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分析

区域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分析


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它自然资源和智力、 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 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6
过去我国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强调土地资源生物生
产能力的研究,研究土地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持续生产人 类所需要的生物产品的内在能力。
9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而拓展了对
பைடு நூலகம் 1)评价单元

某一方面的评价,选取与评价内容相关的一级生态环境特征 分类图斑为评价单元; 综合评价,选取多种生态特征的综合分类图斑为评价单元;


根据评价目的不同,可以选择自然区划、地貌或流域单元为 评价单元,也可以选择行政区划为评价单元。
37
2)评价因子与指标体系

根据评价目的


综合性、区域性、主导型和限制性相结合的原则,
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
20
4)对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目的: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一定生产部门的
适合程度。
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评价:技术可能性、经济合理性、需
求迫切性。
建立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的
适合程度,得出客观、切合实际的结论。
21
资源类型
质量因素
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 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他资源和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
这一特征,要求人们在自然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中坚
持全面研究、综合开发的原则。
12
4)多用途性
大部分自然资源都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不是所有用途都有同等重要性,并能充分表现出来。因
而,开发利用时需要进行全面权衡。
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内涵。
27
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时空性、社会经济性、可持续性
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

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需求增强、利用效率提高)
28
6、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
自然资源的代际分配 自然资源的代内分配

不同区域资源蕴藏和不同水平区域资源利用等分配的公平性 或均衡性,不同产业利用效益的差异,是自然资源区域性和 多用途性特性的引申。
评价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特征,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相
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对区域生产发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是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因而,必须分析主导资源与辅助资源、优势资源与限制 资源的组合,及其对一定产业(部门)结构的适合程度 或保证程度。
23
6)对开发利用方式和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

直接生活资源:天然食物、动物、鱼类等; 劳动资料资源:矿产、森林、土地等;
根据能否再生:不可再生、可再生、可更新资源

这种分类更有意义,因其反映了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性, 为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提供了依据。
7
资源类型
举例
经济利用特色
不可再生 地质资源(矿产) 应按照节约和尽可能综合利用 资源 半地质资源(土壤) 地原则,杜绝浪费和破坏 可再生 资源 太阳辐射、风、海 潮、地表径流、地 热与温泉等 动物、植物资源 应按照充分利用和综合开发的 原则,在可能条件下最大限度 地利用。 更新速度取决于自身的繁殖能 力和外界环境条件,应遵循永 续利用的原则,有计划、有限 制地开发利用。
一般分三级指标体系:综合指标、分类指标、具体指标
3)评价标准与方法

国家和行业、地方标准 学术研究成果
38
4)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和分区
39
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生态环境趋势分析与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0
(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1、指数法

单一指数(标准型指数、等级型指数) 分类指数(均权型、加权型、兼顾极值型) 综合指数
41
2、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聚类评价法

隶属度刻画环境质量的分级界限 建立模糊评价矩阵
计算权重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2
3、灰色关联分析法

通过比较数列集构成的曲线族与参考数列曲线进行几何相似 的比较,确定两者之间的关联度,几何形状相似度越高,关 联度越大。 确定参考标准数列
条件价值法
51
损失估值评价程序

区域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基本特征分析


调查分析生态破坏现状及其对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
建立生态破坏损失估算指标体系 对可量化指标进行量化处理,不可量化指标进行价值估算

综合计算、综合分析和征求专家意见,得出结果
52
(二)生态环境补偿
1、补偿主体

17
3)对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评价目的:确定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以及对相关生产
部门布局与发展的保证程度。
对自然资源保证程度的考虑主要有两方面: ①满足区域社会发展当前需要量的程度,即在合适的开
发利用强度下的服务年限。
②对远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需求量的保证
程度,即预测资源的远景需求量
专家是在领域内从事10年以上技术工作的科学技术人员
或专业干部,一般10-50人。
46
3、综合指标法

环境因子的评价函数曲线

确定环境因素的质量标准
47
4、图形叠置法 公路、铁路选线
滩涂开发
土地利用 污染影响 动植物分布
48
5、系统分析法
专家咨询法
层次分析法
29
30
自然环境 人类发生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综合,是人 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 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是由岩石、土 壤、水、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 生态环境 由各种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系统,即人类周围的自然界,是 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 一个特殊圈层。 自然环境>生态环境
不同的自然资源种类或组合,或同类自然资源和组合,
均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向。
因此,应就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与方向提出多
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对各方案从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方面进行论证,分
析各方案的特点,注重方案实施技术经济前提的差异, 筛选出可行方案。
24
7)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

指标值的无量纲化处理
关联系数和关联度的计算
43
4、景观生态学法
空间结构分析(斑块、基质、廊道)
功能与稳定性分析
44
(三)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方法
1、类比法

整体类比 单项类比
45
2、专家评价法

特尔斐法


确定评价主题
编制评价事件 览表


选择专家
环境预测和价值判断过程 结果的处理和表达
14
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数量的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规模的大小。 2)自然资源的质量、即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 济效益。

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15
4、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1)评价原则

叶昌东
1
第二章 区域环境基础分析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三节 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2
3
4
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产生经济
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其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
5)社会性
自然资源怎样开发利用,何时开发利用,优先发挥其何
种功能和用途,取决于人的劳动方式,即社会经济和科 学技术发展水平。
13
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1)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3)尽管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自然资源的范畴在不断扩大,但其 作为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属性没有改变
33
34
35
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一)生态环境评价的内容
1、生态环境调查

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状况、社会经济状况 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生态系统特点、资源特性、生态 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效应分析:生态系统影响效应、环境健康效应、生 态经济效应
36
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对自然资源的任何改造和开发利用,都会有正负两方面
的效应,不但表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表现在社会方面和 环境生态方面。
只有客观全面分析各方面的正负效应,综合权衡利弊得
失,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利于在资源开发实施中预 先安排好预防措施,以减轻负效应之影响。
25
5、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资源承载力分析——资源承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80年代初提出的概念,定义为:在
19
第二,对已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
生产的保证程度,并根据该种生产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 来研究该种资源的优势与潜力。
第三,分析自然资源的相对量,进一步明确其对需求的
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潜力(相对量指标通常以平均占 有量表示)。
第四,分析比较区域主要自然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
31
一、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