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西巷、县东巷、按察司周边的老街巷县西巷县西巷是条非常古老的街道,它南自泉城路,北到后宰门街只有540米长。
与县东巷一起为古代济南的南北交通主干线。
然而这条从明朝就非常热闹的古街因城市扩建2003年前就拓宽拆除了,并且以3.07亿元的“天价”被拍出,创下省城历上地价拍卖的最高纪录。
目前改造后的新街就将展现在人们眼前了。
县东巷县东巷南自泉城路,北到大明湖路,因这条街巷位于旧历城县署以东,所以名“县东巷”。
历史上曾名“塌行街”与县西巷是济南古时候南北交通干线,原在中段路东有济南七十二泉之三十八泉的罗姑泉。
东华街此街为位于按察司街和县东巷之间,是条东西向小街,原先是以街上的督城隍庙面命名的“城隍庙街巷”,民国年间改为“东华街”。
按察司街按察司街是连接泉城路与大明湖路一条长770 米的街道。
明、清时期,当时的提刑按察使曾设在这条街南段以东,其原址就是现在的济南第一中学,因此街便以提刑按察使司而名。
苗家巷街旧时其东头位于古城墙以西,现隔黑虎泉北路与东护城河相对;街西头是按察司街。
据传,是因街上一苗姓来此居住较早而名。
街上民居多为平房,有些是较典型的四合院。
如原19 号院旧时是一张氏大户的住处,俗称张家公馆,这年豪宅由三个院落组成,房上木质构件雕梁画栋,据说当年后院还建有戏台。
再如29 号宅院也是清代四合院,传说主人是一钱庄人家,这种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在济南目前都不多见了。
运署街因清代驻主盐运使司得名。
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名“运输街”后复名。
据说在盐运司迁来前,运署街曾是按察司街的一部分,与目前街上的济南一中大门就是按察司的大门,而西边一墙之隔的原泺源中学大门就是当年盐运司的大门。
泉城路以南周边的老街巷宽厚所街因街西路南清代有慈善机构“宽厚所”,街以所名之。
街原名为“南王府街”。
小王府街位置在泉城路之南,舜井街之东,宽厚街之北有两条南北向小街叫“东小王府”和“西小王府”。
明代德庄王第四代孙宁海王在此街建府居住;后又由德庄王第七代孙宁阳王朱由椅在宁海王府以东建府,遂就分别称之为东小王府、西小王府,以后居民迁来居住便成为街名,后两街合并,称“小王府街”。
历山顶街位于泉城路以南,宽厚所街以东,南北向。
因街南段路东有一居民院中有济南所谓“三山不显”之历山顶,街故名。
武库街民国初年街上曾建有存放火药、土炮等的武器仓库,街因此而名。
刷律巷舜井街以西,泉城路以南的高楼后面有条弯曲的小巷叫“刷律巷”其实过去不叫这个名字,可能是“杜康泉巷”因在巷里的59 号院内有泉水叫杜康。
到了清代据传曾在巷里设了印刷“律条”的机构,因此便改名为“刷律巷”了。
卫巷卫巷北起泉城路,南止黑虎泉西路,北口同泉城路新华书店相对。
形成于明代,因该巷南首东为明代"济南卫"驻地,因而得名。
卫巷北首的准提庵是明代永乐三年建成的,清代康熙及光绪年间重修,到了清末曾是武举人张姓之子佛教居士张洪恩于1920年创办老字号心佛斋素菜馆之地。
中段路东有观音禅院(观音堂),此庙始建无考,在明万历年曾重修过,现在山门保存较好,里面的庙宇早已废为民居。
2006年10随着泉城路段的改造工程整个卫巷已化为平地了。
大纬二路大观园以西万紫巷商场、五里沟周边街巷大观园及周边街巷大观园周边是济南( 城外城) 商业最繁华的地段,自1904 年济南开埠以来,大观园及纬二路为中心慢慢形成了济南烟柳繁华的主要商埠区。
目前大观园又刚刚进行了仿上海城隍庙建筑格局的修缮,挖掘传统文化底蕴,重现老商埠特色。
... 赵家干饭铺”、“老马家馆”、“曹家扁食楼”、“大观楼饭庄”等名店名吃;同时恢复“共和厅说书场”、“晨光茶社”、“曲艺厅”、“武术摔跤场”等传统娱乐场所。
借老字号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万紫巷商场万字巷商场——经二路中段路北,纬四纬五路之间。
清时这一带原是一片荒地、坟地,光绪年间,附近农民经常到此交换农副产品,后来便逐渐形成小集市。
1904 年,商埠局在此修建一座四面亭长廊,农民围绕此亭摆摊营业。
由于踩踏日久,逐渐形成似万字形状的土路,1932 年标为“万字巷”。
1953 年分别命名为“万字巷东街”、“西街”,上世纪六十年代改为太阳升商场东街、西街,1975 年以万紫千红之意改为万紫巷东街、西街,主要经营菜蔬、鱼虾、瓜果之类农副产品。
五里沟东街、西街此街原为五里沟庄,在明代,庄东有一自然排水沟,此沟距历城县城约五里,故名“五里沟”,“庄”以沟而名,后来明沟为涵洞,形成五里沟东街,后来依据方位划分为五里沟东街、西街。
城西关馆驿街周边街巷 ( 顺河街以西 )馆驿街因明朝初在此设馆驿总站而得名。
数百年前,被人称为“古道朝京踏作河”的济南唯一官道,就是从西门开始,经花店街、迎仙桥,过馆驿街而通向北京的。
同时,通往长清、齐河及其他省也要过馆驿街,因而时称馆驿街“北走燕冀,东通齐鲁,为济南市咽喉重地。
”清末,铁路开通,商埠在建,省邮政局成立,旧的馆驿站废置。
但馆驿街又成为连接老城与商埠和济南站的重要道路。
馆驿街在山东邮政史和济南交通史上的辉煌,是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组成部分。
后馆驿街此处原是一片菜地,据载,民国初年人们渐在古“馆驿按官亭”之后建房定居,渐成街巷,街因处其位置而名。
凤馆街原杨姓的坟地,俗称“杨家林”。
1926 年形成街巷后便依街位于凤翔街、馆驿街之间用两街名的首字而得名。
丁家崖约在清道光年间逐渐形成街巷,因是丁姓的土地且路有高崖而名。
对关街此街地处馆驿街、丁家崖两街的关帝庙之间,南北相对而名。
此街形成于清朝末年。
先志巷( 东、西) 在馆驿街以北,在六十多年前这里是柴禾市,后成粮食市,该巷曾传说有神仙指点,曾名“仙指巷”。
太平商场该街位于先志巷和花园街之间,东西向。
在民国初年是定期舍饭的“栖留所”,后有些商贩来此盖房经商,又有了戏场、澡塘,生意兴旺形成商场。
此时正是“五三”惨案后,人们期盼和平,便取此名了。
亲仁街、东仁和街此二街与周围永和里、德顺街、四和里等为娼妓所聚居之地,后取道德、人和、亲仁之意而得名。
凤翔街旧时俗称“双井子”后以凤凰展翅飞翔之吉祥语为街名,处于馆驿街以南中间有凤馆街相连接。
立山街位于馆驿街以北,街在七十年多年前以当时任省会慈善公所所长辛铸九与伪省教育厅科长谷岱峰姓名之“辛”、“峰”二字之首而名。
北坦大街清末有“北坦庄”,据说古时祭祀天、地的地坛位于北坦附近。
双井街是位于东园街上一条南北向的小巷子,因有居民所称“双眼井”而名。
双井街10号据说是苗家的成丰纺纱厂一位经理的住处,目前这里还是四棉的宿舍东园街顺河街以西,聚贤街以北,东西向,西接北坦大街。
属“北坛庄”的一部分,民国初这里只有一条土路,住户较少,后这里了小织布厂,住户多了起来形成街巷。
因此处系北坛庄东部的菜园,故名。
北坛、陈家楼周边区域北刘家庄北坦以西有南刘家庄、中刘家庄、北刘家庄。
据传,其庄名是因原有刘姓在此种菠菜出名,人称“菠菜刘”,在六十年前只有“刘家庄”后来才分为南、中、北刘家庄。
陈家楼街(前\ 后)据清同治年间碑碣记载:两街之处原为“瓜王庄”,后有一陈姓人家其住处门楼较高,从而得名“陈家楼庄”,后以庄中三官庙分为“前庄”、“后庄”,1953 年定门牌时命名为现今的名称。
陈家楼教堂在前陈家楼街65 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 由济南教区总堂创建,宣统元年(1909 年) 建成仿哥特式教堂。
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占用,1984 年发还。
茂新街位于后陈家楼与西立山街之间,据载,1919 年开“高茂新面粉厂”系无锡荣氏资本(1956 年该厂与成丰面粉厂合并) ,面粉厂建立后,住户增多渐成街巷,街名便以面粉厂而名了。
韩家小庄韩姓在清咸丰年间来此较早,故以姓而名。
城东、北关周边造街巷山师东路改造,能否延续昨日的繁华山师东路南起经十一路,北至和平路,全长810米,宽6.5-9米,本也就是一条普通的路,可因周边住宅区密集,同时有山师、山艺、山体、省中医学院、警官大学等10多所大专院校,常住人口约有11万之多。
因而,自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渐渐热闹起来,开始是菜市,逐后服装店、小饭店、理发店等也多了起来,发展至今现已形成以满足青年、学生以及周边居民为消费群体的服装、小商品、体育用品、小吃为主的繁华商业街。
可以说在济南这儿是最能触摸青春年华,感受时尚元素的一条商业街了。
但也因商业网点密集,学校、机关、居民小区遍布,拥堵现象频繁,人车混行严重,交通功能已基本丧失。
为迎接第十一届全运会的召开,2008.2.24,济南市历下区“百日工程”山师东路改造正式开工。
山师东路是济南市进行“撤商还路”改造的4条商业街之一,其余三条商业街包括2007年底开工拆迁建设的历山东路,以及随后将要进行整治的文化西路和文化东路,基本也是这种状况。
目前,该路的改造方案已确定,山师东路与历山东路建成后,将从南至北连接起旅游路、经十路等7条城市主干道,大大缓解省城中心区域南北向交通压力;另外,规划红线宽20米,双向4车道,西侧将保留或者是新建部分商业设施,方便周边10万居民,并保持原来的经营方式和人气。
如条件许可,还将在路中段建设地下农贸市场。
我们期盼着,它的改造能延续昨日的繁华!海晏门位于历山路北头以东,因此街处古时候海晏门附近故名。
济南城门最初只有四个门,门上都建有城楼。
东门“齐川”、西门“泺源”、北门“汇波”、南门“历山”。
到清末,为了方便交通又辟四门:运署街东头“巽利门”( 新东门) ;大明湖西南门前的“乾健门”;趵突泉东门以北的坤顺门;大明湖东门以北的“艮吉门”,同时又在围墙先后开了九处围子门,海晏门就是其中之一。
霞侣市位于济南市东关的霞侣市( 下驴市) 街原是卖鲜水果之处,名“花果市”因此处为济南至邢家渡大道,行人下驴住店,清同治年间改名“下驴市”,1918 年庄内修吕祖庙,道长张业元嫌名不好,更名“霞侣市”。
街,文革期间,蓬莱仙院被破坏。
1996 年,由各界信众资助重建北院三清殿和碧霞元君殿,于1997 年10 月初全部落成,目前香火尚可。
明湖南岸至明湖路以北的老街巷大明湖扩建拆迁工程已经开始,位于大明湖南岸的大片老街巷和老住宅将被改造拆建,涉及的街巷有大明湖路、学院街、秋柳园街、北曾家桥街、皮家胡同、二郎庙街、翟家牌坊、贺胜戏场街、汇泉寺街、西镰把胡同、东镰把胡同、阁子西街等20 余条街巷。
很多街已有几百年历史,每一条街巷都联系着济南的历史文化。
以后这片体现着老济南风韵的街区会变成何样,我们还不得而知,趁着其还没有被改造,为泉城仅存不多的成片老街区留下最后的影像与记忆是再重要不过的事了。
东顺城街此街形成于清代雍正年间,因位于古城墙东北角内而名。
前高祥后街、后高祥后街据载,清代该街处于张、陈、蔡、濮、等姓富户高大的宅院墙之后,俗称“高墙后”后又形成南北两街,便谐音为前、后高祥后街。
前高祥后街31号——燕家大院是这条街上保存最为完整的老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