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第3章 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i民
3.1 本章学习要点分析 3.2 典型例题讲解 3.3 能力跟踪训练
3.1 本章学习要点分析
3.1.1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1.认识法律 (1)法律的一般知识 ①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规定权利和义
务为内容,具有国家强制力和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 ②法律的特点: 首先,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其次,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这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
3.1 本章学习要点分析
③违法。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企业事业单位、公民 和社会团体,违反法律(包括其他法规)的规定,从而给社会 造成某种危害的有过错的行为。
④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胡锦涛同志在关于社 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中提出的“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 法乱纪为耻”的要求,对于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提高我国 公民遵纪守法的道德素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1 本章学习要点分析
法律的作用:法的作用可以分为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这是 根据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形式和内容,对法的作用的 分类。从法是一种社会规范看,法具有规范作用,规范作用 是法作用于社会的特殊形式;从法的本质和目的看,法又具 有社会作用,社会作用是法规控制和调整社会关系的目的。 这种对法的作用的划分使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相区别,突出了 法律调整的特点;同时,又明确了各个时期法律目的的差异。
2.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的含义、内容与意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1 本章学习要点分析
①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 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 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 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 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 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 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种形式。
下一页 返回
3.1 本章学习要点分析
第三,法律的实施方式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这是法律 最主要的特征,也是法律同其他行为规范最显著的区别。
第四,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即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对全 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普遍约束力。这是法律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第五,法律的内容是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并且这些 权利与义务是由国家确认和加以保障的。这是法律的一个重 要特点。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1 本章学习要点分析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含义是依据法 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 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 标准。树立依法治国理念,需要准确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基 本内涵:
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 ③严格依法办事。 (3)增强法制观念作为中职生,应具备如下的法律意识:
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 循的基本原则。
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 律体系,使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 国的前提条件。
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 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它 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②依法治国的内容。依法治国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1 本章学习要点分析
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 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 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1 本章学习要点分析
③依法治国的意义。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保证人民当家 作主。江泽民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 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 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 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 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 群众。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的各项工作,主要是国家事 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宪法是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 保障。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1 本章学习要点分析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1 本章学习要点分析
首先,应培养学生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不仅要遵纪守法, 而且要监督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和执行,坚决同一切违法犯 罪行为做斗争,使社会主义法制得以真正实现。
其次,培养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权威的观念。 再次,也即最重要的一点,即培养中职生权利义务相一致的
观念。 最后,应培养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纪律的作用:纪律主要是起约束作用,而且是作用于个体, 并且,有自己独特的手段。纪律介乎道德和法律之间,比道 德更具体,比法律更细致,法律是宏观的约束机制,纪律则 是微观的,法律最终发挥作用离不开国家强制力,而纪律的 作用机制弥散于整个社会,无所不在,广泛作用于社会生活 的各个领域或机构之中。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③法系:法系是指根据法在结构上、形式上、历史传统等外 部特征以及法律实践的特点、法律意识和法在社会生活中的 地位等因素对法进行的基本划分。
上一页 下一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回
3.1 本章学习要点分析
(2)增强法律意识 ①法律、道德、纪律的关系。自律和他律是含义不同的一对
范畴,但又相互依存,相互依赖,是个体道德形成中缺一不 可的两个方面。 首先,他律是自律的起点和基础。他律的基点是规范人、约 束人。 其次,自律是他律的升华,是个体成熟的表现。 第三,个体道德的形成是他律与自律的统一。 ②法律、纪律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