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周邦彦《应天长·条风布暖》欣赏【作品简介】《应天长·条风布暖》由周邦彦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是一首写寒食节的伤春之作,主要写从前偶遇的恋情,而今重回故地,只留下无限惆怅。
上阕由“春色”写起,而黑暗与冷峻又将词人包围。
更见我之愁苦。
极言已乃是世间最不幸者。
接着又以艳景反衬我之零落,使自己的悲哀更显强烈。
接着又追忆当年艳遇。
用“汉宫传烛”之故事,暗示当年邂逅时间与对象。
“青青草”以下至末,重回今日。
“前迹”不可寻,离人不可见;“柳下人家”尚还认识我,昭示出我常回故地寻觅伊人。
正是其情绵绵无尽期!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原文】《应天长·条风布暖①》作者:周邦彦条风布暖②,霏霏弄晴,池台遍满春色③。
正是夜堂无月④,沉沉暗寒食。
染间燕,前社客⑤,似笑我、闭门愁寂。
乱花过、隔院芸香⑥,满地狼藉。
长记那回时,邂逅相逢⑦,郊外驻油壁⑧。
又见汉宫传烛,飞烟五侯宅⑨。
青青草,迷路陌。
强带酒、细寻前迹。
市桥远、柳下人家,犹自相识。
【注释】①应天长:此调有令词、慢词两种。
②条风:即春风。
③池台:有本作“池塘”。
④夜堂:有本作“夜台”。
⑤前社:春社。
⑥芸香:泛指花之香气。
⑦邂逅:(xièhòu),不期而遇。
⑧油壁:油壁车,车壁以油饰之。
⑨“汉宫传烛”句:唐韩翃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题解】本篇触物生情,由寒食节追忆一段美丽的邂逅往事。
往事如烟,徒能思忆,多愁善感的词人,备受相思煎熬,内心无比惆怅。
从篇中“汉宫传烛”来看,当是写汴京之事。
故本篇当是周邦彦重返汴京任国子主簿时缅怀昔游所作。
本篇题为“寒食”,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北宋寒食节习俗。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里说:“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
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愁,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由此可见,北宋时期寒食节是包括清明在内的大寒食,汴京男女往往于此时春游欢会。
周邦彦正是在这样的寒食节与一青楼女子邂逅,数年后重回汴京,追忆往事,惆怅不已。
【句解】条风布暖,霏雾弄晴,池塘遍满春色。
正是夜堂无月,沈沈暗寒食自古咏寒食,多写阴雨。
周邦彦却从“暖”字、“晴”字入手,风是暖的,雾是晴的,可谓独具匠心。
“条风”,即东风。
《淮南子·地形》:“东风曰条风。
”《初学记》:“《易通卦验》曰:‘立春,条风至。
’宋均曰:‘条风者,条达万物之风’。
”由此可见,“条风”乃是春天的标志。
“布暖”之“布”字佳,写出无处不春的笼罩之势。
暖风、晴雾两相催,自然是池塘便生春草,到处春意盎然。
“池塘遍满春色”一句,自谢灵运诗“池塘生春草”来。
可是转眼便是寒食了。
白居易《寒食夜》诗里说:“无月无灯寒食夜,夜深犹立暗花前。
”本篇不独“夜堂无月”四字从白居易诗中来,“沉沉暗寒食”的“暗”字,亦自白氏诗中来。
周邦彦本篇写寒食,与白居易诗虽有承袭关系。
但白居易所写自是诗语,周邦彦笔下却是词句。
寒食,是古人非常重视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二日。
宋人吴自牧《梦粱录》里头说:“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
京师人从冬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
”据此,可知宋朝人过寒食节的习俗。
梁间燕,前社客。
似笑我、闭门愁寂。
乱花过,隔院芸香,满地狼藉春社离寒食节,时间上隔得很近。
古人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春社的标志是燕子。
栖息在梁上筑巢的燕子,是去年社日飞来的老客。
它们也仿佛在笑我一个人关着门孤单寂寞。
风起时,乱红飞过,满地狼藉。
吹来的却是隔院之花。
芸香,是一种香草。
王象晋《群芳谱》里说芸香:“此草香闻数百步外,栽亭园间,自春自秋,清香不歇。
”“隔院芸香”的“隔”字,重在嗅觉,而非视觉。
纵有院墙,芸草的芳香,总是隔不断的。
狼藉,形容纵横错路的样子。
满地狼藉,一半是视觉印象,看见眼前满地落花;一半是想象隔院落花情形。
“隔”字的实际效果,正在不隔。
此外,芸香和藏书楼有关。
芸香,可以用来防止蠹虫啃书。
所以,藏书的地方,往往称作芸台。
周邦彦曾任国子主簿,“芸香”二字,正合身份。
长记那回时,邂逅相逢,郊外驻油壁。
又见汉宫传烛,飞烟五侯宅下片转到追忆从前。
“长记”,是说刻骨铭心,没齿难忘。
“邂逅”,是不期而遇。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驻”,即停。
“油壁”,即油壁车,是一种四周垂有帷幕、以油涂壁的马车。
乐府古辞《苏小小歌》:“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
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是说苏小小与意中人在西陵相会之事。
“邂逅相逢”与“郊外驻油壁”这两个语典,说的都无非是美丽的艳遇,词人念念不忘。
“又见”二字,透露出的信息是:那次美丽的邂逅,发生在某个寒食节前后。
又是一年寒食时,眼前的景物,和当时仿佛没有两样:富贵人家点燃蜡烛,轻烟阵阵散出。
唐代诗人韩翃写过一首《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宋吴自牧《梦粱录》里说:“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每岁禁中命小内侍于阁门内用榆木钻火,先进者赐金碗、绢三匹。
宣赐臣僚巨烛,正所谓钻燧改火者,正此时也。
”唐宋两朝,寒食节有宫中赐给大臣蜡烛的传统。
唐人写诗,习惯以“汉”代唐,“汉宫”,即唐宫。
“五侯”,指权臣大族。
《汉书·元后传》记载,汉成帝一日之内封他五个舅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为侯,史称“五侯”。
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青青草,迷路陌。
强载酒、细寻前迹。
市桥远,柳下人家,犹自相识寒食春深,青草漫过小径。
自有乐府古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来,青草就成为中国诗歌里永恒的意象。
芳草绵绵,象征着相思不绝。
“陌”,是小路。
小径被青草遮没,尚可以细细来寻。
情感一旦迷失,前缘何从再续呢?勉强带上酒杯,沿着旧时走过的草间小径,寻找当年的感觉吧。
那远离市桥的地方,柳条掩映下的人家,分明是当时相会之地阿!“市桥远,柳下人家”,扣上文“郊外驻油壁”之郊外。
“犹自相识”之“犹自”二字,中有多少叹息!【评解】本篇题为寒食,不过触景生情,实写发生在寒食节的一段情事而已,旨在追忆,情实惆怅。
上片写眼前景,下片忆从前事,以“寒食节”相绾合。
今时之寒食,犹往时之寒食。
然今时之人,非往时之人。
往时郊外柳下,两相缱绻,今时闭门愁寂,徒闻隔院芸香。
往时一何温馨香艳,今时却如此惆怅寂寥!上下二片,今昔对比,如此鲜明。
鲜明之外,意味亦复醇厚深长。
毛先舒说本篇:“前半泛写,后半专叙,盖宋人多此法……周清真寒食词后段只说邂逅,乃更觉意长。
”(见《古今词论》所引)先著《词洁集评》中说:“美成《应天长》,空淡深远,石帚专得此种笔意”,专门指出周邦彦空淡深远笔意对姜夔的影响。
白石词中名篇《淡黄柳》,在遣词造句和意境营造上,对本篇都有许多承袭。
《淡黄柳》下片:“正岑寂,明朝又寒食。
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读者不妨两相参看。
【赏析】此词以回环起伏。
跌宕有致的方式抒发了作者沉郁,惆怅和空虚的心境。
作者寓情于景,借景物创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的境界,深沉淡淡雅,凝重旷远的意境中,烘托出词人曲折细腻、飘忽不定的复杂心绪。
时空错综交织与意脉变化莫测,是此词的特点。
全词分为四层。
第一层为起笔三句,写当日寒食白天之景,系追思实写。
以下写当日夜色,是现境,系第二层。
换头三句写当年寒食之邂逅。
是回忆为第三层。
以下写当日重寻前迹情景,又是追思实写。
为第四层。
第一层大开,第四层大合,中间两层则动荡幻忽,全篇神明变化几不可测,极尽千回百转刻骨铭心之情,又极尽其郁积深厚之意。
整首词写得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激越凄楚,峭拔有力,迷离惝恍,意脉流转。
“条风布暖,霏雾弄晴,池塘遍满春色”。
条风即调风指春风。
春风骀荡,迷雾飘动,逗出一轮睛日,池塘水绿草清,一片春色。
起笔三句,幅春意盎然的图画。
可是,这并非此词基调。
“正是夜堂无月,沉沉暗寒食。
”“正是”二字,点明当下作词之现境。
寒食之夜黯然无月,沉沉夜色笼罩天地,也笼定独坐堂上的词人心头。
原来起笔三句乃追思实实写,追叙寒食白天的情景。
“梁间燕,前社客。
似笑我、闭门愁寂。
”寒食为清明前二日,春社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寒食前,其时燕子已经归来,故称梁间燕为前社客。
上二句以沉沉夜色喻示自己心灵之沉重,这四句则从燕子之眼反观自己一人之孤寂。
闭门之意象,更象征着封闭与苦闷。
“乱花过,隔院芸香,满地狼藉。
”芸是一种香草,此处芸香借指乱花之香气。
乱花飞过。
院里院外,一片香气,其境极美,而残花满地,一片狼藉,则又极悲。
此三句哀感顽艳,可称奇笔。
“长记那回时,邂逅相逢,郊外驻油壁。
”换头以“长记”二字领起遥远的回忆,为全词核心。
词人心灵中的这一记忆,正是与天长、共地久的。
那回,指双方不期而遇的那一年寒食节。
“时”,是宋人词气辞,相当于“呵”。
词人满腔哀思之遥深,尽见于这一声感喟之中。
宋代寒食节有踏青的风俗,女性多乘油壁轻车来到郊外,其车壁用油漆彩饰,故名油壁。
记忆中这美好的一暮,词中仅倏忽而过,正如它人生中倏忽而过那样。
以下,全写当日重游旧地情景。
“又见汉宫传烛,飞烟五侯宅”,此二句化用韩翃《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既点染寒食节气氛。
也暗示出本事发生的地点汴京。
下“又见”二字,词境又拉回当日白天的情境,从而引发出下文所写对当年寒食邂逅不可遏止的追寻。
“青青草,迷路陌。
”沿着当年踏青之路,词人故地重游,然芳草萋萋,迷失了旧路;可是词人却固执不舍,“强载酒、细寻前迹。
”“强”字,道尽词人哀哀欲绝而又强自振作的精神状态。
明知重逢无望而仍然携酒往游,而细寻前迹,终于寻到。
“市桥远,柳下人家,犹自相识。
”市桥远处,那柳下人家,意与自己相识。
可是此时自己只身一人,绝非当年双双而来可比。
至此,上片起笔所写之盎然春意,只是当天重寻旧迹之前的一霎感受,其下所写之夜色沉沉、闭门愁寂,才是下片所写白天重寻旧迹之后的归宿。
清真词情深入骨。
回忆与追思实写,是这位词人的两大的绝技。
清真词具备这两个特点,可谓有体有用。
此词是作者怀人之作,调名《应天长》,实有深意。
南宋陈元龙注于调名下引《老子》“天长地久”及《长恨歌》“天长地久无终毕”二语,不愧词人之知音。
此词声情与语言之特色也颇为明显。
上片自“梁间燕”之下,下片“自青青草之下。
皆为三、四字短句,此词韵脚为入声,句调既紧促,韵调又激越,全词声情便是一部激厉凄楚的交响乐。
【作者介绍】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
北宋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