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与中国社会
中国传统思想中也有因果之说,如中说,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又如说,“积善之 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当时就有人提出怀疑:“是善有常门,恶 有定族,后世修行,复何益哉?”
据此慧远提出人有三业、业有三报的说法。所 谓的“业”,指的是人们的行为、造作、思虑及意 志等一切身心活动,而这一切活动都具有三种性质, 即善、恶与无记(无善无恶)。三业的性质虽不同, 但都能引起报应,所谓“三业体殊,自同有定报”。
佛教思想与中国社会
荷兰汉学家许理 和在其著作《佛教 征服中国——佛教 在中国中古早期的 传播与适应》中认 为,“佛教征服中 国”,是否如此呢?
回顾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时间,据记载是西汉 末:“哀帝元寿元年 ( 公元前二年 ),博士弟子景卢 受大月氏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经》。”佛教始传 的另一学说是东汉明帝时:明帝永平十年,蔡愔 赴西域访求佛法返国,邀得大月氏迦叶摩腾、竺 法兰来华,并以白马驮回佛像及经卷。其后明帝 在洛阳兴建了中国早期的佛寺白马寺,作供奉佛 像及佛法之用。综合以上两种说法,佛教之初应 在两汉之间,约公元一世纪左右。
为什么兴盛?
1、社会的动荡不安,《魏书·释老志》记载 道: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盛,于是所在 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自中国之有佛法,未之有也。
2、儒家为正统的政教几乎衰息
3、统治者的的提倡和奖掖
二、佛教所引起的争论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在它传人的过程中难免 要与本土文化以及现实的社会政治等产生剧烈的冲 突。因此,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取得了迅速 的发展,崇信佛教的人数不断增长,但与此同时也 引起了一些人的怀疑与反对。由佛教所产生的争论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有寺院一千九百一十三所,僧尼三万六千人,分 别比东晋多二百三十五所和一万二千人。
北朝佛教,同样据《辨正论》卷三,魏朝(包 括西魏和东魏)的寺院合计有三万零八百所,其中 包含国家出面建造的四十七所,王公贵族所造的 八百三十九所,其余为社会力量所建。僧尼数为 二百万人。仅就北魏一朝而言,据《魏书·释老志》 载,自兴光元年(454)到太和元年(447),仅京都 平城一地就有寺院一百多所,僧尼二千多人,全 国则有寺院六千四百七十八所,僧尼七万七千二 百五十人。到延昌(512-515)年间,全国有寺院一 万三千七百二十七所。
第一、从民族与种族的角度所进行的夷夏之辩;
第二、有关佛教与儒家纲常名教之间的争论;
第三、表现为佛教与现实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冲突。
1、夷夏之辩
孟子“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在佛教徒看来,种族与地域的区别并不意味着善 恶高下的划分,夷夏之辩实无合理的根据:
人参二仪,是谓三才。三才所统,岂分夷夏?则 知人必人类,兽必兽群。近而征之,七珍人之所爱, 故华夷同贵;恭敬人之所厚,故九服攸敦。
释慧远说,“佛亦听僧冬夏随缘修道,春秋归家 侍养。故目莲乞食饷母,如来担棺临葬。此理大通, 未可独废”。
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认为,君臣之义,无所逃于 天地之间,而依佛教之义,则沙门不应敬俗,君王 也不属于致敬之列,由此而产生了沙门是否应当礼 敬王者的辩论。在北方佛教界,基本上认为沙门应 当礼敬王者,北魏时期的僧官法果的一句话颇具有 代表性,他说:“太祖明睿好道,即是当今如来, 沙门宜应敬礼”。
另外,那些“愚痴”之人“诽古圣,谤真 谛,慢二亲,轻师傅”,也是造成社会各种 关系失调的重要原因。
怎样“‘超度”这些执迷不悟,被贪、 嗔、痴所禁锢而不能自拔的世人呢?道安认 为,这只有遵守佛教所制定的行为规范,增 强佛教的修养,从佛教之中吸取精神食粮。 他说:“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也, 二者禅定也,三者智慧也。斯三者,至道之 由户,泥洹之关要也。戒者,断三恶之干将 也;禅者,绝分散之利器也;慧者,齐药病 之妙医也。具此三者,于取道乎何有也。”
佛教传入中国后,即受部分皇室及贵族子弟所 信仰。其时,东汉皇帝信奉黄老之学及神仙方术, 而佛教教理也被视为“清静无为”,故与黄老之 学相题并论,佛像刚往往与老子像、神仙像一同 供奉,以祈求多福长寿。此一时期的佛教尚未普 及民间,到了魏晋南北朝,佛教始得到极大的发 展。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 根据法琳《辨正论》卷三的记载,南朝刘宋
道安认为,社会的一切苦难,都是由于 人们贪得身外之物(即他所谓“末有” ,但 世俗之人又往往是身在苦中却自以为快乐。 他说:“贪囹恚圄,痴城至固。世人游此, 犹春登台,甘处欣欣,如居华殿。嬉乐自娱, 莫知为苦。
“贪淫囹者, 荒色悖蒸,不别尊卑,浑 心耽湎,习以成狂。亡国倾身,莫不由之。”
造成人们社会生活日益痛苦的第二个原因 是“嗔恚”。道安说:“嗔恚圄者,争纤芥 之虚声,结沥血之重咎。恩亲绝于快心,交 友腐于纵忿,含怨彻髓,不悛灭族。”
(二)研习禅学:佛图澄死后,道安因石氏内乱, 在河北、山西一带到处避难,其间曾在太行恒山建 立寺塔,徒众数百,常宣法化。约在东晋哀帝兴宁 二年(公元364年)又迁居南下。道安虽然颠沛流 离,山栖木食,景况艰难,但是斋讲不断,注经甚 勤。在这大约十五年的时间里,他深受北方佛教重 视禅定的影响,主要是研习禅学,对于安世高传来 的《阴持入经》、《大十二门经》、《修行道地经》 写序作注,用力很深。对于般若也极留心,曾找到 竺法护译的《光赞》的残本一品。
其佛教社会思想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调和佛教与世俗政权之间有关礼法名教的争论, 即慧远的沙门不敬王者论;
第二,将佛教的因果业报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报应 理论相结合,即因果报应说。
1)沙门不敬王者论
佛教在中国生根与发展,离不开世俗政权的保 护与提倡,慧远的老师道安就极清醒地认识到: “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三)讲习般若学:东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 365年)道安到河南一带,因慕容进攻河南,形势 极度混乱。恰在此时襄阳大名士习凿齿迎请道安去 弘法,于是道安继续南下,率弟子四百多人到襄阳。 在襄阳十五年,道安由于受南方佛教重视义理的影 响,佛教思想发生重要的转变,即从禅数转而趣于 性空,集中讲习般若,每年讲两次《放光》经。并 且孜孜矻矻,注释《般若》、《道行》、《密迹》 和《安般》等经,收集和整理经典、编撰经录,受 到朝野的推重,影响颇大。
三、释慧远的佛教社会思想
1、道安及其佛教社会思想
道安生于西晋怀帝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十 二岁出家,因为其貌不扬而被轻视,师父令他先从 事农业劳动三年。但由于他天资聪颖,记忆力超人, 终于得到师父的器重,受戒后任其游学,由此开始 了僧侣生涯的重要历程。道安人生主要可分为三个 阶段:(一)师事佛图澄:佛图澄是当时著名的僧 侣,以方术为石勒、石虎的后赵政权服务。石赵迁 都于河南的邺(今临漳县西),佛图澄也随之到邺。 不久,约东晋成帝咸康元年(公元335年),道安到 邺师事佛图澄,“服膺终身”,直至澄死(东晋穆 帝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 道安得到佛图澄的赏识,佛图澄讲法,道安复述, 在佛教理论方面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神秀是众僧中的上座和尚,在佛堂的南 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 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清晨时,弘忍见 到此偈后漠然不语,慧能闻声来到廊下,他 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许可,于是他高声念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释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 生于东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卒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三 年(417)。慧远年轻时“博通六经,尤善老庄”,后 来师从道安,遂归心于佛教。40岁左右驻足江西庐山, 并成为东晋时期南方的佛教领袖。慧远不仅是一个佛 学大师,而且兼通儒学与玄学,在他看来,佛学与世 间的学间并不矛盾,主张“内外之道,可合而明”。
面对世俗“沙门不敬王者”的质疑,慧远认为:
处俗,则奉上之礼,尊亲之敬,忠孝之义,表于 经文;在三之训,彰于圣典;斯与王制同命,有若 符契。
在家奉法,则是顺化之民,情未变俗,迹同方内, 故有天属之爱,奉主之 礼。……故不可受其德而 遗其礼,沾其惠而废其敬。是故悦释迦之风者,辄 先奉亲而敬君;变俗投替者,必待命而顺动。若君 亲有疑,则退求其志,以俟同悟。斯乃佛教之所以 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 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 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 受。
“世或有积善而殃集,或有凶邪而致庆,此皆现 业未就,而前行始应”。
四、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转型 1、八世纪中叶以后,佛教义学衰落。 2、律宗、禅宗的兴起
慧能家境贫寒,三岁 丧父,迁居南海。稍长, 卖柴养母。因听人诵读 《金刚经》有悟,决心 出家学佛。慧能于公元 66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 弘忍大师。慧能初见弘 忍,弘忍便问他﹕“你 是哪里人? 来这里求取 什么 ?”慧能回答﹕“弟 子是岭南人,来到这里 不求其它,只求‘作 佛’。”弘忍听后问道 ﹕“你是岭南人,哪里 能‘作佛’! ”慧能回答 ﹕“人有南北之分, ‘佛性’并无南北之 分。”
第二破曰:入家而破家。使父子殊事,兄弟异法,遗弃二 亲,孝道顿绝。忧娱各异,歌哭不同。骨肉生仇,服属永弃。 悖化犯顺,无昊天之报,五逆不孝,不复过此。
第三破曰:入身而破身。人生之体,一有毁伤之疾,二 有髡头之苦,三有不孝之逆,四有绝种之罪,五有亡体从诫, 惟学不孝。
佛教的反击:
目莲是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目 莲是个既孝顺又很有慈悲心的人,从小就诚心向佛, 后来出家当了和尚,他虔心习佛,修行日渐高深, 甚至具有神通眼的能力。因为惦念过世的母亲,他 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悬的苦刑。 目犍莲於是千辛万苦赶往地狱,用 他的神力化成食物,以钵盛饭给母亲充饥,但其母 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 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
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 分痛苦,看著自己的母亲受煎熬,内心真是痛苦不 堪,便立刻求佛祖指点他营救母亲脱离苦海,请教 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你母亲生前自私刻薄, 不做善事,生前罪孽太深重了所以才会有这种报应。 要救她,不是你独自一人办得到的。七月十五日是 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满,你必须在七 月十五日当天,为各地的出家人准备百味五果,供 养他们。这样,集合了所有僧侣及众神的威力,不 但可以救你的母亲脱离苦海,早日投胎,也可以解 救别人的父母,让他们也脱离苦难。”佛为他念 《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以祭其母。 於是目连照著佛祖的指示去做,举行法会,诵经施 食,终於解救母亲的灵魂。并普渡了别人的父母亲。 佛教称为“盂兰盆”法会。近代献瓜果、陈禾麻以 祭先祖,固然有尝新的含义,也是盆祭的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