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做遵纪守法的好少年

做遵纪守法的好少年

做遵纪守法的好少年
授课教师:董立猛 学 校: 宣庄小学
法律词典
• 违法——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国家、社 会和公民利益,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 行为。
• 犯罪——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应 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常见的违法行为: 指出下列行为,属哪种违法行为?
1、在电影院、公共汽车站等场所起哄、吵闹、滋事、斗殴。 1、违反治安管理处 2、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妨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就是从拿别人一根针开始的。”
现实中的不拘小节: 调皮捣蛋,有事没事惹一下其他同学,比
如别人走路时他突然伸出一只脚将别人绊倒; 故意毁坏公物,如在书桌上乱刻乱画;不遵守 交通规则,过马路乱闯红灯;好吃好喝,攀富 比阔;以大欺小,没有钱进网吧就强行向弱小 同学索要;不遵守公共道德,吃完东西,把包 装盒等垃圾随手乱扔等等
宣誓
我们郑重宣誓: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彻底告别
不良行为习惯,提高法制意识,远离违 法犯罪,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少年!
罚条例的行为 3、故意损毁、移动施工路段覆盖物、标志、围栏,妨害
包括:扰乱公共秩序 公共安全。
妨害公共安全 4、偷窃、勒索少量公私财物。
侵犯公私财物
5、故意损毁路灯、邮筒、公用电话等设施。 6、破坏草坪、花卉、树木。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 7、使用音响器材音量过大,不听劝阻。
2、违反交通管理法 8、骑自行车双手离把或两人扶肩行驶,妨碍交通。
事例分析: 小科的行为:违法,但还没构成
犯罪。他用黑墨水弄脏了小岑的衣服, 只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损害,违平时喜欢开玩笑,爱对 同学搞恶作剧。一年夏天,临近期终考试时,老师让 同学们在教室自己复习功课。小林身旁有一个比较胖 的同学,大家都习惯地叫他胖胖。胖胖晚上在家常常 看电视看到很晚,第二天睡眠不足,就趴在桌上打瞌 睡。今天胖胖又迷迷糊糊地打起瞌睡来。小林先是摸 摸他的头,没有反应,又叫了几声,还是不醒。于是 小林就用笔画胖胖的眼圈,结果把胖胖的眼睛刺瞎了。 在这种情况下,小林的行为又是什么呢?
(1)小明哪些行为属于违纪行为?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 法行为?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2)小明由违法到犯罪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 (3)青少年怎样才能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9
(1)、在材料中,小明哪些行为属于违纪行为? 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行为属于犯罪 行为?
违纪行为:经常迟到、旷课、早退、 恶意扰乱课堂教学秩序
3、抗诱惑
2007年6月,15岁广州少年王 某因不满父母对其沉迷上网老是 劝阻,而对父母产生怨恨,残忍 地杀害母亲、砍伤父亲,王某以 故意杀人罪被判有期徒刑14年。
4、慎交友
近 朱 者 赤, 近 墨 者 黑。
案例: 家住某市城关区的胡某,年仅13
岁,在2008年暑假期间与同住在一个 社区比他大5岁的王某结识,常常和 王某到公共场所去玩,很快与一些社 会不良青年结成朋友,并经常在一起 鬼混。就在那年暑期,胡某竟然与王 某两人对路人进行抢劫。
事例分析: 小林的行为:犯罪,属伤害
罪。小林搞恶作剧,造成了胖胖眼瞎 的终身残疾,后果十分严重。
案例三、
某校学生小明的父母工作都很忙,没时间管他的学习 和生活。小明自从在网吧迷上电脑游戏后,变得无心 上学。上初中后,经常迟到、早退、旷课,还恶意扰 乱课堂教学秩序,学校对他进行了记过处分。小明与 在网吧结识的“兄弟”一起勒索几个小学生,公安机 关对他实行了拘留3天处罚。但小明不思悔改,还是常 与这帮人纠结在一起闹事。一次,在勒索过程中,把 一个学生打成重伤,小明被人民法院判处了有期徒刑2 年。
请问他说的对吗?
二、如何遵守法律?
1、育爱心
多数犯罪少年性格自私和没有社 会责任感,实质就是缺乏爱心,缺乏对 父母、老师、同学等身边人的体谅和关 心。培育爱心,其实就是怎么去做人, 这是预防违法犯罪的根本。
2、拘小节
寓言故事
一个人偷拿了邻居家一根针被告到 法官那里,法官在量刑时却定了与一位偷 牛贼同样的罪。小偷很不服气,问法官为 什么偷了区区一根针却判得与偷牛一样重。 没等法官回答,偷牛贼抢着说:“我当初
一般违法: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勒索小 学生,纠集他人闹事
犯罪:把一个学生打成重伤
10
(2)、小明由违纪到一般违法再到犯罪的 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
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 鸿沟,一般违法可能演化成犯罪。
(3)、青少年怎样才能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 路?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防微杜渐,防患 于未然,学习法律知识,自觉遵纪守法, 依法自律,拒绝不良诱惑,学会自我保护, 自我防范。
11
二、拾到别人的东西要归还
案例:
一天,某小学六年级学生在上学路 上拾到一只皮包,内有5000元现金。失 主知道后,向该生索要。该生不同意, 说:“我是捡来的,不是偷来的,干嘛 要还你?我捡到的就归我所有。”
该生说得对吗?拾到东西真的就可 以归自己所有吗?
事例分析: 该生的说法是错误的。我国《民法通则》
规的行为
9、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无正当理由而中途辍学。
3、违反义务教育法 10、损害他人的荣誉,如对获得光荣称号的模范人物进行
的行为
挖苦、讽刺、打击。
4、违反环境保护法
的行为
5、民事侵权的行为
一、小学生不要做违法和犯罪的事
事例一: 某小学五(2)班学生小岑和小科之间有 意见。一天下课后,两人发生争吵。当时正是 夏天,小岑穿了一件白衬衫在前面走,小科在 他后面边走边吵。小岑心急说了句难听话,小 科一时发火,就从书包里拿出一瓶黑墨水向小 岑身上扔去,把他的白衬衫弄脏了。小科这样 做是什么行为呢?
规定,别人在路上或其他地方丢失的东西, 别人不慎掉到水里漂浮过来的东西,以及农 民养的牛、羊等跑丢了的,都不能说谁捡到 就是谁的,无论谁捡到别人丢失的东西都不 应自己占有,应交给失主才对。可见,拾到 东西不愿归还是违法的。
三、法律意识淡薄
案例一:
1999年3月27日晚,在襄樊市的汉江沙滩上, 一个由几名未成年人临时凑成的绑架团伙绑架 了某中专生小刚,正当他们打电话向被绑架人 母亲索要6万元赎金时,被樊城公安分局派出 所刑警一举抓获。据查,他们曾多次敲诈小刚, 金额达1000多元。三名犯罪嫌疑人中,最小的 方某(17岁)竟天真地问刑警:“把钱还给他, 我可以走了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