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幼儿个性的发展

第十一章 幼儿个性的发展

第十一章幼儿个性的发展一、个性与个性特点(一)个性概念1、个性与个性特点个性:(个性这个词源于拉丁文,比较一致的理解是)个体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条件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性和倾向性心理特征的综合。

体现个体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理想等,还体现于人与人之间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存在的个别差异,(二)个性特点(3个)1、整体性和稳定性个性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种各样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而成的整体,是一种心理组织。

正因为如此,人才能把自己在生活中的精神风貌完整的展示在世人面前。

稳定性:人的个性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能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的场合的行为中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个性不可改变,但改变难度大速度慢,气质和性格尤其如此。

2、独特性和倾向性个性千差万别,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但个性只有融入在共性之中,并在共性中得到发展(锻炼共性,克服个性)。

倾向性就是对事物的态度,具体表现在想什么或不想什么,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个性倾向性指导支配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人们是通过个体行为的道德评价,来评价和判断其个性的优劣的,3、性格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组合先天素质(个体的自然属性)与后天环境(个体的社会属性)是个性形成的必备条件,缺一不可。

其中先天素质是物质基础,是可能性条件;后天环境是现实性条件,它对性格起决定性作用。

(三)个性结构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动力结构系统,它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1)个性的动力系统:具体包括个性调控系统,(自我意识系统)和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志向、理想价值观的)它决定着个性的发展方向,是个性最重要最本质的特性。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这些特征最突出的表明了人的心理个别差异。

(四)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通过社会化过程,个体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形成区别于其他人的综合性心理特征,这就是个性。

1、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2、社会因素是个性形和成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所有对个性形成和发展起作用的社会因素中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家庭教育是初步形成性格的基础;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更主要的因素是学校教育,特别是初始教育(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社会文化时刻都约束个体的言行,塑造着适应文化要求的个体个性。

(五)幼儿个性发展对人生发展的意义:幼儿期个性的发展是他们以后成长的基础,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特点都可以在我们小的时候找到根源。

学前儿童是儿童个性初步形成期;2岁左右个性逐步萌芽;3-6岁个性开始形成,一般作为个性形成的开始时期。

它的标志是幼儿期儿童心理活动的完整性,独特性,和稳定性都得到了明显的发展。

同时作为个性组成部分的两大方面,都已有明显的表现出来。

具体表现:①幼儿期儿童的各种心理现象开始表现齐全,幼儿心理的各个方面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开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主观世界②心理活动独特性形成,儿童间的个别差异日益明显并渐趋稳定。

③心理活动的积极性能动性开始形成二、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一)概念:自我意识:人对自身的认识。

它有两个基本特征: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

自我意识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个性的发展水平,他的发展水平越高个性就越成熟和稳定,他的成熟标志着个性的成熟。

(二)自我意识的发生自我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一个逐渐发生发展的过程。

它最初发生在婴儿期,儿童在两三岁时掌握了代名词“我”,是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

(三)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自我评价②自我体验:通过一个人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情感上的状态。

③自我控制: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

包括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

2、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1岁前:自我感觉的发展阶段1-2岁:自我认识的发展阶段2-3岁: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3岁后: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阶段发展特点是①自我评价依赖成人的评价,到了幼儿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②自我意识常带有主观情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变的客观③自我意识具有笼统性、片面。

这与幼儿认识水平低有关自我意识成熟的标志(成人)①(自然)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主要包括:觉醒状态和健康状态的意识②(社会)是对自己外部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的意识③(心理)对自己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三、个性倾向性发展,(一)个性倾向性及基本特征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对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起着促进和引导的作用,它包括需要,动机和兴趣。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要求的反应,它在心理上通常被体验为一种不满足感,或者是有获得某种对象和现象的必要感,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它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两种。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引发产生努力达到目标产生新需要(高一级的需要)需要————动机———行为————目标未达到目标意志努力达到目标仍未达到目标产生新的需要(低一级的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的目的的内部动力动机,(二)幼儿需要的发展特点幼儿除了生理性需要之外,开始出现明显的社会性需要。

例如:交往、游戏、自尊心、学习等都是社会性需要。

从5岁开始,儿童的社会需要迅速发展,求知的需要、求成的需要开始出现。

到6岁时儿童需要得到尊重的需要强烈,同时对友情的需要开始发生,这也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重视。

(三)幼儿动机的发展特点随着儿童社会性的需要及其目的性的发展,其活动动机有了较大提高,表现在三个方面:1)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2)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的远景动机占优势3)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到内部动机占优势(从行为到心理)(四)幼儿兴趣的发展兴趣是人积极的接近、认识、探究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心理倾向。

兴趣三个特点:指向性,情绪性和动力性兴趣随幼儿年龄的发展而不断分化、稳定,但整个幼儿期兴趣往往具有偶然性和不稳定特点。

成人、特别是老师,对幼儿兴趣的不同特别态度会影响幼儿兴趣的不同发展,引导幼儿兴趣的正确发展是幼儿老师的重要责任。

四、幼儿气质与性格的发展(一)幼儿的气质的发展气质:心理学所指的气质可以理解为人的脾气、秉性或性情。

气质是组成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之一,它标志着一个人在进行心理活动时或在行为方式上表现的迅速、强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动态性质方面的心理特征。

气质还表现在情绪产生的快慢,情绪体验的强弱,情绪状态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情绪变化的幅度,以及言语的速度特点上。

心理活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表现,人们一般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类: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于冲动心境变化剧烈多血质: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易转移情绪与情感易变化粘液质:安静稳定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难以转移抑郁质:孤僻行动迟缓体验深刻善于细心观察别人不易觉察到事物和人际关系(二)针对幼儿气质因材施教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也不决定个体的社会价值或智力水平,每种气质都存在着向积极或消极品质的发展的可能。

因此应发挥各种气质的积极特征,采用不用的教育方法,塑造优良的人格品质。

1、对胆汁质幼儿的教育: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既要让幼儿有所触动,又要避免激怒他们,在着重培养用于进取、豪放的品质时,又要防止任性、粗暴,要教会他们自制,养成安静,守纪律的好习惯。

2、对多血质幼儿的教育:①要对气质中好的一方面进行因利势导,发挥长处,培养幼儿活泼开朗朝气蓬勃的良好性格。

②针对情绪不稳定,兴趣经常转移,做事情粗心大意,虎头蛇尾的特点,要培养他们凡是细致,有条理,有始有终的习惯,培养秩序意识③在提供参加各种活动机会的同时,培养他们稳定的兴趣,培养自我控制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加强他们的责任感和纪律性3、对粘液质幼儿教育:粘液质幼儿典型特征就是慢,应多给予他们活动的机会,及时表扬他们的成绩培养自信心,激发积极性。

4、对抑郁质的幼儿教育:抑郁质幼儿的典型特征是性情脆弱,动作迟缓,胆小怕事,拘谨不安。

教师应注意教育的方式,热情的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耐心的启发和诱导,他们勇敢的面对一切事物。

(三)幼儿的性格及其发展1、性格的含义:性格是人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这种态度和相应地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就构成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格(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他怎么样做——恩格斯。

做什么说明一个人追求什么,拒绝什么,反应了人对现实的态度;怎么做说明一个人如何去追求要得到的东西,如何去拒绝要避免的东西,反映了人的行为方式)2、性格类型:1)外倾型与内倾型2)顺从型与独立型这两个类型是极端类型,而大多数人都处于这两种类型之间,3、幼儿性格的发展幼儿的性格是在先天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在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

最初表现在婴儿期,但不明显;三岁左右儿童间出现了最初的性格差异,表现在合群性,独立性、自制力、活动性几方面,但高层次的因素还未形成,其性格还易受情景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4、针对不同性格儿童的进行教育:幼儿期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奠基时期,性格的发展还远未定型,因而要特别重视幼儿的性格教育。

有的放矢的培养良好的性格,要重视教师的作用、集体活动的作用、幼儿教育机构的作用。

随着幼儿的成长,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小学、中学,这些教育机构是给儿童的教育是一特殊的影响,他们区别于父母所给予的家庭教育的特点在于:这种教育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的社会影响。

而且是在儿童生活学习的集体中通过各种活动进行的,这样老师的性格行为、儿童所在集体以及各种活动,对儿童性格的形成都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对儿童性格的影响体现在:1)以自身为榜样的教育上,教师的品德和言行,都是儿童模仿学习的榜样,时刻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形成。

2)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以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贯彻着社会的教育要求,同时塑造着儿童的性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每个儿童亲切深厚的情感,和因材施教的态度,是培养儿童良好性格的一种有效方法。

5、教师在培养性格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教师要注意对儿童,儿童行为提出正确评价,使他们明确是非,逐步发展幼儿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2)要培养儿童的上进心和自信心,恰当的有意识的磨练他们的意志3)要训练和教会幼儿正确的行为方式,逐步提高他们对行为进行自觉地自我调节能力。

4)要注意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就是他们良好性格特征形成的过程。

五、幼儿能力的发展:(一)概念能力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通过人活动体现出来的又是人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的必备条件(二)能力的分类:心理学家通过不同的角度将能力分为三大类型:①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