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茶文化的理解认识1000字范文
浅谈我对茶文化的认识
有限的生命里,无涯的荒野中,我们总能在某一时刻感受生活给我们的洗礼。
自从来到清雅源的这段时间,参加了公司组织的茶文
化的培训、看了公司茶艺大师精彩绝伦的表演、午间同事围桌座谈
有关泡茶技巧等一系列的活动,让我这初生牛犊对茶文化一概不知
的鄙陋者对茶文化有了一些认识。
于是,一时兴起,便写下了此文。
一、茶具
历史上最古老的茶具,大约可推陶土制的缶,它既可用来煮茶,也可作盛具用。
西汉以来出现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且色彩
鲜艳,初现了茶具的艺术性。
唐代时,以陶瓷茶具为主,同时贵族、富家也出现了金、银、铜、锡等金属茶具。
宋代“斗茶”用的茶具,以黑釉盏为主。
元代时青白釉茶具较多,明代中叶出现了紫砂壶。
至清代,广州织金彩瓷、福州脱胎漆器等茶具相继问世。
近代,则
有了玻璃茶具和搪瓷茶具。
我国的茶具林林共总、仪态万千,茶具
艺术绚丽多姿。
中国茶具在历史的长河中推陈出新,其艺术性不断的增强,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二、茶艺
茶艺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
互统一。
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
中国茶艺在历史的舞台上封尘出没,其艺术性不断的凝聚,具有很美的艺术欣赏。
三、茶道
皇家有皇家的茶道,凡人有凡人的茶道;俗有俗的茶道,禅有禅
的茶道,道家有道家的茶道,不一而足。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国
四大茶道流派。
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
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
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
一句话,品赏茶
的美感之道,各行其道,取决于各自的审美观。
中国茶道在历史的演变中风采众长,其艺术性不断的注入,具有很强的人文理念。
以上就是我对中国固有茶文化的肤浅理解,不知和大家的感觉相同否。
中国有句俗语: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的广泛,
茶的学问,想来也已渐渐渗透人们的身、心之处。
一种对茶文化的理解
茶道如人生。
潮汕功夫茶不仅可以解渴,它更是一门艺术,一门修身养性的艺术。
在功夫茶中,需要的是一份平静的好心境,去泡茶,去品茶,才能尝出个中的滋味。
而人生更是如此,它同样需要
一份平常心态去看待云卷云舒,花开花落。
做一个好人也如一壶上
等好茶一般,越甘越好,越醇越香。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潮汕茶文化主体是人,人们在饯行茶道的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正是和人生处世哲
学结合起来的。
茶文化在潮汕人的心目中经久不衰,更成为潮汕文
化的精髓。
关于对禅茶文化的一点感想
因此,也为佛法禅宗思想的弘扬提供了一个契机。
特别末法时代,对每一个佛法的弘传者而言,更要善巧地随众生的习气,对佛法进
行文化包装。
以茶文化为载体,以佛法正知正见为根本。
让众生种
下菩提道子,入佛知见。
做到正知而住,不随凡情起颠倒,而随顺
无明,而是随顺如来觉性,走上成佛之路。
禅宗思想在太虚法师在大乘三系之中,判为法界圆觉系,印顺法称又称之为真常唯心系,是属于如来藏思想。
禅宗思想在中国占了
大半江山,除了华人喜简厌繁的习性,其中还有一部分的懒惰的习性,不肯去学习复杂的般若中观与唯识中道思想,喜欢单刀直入、
简洁明了的禅宗,事实上禅宗最简单后面潜藏着最深甚、极秘密、
最难通达的心地法门,无法用语言文字去表述的内核。
事实上如果
没有中观与唯识的前行基础,或是多生多劫般若不二法的熏修,烦
恼障轻,已属上根利智。
说要解禅,事实上比登天还难!因为首先要
从闻慧入手,竖立正见,通过思慧,解除自我染着相似相续意识流
的绑定,才会有真正的总相观,如实行最后才会有证量(修慧),从
总体上去把握心性。
真正的禅茶思想,禅师利用喝茶根境相触时,以现前一念心为所缘境,起如实观照。
是为挡住学人心外求之心而立的墙壁,只是挡
你的心不让外弛而已,恰恰是达摩祖师面壁精神承传与升华。
使我
们各各安住正念,不随妄想分别而起颠倒。
品茶与穿及吃饭一样,只是一种简单的、平淡的生活需求。
如果心随滋味起生灭流转,乃至起贪着滋味相,即是大智蒙尘,佛头着粪。
虽然,我们在喝茶虽有种种感受的变化,但这些感受只不过是
舌根攀缘尘境产生的一种暂时性的妄识而已,如梦如幻,不可把捉,毕竟空不可得。
现前一念心性其本质是即空、即假、即中。
因此。
茶的香、甘、苦、淡只是感官的一时作用,千万不要成为感官的奴隶,被色、声、香、味、触、法绑定,如果将我们心安住
在尘境(味尘)上,随境起生灭变化流转,终被自生的爱水所溺。
〈楞严经〉中说:情爱让我们在念想中泪水充满,淫爱让我们根处
生不净水,物爱让我们身体表皮分泌腺体,产生如水润般相似的光
泽(只要看鉴宝栏目持宝者的脸色就知道),味爱让我们口舌生津,
自是飘溺爱河。
智者当知:要善护六根门头,不要随外境变化流转,才会正念真如。
修根律仪亦是对戒律的本质升华,生命只会因为我
们善变的心而受痛苦,最后由自已埋单,皆是自作自受。
真正禅茶一味的思想,是遍一切一味相,无非自性妙显。
茶只是手段,不是本质,佛法毕竟不是为了众生粗重的六根对六尘、对一
切外境缘念欲望的满足,恰恰是为了解除外境与我们六根的绑定,而得自在。
迷在五欲的境界之中,注定生命质量根本无法升华。
这即是根境不偶,舍识用根的楞严思想。
因为,我们这一期的生命不是用来享受的,而是用来历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