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了三国演义的心得体会小学生作文5篇

读了三国演义的心得体会小学生作文5篇

读了三国演义的心得体会小学生作文5篇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

下面是搜集读了三国演义的心得体会小学生作文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读了三国演义的心得体会小学生作文(1)一部《三国演义》从小学二年级读到高中二年级,嚼多了自然更知其味。

站在历史舞台的出口回首,那座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舞台有喜剧也有悲剧。

人民决定着滚滚历史大潮的流向,合势而行者成为喜剧主人公,反之则出演了悲剧。

我想其间最令人痛惜的便是洞悉时势却不得不背势而行的失败者,譬如那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孔明。

卧龙出山前吟过一句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守候在历史舞台风云际会处的他,早已预料到自身的结局么?立志”鹏飞万里”的孔明坚信”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对自己的才华充满自信的他在等待”慧眼”的到来。

大雪中,那位靠着点汉室血统而寄人篱下却又不甘平庸的刘备三顾茅庐。

玄德固然尚不成气候且稍乏治国大略,却是一个能为孔明提供用武之地的仁君。

于是孔明选择了自己一生事业的君主,羽扇一挥,他述出一段《隆中对》。

那实在是”时势造英雄”的一个最完美的典型。

他扼住所有的关键:”外联孙权,内修政理”、”赤壁之战”、”智取汉中”、”西和诸戍,南抚夷越”全部落实。

至此便是他成功的前半生,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是最好的写照。

于是,诸葛孔明成为一代人杰。

悲剧开始了。

汉中与荆州是孔明钳制中原之大螯。

然而”关张无命”,那位忠肝义胆却又有许多个性缺陷的关羽”大意失荆州”。

这对孔明而言是致命伤。

从这时起,《隆中对》的后半部已成泡影,而以蜀汉政权图就霸业、统一中国的可能性也永远失去了。

假如荆州不失,蜀汉便不会在彝林之战中大伤国力,孙刘联盟也可能牢固,然后乘曹操之死,”天下有变”之机,从荆州与汉中同时出击——合天下者,必为奇才盖世的诸葛亮了。

但历史是那样的无情!汉中失却可再夺,荆州失于魏国亦可再夺,孔明实不放心但又确无他人可谴的荆州守将关云长,偏偏把他失给了令孔明回天无术的东吴。

于是,诸葛亮的后半生,在无望中挣扎,他陷入了历史的死角,成为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指挥者。

这一切并不在于他不识时局,恰恰相反,一切尽在他的意料之中。

但面对残局,他却不能放弃挣扎。

刘备白帝托孤时,那一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话成了孔明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他一诺千金——”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他献上了一生,万死不辞。

正是刘备及其部下毁了孔明一生功业而留下一摊残局,却又给他冠上一顶无法摘脱的金帽。

于是他上表刘禅:”不伐贼,王业亦亡,唯坐待亡,孰与亡之?”尽管已看到蜀汉必亡,”夙夜忧叹”,他却必须去承担,在没有任何可乘之机的条件下,”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只为,一条理由——”报先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孔明听到了另一种召唤——两千年来支撑华夏文化的精神强音——大义!意气相投,堪托生死,固是江湖豪士之情怀,而明君一旦相遇,便毕生想报,肝脑涂地,九死不悔,此乃忠贞之节操,将相之风范。

现代人难以彻悟中国古代人士感”知遇之恩”,能为一主而死节的忠贞。

但在需要君主的时代里,孔子先贤所倡导的忠贞死节是极其崇高和高贵的。

孔明用智慧和生命拥抱大义,上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成败固难测,道义实肩荷。

孔明隔断对闲云野鹤般隐居生活的怀念,那每每让我泪下的那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他唯一的选择。

至此,他写下了后半生。

失败了,却成为千古英雄。

孔明壮志未酬,不能说怀才不遇。

历史往往是冷静的,有时又是冷酷的。

正如司马徽再荐名士是所云:”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站在历史舞台出口的我,只能遥思当年大星陨落、秋风萧索的五丈原,道一句——英雄无命。

历史从一开始就已注定,无法改变。

”分久必合”而”合”者并非孔明。

然以一代人杰成为千古英雄,忠成大义者,又必数诸葛孔明。

每每合卷,叩问际会的风云,喧嚣的历史舞台,究竟何者为英雄?煮酒论英雄的曹孟德面对韬晦趋身的刘玄德,吐出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他只被人称作”奸雄”,”携民渡江”但在治国大略上稍逊一筹的刘备只可被道作”仁君”。

唯有孔明般德才兼备者,方堪号作——英雄。

英雄之于时代,犹如火种之于干柴。

时势未必造就英雄,英雄未必得时势,但时代却永远不可没有英雄!任何历史永远都只由人民决定,但任何时代都需要英雄的精神!站在历史舞台的出口,看孔明,只想道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读了三国演义的心得体会小学生作文(2)一千多年来,有多少豪情志士对三国风云津津乐道。

又有多少智者谋士把三国中的计策视为经典。

一本《三国演义》将三国时期争雄的场面刻画的淋漓尽致,令后来者爱不释手。

我想这应该归功于历史与文学相结合后所散发出的无限魅力。

三国的历史就好比是一块璞玉,而罗贯中用文学的方式将它细细雕琢成一部经典。

记得小时候读三国总是喜欢里面战斗的激烈场面。

除此之外,再也无法对三国有一点更多的理解。

时隔几个春秋,当我再次从书柜中拿出这本曾给过我无限憧憬的书时,那一份欣喜感再次升腾了起来。

就和我当初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的感觉一模一样。

只不过岁月的流逝中,我的心不像儿时空荡荡,而是多了些对历史的感慨和社会的认知。

品三国就是要慢慢咀嚼每一个字,因为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历史片段的再现。

《三国演义》给我最深感触的是”忠,义”二字。

关羽的忠肝义胆使他流芳千百。

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是对他一片忠心的完美写照。

而后戏曲中用红色来表现关公也就自然了。

但之后他在战争中放曹操一马,或许就是他满身的义气使然。

这个义或许就是罗贯中写下的书名中的那个义。

但这也只是我作为后来者的一种猜测罢了。

当然,对忠义的表现还有许多人。

赵子龙单骑救幼主。

诸葛亮的一篇出师表浩气长存,最后也将生命的终结点留在了蜀国。

忠义二字说来只是嘴唇的开合,做来却是用鲜血和生命去谱写。

有红就会有黑,有光明就会有黑暗,有忠义就会有奸恶。

似乎万物都是相对而生的一样。

在三国争霸的狂沙漫卷中,以曹操为代表的奸恶之人大有人在。

我认为曹操奸恶的来源是他那满腹的疑心。

从他单凭个人判断就杀掉准备杀猪犒劳他的朋友到中反间计杀掉他的水战大将,这无一不体现了他疑云重重的内心。

这或许也就是京剧中用白色衬托他的原因所在吧。

奸恶之人还有不少,曹丕谋权夺位,司马家族最后趁势而起,使得三国的风雨终归停息。

奸恶之人或许是封建帝制王朝的衍生物,不仅仅在三国,上溯到秦朝的赵高,下寻到秦桧,吴三桂之人。

这也许是历史的一部分吧。

走出三国的情感篇章,去读读一些人也还是不错的。

这也是《三国演义》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原因。

每个人特点鲜明,总是令我这种三国迷再三回味。

先说说诸葛亮吧,作为一个时常羽扇纶巾笑谈间的智者。

这个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在他的身上,少了些许杀气与莽撞。

多的是一些草船借箭的智慧和大摆空城计的沉稳。

正如他的名号卧龙一般,虽是卧榻之龙,但毕竟是龙。

他与蜀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智慧与谋略就好比是一根粗壮坚实的木头撑起了蜀国与魏吴两国相抗衡的蓝天白云。

但伴随着刘备的死去,众多蜀国名将的生老病死。

诸葛亮在偌大的蜀国显得有些孤掌难鸣,蜀国好像诸葛亮的白发一样,显得不再有生机。

终于,伴随着诸葛亮的逝去,蜀国在阿斗的欢笑声中退出历史的舞台。

作为一代枭雄曹操,也是《三国演义》的一大看点。

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却有他的过人之处。

否则何以一统北方,举魏国之力与吴蜀开战。

尽管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但他的雄才大略值得每一个成大事者的人去借鉴。

作为军事家,曹操在三国里面或许不如诸葛亮,周瑜等人。

但作为一名文学家,他却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从一方面来说,曹操就是一个文武全才。

从曹操的诗中,到处都是他的理想与抱负。

这让我想起了西方千百年后的拿破仑,这两人的经历真的有点相似。

起初出身并不优越,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国家的掌权者,最后陨落天际。

三国的历史值得每一个人去品去赏。

虽不用做到如教授那样,但我们也应明白这一段历史。

它里面有着人间最真实的东西。

成功者的黯然失色,理想者的满腹离骚,忠肝义胆者的死心塌地,奸恶小人的长于应变。

还有许多东西,是几行字能表达的清的,回到书中,或许你还能找到迷失的自己。

读了三国演义的心得体会小学生作文(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这首《临江仙》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耳畔就仿佛响起古典剧《三国演义》中杨洪基那深沉而雄浑的音调,令人神往,令人神思。

心底平静的湖面也泛起美妙的涟漪,思想也像插上了翅膀一样随着歌声穿越千年时光,去追溯令人向往的历史……而这,都缘自《三国演义》——心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一部详尽而宏大的历史。

它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到公元280年约110多年的历史。

它以陈寿着《三国志》为模板,经过作者罗贯中大胆的艺术创作而完成的,使高深难懂的正史以一种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广大群众面前,并为人民所喜爱、传颂。

《三国演义》又是一部小说,一部内容丰富蕴涵深刻的小说,作者匠心独运,以生花妙笔勾勒出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火烧赤壁,借东风,长板桥等一系列生动的故事,为妇孺皆知。

它妙趣横生的文字,以及驰骋于神出鬼没境界的畅快深深地打动了我,而它也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被学者们列为”四大名著”之一,而它也确实无愧于这一美誉。

翻开它,就犹如展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

作者并不华丽却十分准确的文字就像点点笔墨给这幅画卷描绘出朵朵奇葩,使每一位读者都深深陶醉于其中。

这里既有鼓角铮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臣武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纷争,也不乏风花雪月、情意深长的爱情。

引人入胜的情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述说历史,而分明是在娓娓地讲述一个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我想这大概就是经典之作与众不同之处吧。

然而使《三国演义》更让人觉经典绝妙是在于它的战争前后经过的细致描写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树一帜,这恐怕是包括《史记》在内的其它史书望尘莫及的,譬如赤壁之战,战争的起因是刘备兵败,曹操妄图吞并吴,诸葛孔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抗曹是事情的经过,而后孙曹对峙,巧施连环计,火烧战船这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书掀起了故事的高潮,最后又以曹操兵败,关云长义释华容道这原本出乎人意料却又让人欣然接受的结果圆满地叙述完了这宏大的战争。

而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可以看出《三国演义的独到之处,刘备的仁德,张飞、赵云、许诸、典韦的勇猛,鲁肃的憨傻都被描写得淋漓尽致,而”宁可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的阻险毒辣,”安居平五路”运筹帷幄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还有”降汉不降曹”“义拔云天”关公的忠义凛然更是被刻画地入木三分,读完《三国演义》,掩卷沉思,满脑是那杀声阵阵的战场,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畅的文笔和巧妙的构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