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民间戏曲——花鼓戏

湖南民间戏曲——花鼓戏


花鼓戏的分类(主要四种)
1.
长沙花鼓戏 它是由农村的劳动山歌、民间小调和地方花鼓(包括打地花 鼓—花鼓灯)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 主要的 剧目有《刘海砍樵》、《芦林会》、《阴阳扇》、《南庄收 租》等五十个剧本。 岳阳花鼓戏 和长沙花鼓戏第二种声腔都叫“锣腔”。“锣腔”也叫 “打锣腔”即演唱时用锣鼓伴奏,不托管弦、人声帮腔。解 放前荆州花鼓戏也是锣鼓伴奏,人声帮和,50年代才加入文 场伴奏。剧目主要有 [采茶调]、[望娘调]、[倒板调]、 [四季青]、[采莲船调]。
花鼓戏的剧照及声音片段
刘海砍樵
采茶调
跳粉墙
补锅
声腔 花鼓戏的音乐曲调约300余支,基本上是曲牌联缀结构体,辅以板, 式变化。 根据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4类 川调 或称正宫调,即弦子调,大筒、唢呐伴奏,曲调由过门乐句与 唱腔乐句组成,调式、旋律变化丰富,是花鼓戏的主要唱腔 打锣腔 又称锣腔,曲牌联缀结构,有如高腔,是长沙、岳阳、常德花鼓 戏主要唱腔之一。
2.
3. 常德花鼓戏 主要流行于常德、桃源、汉寿、临澧、大庸、慈利一些地方。 它源于民间的“采茶灯”“车儿灯”,清末流入城市。宣统年 间《长沙曰报》就有常德禁“花灯淫戏”的记载,正因为此, 才迫使后来花鼓戏班与汉班合演,在合演中直接受到常德汉剧 的影响。主要剧目有《林英观花》、《跳粉墙》、《拣菌子》、 《双下山》以及解放后改编的《尤二姐之死》。新编现代戏 《山村兽医》。 4. 衡州花鼓戏 是一种流行于湖南省湘南地区的民间小戏剧种。各地的名 称不同,在衡阳、衡南、耒阳、常宁一带称之为“马灯”,攸 县、茶陵一带称为“地花鼓”,安仁一带称为“花灯”,永兴 江左一带也叫“花灯”,江右则叫“唱调”。主要剧目剧目有 《婆媳比武》、《补锅》、《春山坳》、《重相遇》、《两锅 汤》等。
牌子 牌子,有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源于湘南民歌,以小唢呐锣鼓 伴奏,活泼、轻快,适用于歌舞戏,是湘南诸流派主要唱腔之一。
小调 有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之分,后者虽属明、清时调小曲系统, 但已地方化。各种形式的曲调,都具有粗犷、爽朗的特点。
花鼓戏的现状及问题 在现在这个“娱乐之上”的时代,花鼓戏却走向了没落。 这与花鼓戏表演人才的大量流失也不无关系。由于经济效益的 缺失,也由于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人才统筹管理机制,众多花 鼓戏表演人才开始走向各大“歌厅”,开始表演其他的行当, 或者干脆另谋出路。这使处于颓势的花鼓戏更是雪上加霜。 究其根本,要想改变花鼓戏的现状主要应该致力于以下几个方 面的问题:1,让花鼓戏重新充满活力,吸引各个年龄段的观众; 2,在致力于传统剧目精华的的同时又与时俱进对剧目、演出形 式等进行创新;3在政策层面上拓宽融资渠道,获得充足的资金 来支持花鼓戏的发展;4加强对花鼓戏表演人才及演出市场的管 理和规范。
湖南民间戏曲——花鼓戏
1 花鼓戏的简介 湖南花鼓戏又称湘剧,源自于湖南益阳,后发展到湖北、 湖南、江西、安徽等地,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 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 阳花鼓戏等等之分,各具不同的风格。它源自湘南民歌发展 而成,从一旦一丑演唱发展到“三小”演唱。各地花鼓戏的 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按其结构和音 乐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都有 粗犷爽朗、地方色彩浓郁的特点。音乐以小唢呐、锣鼓伴奏, 曲调活泼轻快,适于歌舞戏。著名演员有廖春山、王佑生、 张树生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