的研究,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报告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中介组织的发展现状研究。

包括:中国的人力资源市场中介组织,特别是公共就 业服务组织经历了那几个发展阶段, 它的发展水平及程度如何?目前的发展对就业的促进 作用如何?2、有关中国求职者工作搜寻渠道的实证研究。

当前中国就业者和失业者选择的工作 搜寻渠道是什么?工作搜寻的渠道是否存在着变化?个人工作搜寻渠道的决定因素是什 么?社会关系网络、 公共就业中介、 网站等在个人工作搜寻过程所占有的比例和发挥的作 用如何?对促进就业的影响效果如何?3、 完善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中介组织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中国目前公共就业从而提高人力因此,深入和系统地开展对服务组织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哪些因素制约着中国公共就业服务组织在就业促进中的作用发挥? 政府如何加强对中介组织的有效管理?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中介服务的法律和法规体系?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计量及现场访谈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课题组查阅了100 多篇国外有关人力资源市场与公共就业服务组织研究的论文和专著。

并对收集到的中国政府有关公共中介的法规和政策、以及部分公共中介组织的档案资料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读。

2、问卷调查。

课题组在文献检索和试访谈的基础上,针对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要求,设计了《企业使用就业中介情况调查问卷》、《企业在职员工使用就业中介调查问卷》、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求职者使用就业中介调查问卷》和《登记失业人员工作搜寻渠道调查问卷》共4类问卷。

并对北京、上海和石家庄等地3165 位在职人员(其中保险公司1166人)、284个招聘单位(其中保险公司22家)以及1321 位求职者(其中882位失业者)进行了工作搜寻和招聘渠道的问卷调查。

3 、统计和计量分析。

我们对回收到的调查问卷进行了描述统计分析,并形成了6个报告(参见附件《中国企业使用就业中介情况统计分析报告》等)。

并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了个人特征对求职者工作搜寻渠道的选择是否存在影响以及影响程度的大小,检验了不同地区、不同人力资源市场环境下的求职者工作搜寻渠道的选择是否存在差异。

4、深度访谈。

课题组对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国家人事部人才交流协会、北京市劳动局职业介绍中心、北京市海淀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北京市海淀街道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北京信立强劳动服务中心、海淀工会职业介绍中心、北京京仪控股有限责任公司、ABB公司、北京中科大洋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苏州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苏州工业园人力资源开发公司、无锡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等单位进行了现场深入访谈,并形成了10 万多字的访谈记录。

、研究结论一)人力资源市场不断开放,匹配方式发生转变,中介的作用日趋上升1、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中介组织经历了1978 年——二十世纪80年代初的萌芽阶段、二十世纪80 年代的初步发展阶段、二十世纪90 年代的加速发展阶段、2000 年以来开放竞争四个阶段,也即30 年的发展后,当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并初步形成了以劳动部门举办的职业介绍所和人事部门举办的人才交流中心为主体,民营和外资中介机构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就业中介行业局面。

在进入新世纪开放竞争阶段的短短几年里,涌现出了如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等一批以网络为依托的就业服务企业,这些机构利用品牌优势,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形成了既存在互补,又存在竞争的格局。

民营中介机构数量迅速增长,外资人才中介机构采取合资以及并购的方式,与民间资本结合,迅速抢占高端人才市场。

有数据显示,截至2007 年,中国共有职业介绍机构37897 余家,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开办的有24806 家。

其中县以上公共职业介绍机构3870 家,街道6171 家,乡镇14765 家,其他组织2926 家,公民个人开办的职业介绍机构10165 家,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就业服务网络。

2、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中介组织开放程度在不断提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不断流动,加之经济结构调整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劳动力流动也在加大,促使人力资源市场的发育和开放程度在迅速上升。

对北京地区公共就业中介个人求职调查发现,北京地区的人力资源市场已经显示出非常大的开放程度,在北京的外地求职者已占60.0%,本地求职者占40.0%。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北京的人力资源市场开放程度足以代表了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的开放程度。

这也表明,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公共就业服务中介组织已经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过程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3、在职工作人员工作搜寻渠道发生较大变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受“统包统配”思 想和体制的影响,人们通常是通过传统的“毕业分配”或“计划招工”等分配方式,获得 求职信息,实现职位与人的匹配。

而随着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个人工作信息搜寻渠道以及工作匹配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本次对北京等地区调查发现, 息的渠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其中利用网站进行工作搜寻,获得职位信息的比例上升了8.5%,而传统的企业招工和毕业分配等方式则下降了11.5%。

特别是调查中发现,工作10年以上的员工当年大多是通过传统的工作分配方式找到当前这份工作的。

如表1(二)社会关系网络是求职者寻求就业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求职效果却因人而异通过对北京、上海等地在职人员的调查发现,员工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获得目前岗25年前和5年后获取职位信 1所示。

位的招聘信息的比重最大,效果最好。

如表 2所示。

选择北京地区保险行业为切入点,采用Logistic 模型,从微观层面对一个行业使用人力资源市场中介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后表明, 员年龄、教育程度和是否有过保险从业经历是保险行业从业人员是否选择人力资源市场中 介作为工作搜寻渠道的显著影响因素;北京地区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在人力资源市场中介基本特征方面具有一致性; 作为搜寻渠道,人际关系是人力资源市场中 介的主要替代,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竞争主要来自于人际关系及其他非正式求职渠道, 不是私营就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市场中介对于促进寿险销售人员等弱势群体人员就业具 有积极的作用。

就失业人员而言,社会关系网络也特别重要。

虽然失业人员在获取就业信息时利用率 最高的渠道是职业介绍机构, 但是,在认定最有帮助的渠道时,他们对社会关系网络的认 同度则较高。

从数据上看,利用职业介绍机构寻找就业信息的失业人员的数量大大超过利 用社会关系网络的人数, 而他们对社会关系网络的认同度与职业介绍机构相差并不大, 说明社会关系网络对失业人员寻找就业信息所发挥的作用可能比职业介绍机构更有效。

京的调查表明,有34.9%的失业人员认为亲友对于寻找工作最有帮助。

石家庄的调查表明, 有26%的失业人员认为亲友对于寻找工作最有帮助。

表3公司产品类型、从业人表4是对北京和石家庄失业人员选择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因素的 说明了无论在北京还是在石家庄,受教育程度越低的失业者越倾向于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寻 找工作。

表4Logistic 注:() 表示在水平上显著;表示在水平上显著;表示在水平上显著。

(2)①表示北京;②表示石家庄。

北京和石家庄的失业人员调查显示出职业介绍机构, 尤其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教育程度低的失业人员提供的就业服务严重不足。

在北京,受教育程度低的失业人员选择职业介绍机构寻求就业信息的可能性较小;在石家庄,教育程度越低的失业人员选择收费职业介绍机构的概率越高。

在通过职业介绍机构这种渠道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时, 这些失业者必 然会依靠他们认为更可信、更可靠、更有帮助的亲友寻找工作。

因此,虽然失业人员认为 社会关系网络对其寻找就业信息是最有帮助的,但是,对于人力资本存量偏低的弱势群体来说,这种搜寻渠道却未必能够帮助他们找到最合适的工作。

问题,一方面,需要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覆盖面和就业服务质量,为城市外来劳动力提供Logistic 回归结果, 解决这部分失业人员的就业高效率的就业服务,使他们脱离只能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这一狭窄的搜寻渠道寻找工作的局面;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他们的人力资本积累,使他们自身具备更强的职业竞争力。

对于在职人员获取目前工作单位招聘信息的最有效的渠道是社会关系网络。

但是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在职人员对社会关系网络的利用还有所不同。

北京工作年限越长的员工利用社会关系网络获取招聘信息的概率越高,而上海在职人员利用社会关系网络寻找工作只与教育程度有关。

应当看到,受教育程度低的求职者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寻找就业信息对其就业未必有利。

而工作年限长的员工中有一部分可能受教育程度较高,对于这部分人能来说,通过在长期工作中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网络寻找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应该能够有效地降低工作搜寻成本,提高工作搜寻的效率。

对于这类人员应当补充和加强那些在先前的工作中建立起来的对他们找工作有帮助的社会关系网络,而不是指导他们基于教育水平、性别、年龄等选择不同的搜寻渠道(Md rquez和Ruiz-Tagle V. , 2004)。

本次我们对四川部分大学生工作搜寻的调查表明,大学生使用的社会关系网络中,选择父母的人数最多。

其次为亲戚、朋友等三)求职者基于个人特征选择不同的求职渠道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在所有的个人特征因素中受教育程度对工作搜寻渠道选择的影响程度最显著。

受教育程度高的求职者通过校园招聘会和网站寻找工作的概率更高;受教育程度低的求职者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寻找工作的概率更高。

在中国,学历较高的求职者则更多的通过校园招聘会和网站寻找工作。

校园招聘会是各类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求职的主要渠道;网站作为近些年兴起的网上职业中介,其服务对象也定位于教育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较高的求职者。

经验证,我们所关注的户口因素对求职者工作搜寻渠道的影响并不大。

仅仅在上海农业户口的员工利用纸制媒介获取目前工作单位就业信息的概率更大,这可能与农业户口的求职者对网络技术的掌握不够有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