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本框架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个体社会心理:社会化,印象与归因,态度,群体心理:群体互动,集群行为和领导行为。
人际关系心理:人际沟通,人际互动学科性质:1、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2、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观点研究方法:我们如何研究社会心理学1、假设的形成与验证2、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相关还是因果)3、调查研究4、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控制变量随机分配从实验室推广到生活小结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如何看待彼此,如何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科学。
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如何构建社会世界,我们的社会直觉如何指引我们,而有时候又如何误导我们的,以及我们的社会行为如何受他人、我们自己的态度和生物性的影响。
社会学和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母体,相比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试图在研究内容上更侧重于个体,在研究方法上更侧重于实验。
相比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对个体之间的差异关注得较少些,而更关注人类如何看待影响彼此。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理解“焦点效应”1、现场实验2、焦点效应:在我们心中,自己比其他任何事更关键。
通过自我专注的观察,我们可能会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
3、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
4、我们可能高估了自己的社交失误或公众心理疏忽的明显度。
自己错按了警铃自己是宴会上唯一没有为主人准备礼物的客人。
其实别人并没有像我们自己那样注意我们。
自我概念:我是谁我们世界的核心:我们的自我感觉自我参照效应: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
我们对自我的感觉处于我们世界的核心,由于我们倾向于把自己看成世界的核心,我们会高估别人对我们行为的指向度。
一、社会化社会化(socialization)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影响个体社会化的社会因素(一)遗传因素:生理基础(二)社会文化:“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中国文化的象征:“太极图”西方文化的象征:“十字架”一、社会化(三)家庭: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1、童年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期。
2、儿童对家庭的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
3、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家庭这个中介反射到儿童身上。
(四)同伴群体:重视同学朋友的选择(五)大众传媒:“电子游戏综合症”“网络综合症”,洋卡通片的影响。
三、社会化的途径和阶段途径: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
社会化的阶段0-1岁:信任——不信任1-3岁:自主——怀疑和羞怯4-6岁:主动——内疚感6-12岁:勤奋——自卑12-20岁:自我同一性——同一性危机20-24岁:亲密——孤独25-65岁:创造感——停滞感老年期:自我完满感——悲观失望世界:一个自我感知的世界我们的自我图式影响我们对社会信息的加工,影响我们如何感知、回忆和评价他人和自己。
世界并非一个绝对客观的世界,而是一个建立在每个人的自我感知基础上的世界。
一个对自己的容貌身材非常关注的人,回忆中的信息绝大部分与此有联系;一个对自己的聪明才智关注的人,对此类的话题必定津津乐道。
知觉到的自我控制自我效能: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地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能力。
自我效能指引我们制定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具有较强的韧性。
自信是一种定义广泛的个性品质;而自我效能是针对某项具体任务和工作而言。
自我服务偏见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当得知自己成功时,人们乐于接受成功的荣誉,并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却把失败归咎为“运气不佳”。
与“多数人可能都遭受低自尊和自卑感的折磨”的假设相反,研究发现多数人都表现出自我服务偏见。
自我展示和印象管理指我们想要向外在的观众(别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
有意识地自我展示是一种生活方式。
人们不断地监控自己的行为,注意他人的反应,校正自己的社会行为以达到社会赞许性效果。
营造一个既谦逊又有才华的好印象,需要一定的社会技能。
小结1、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组织思想和行为;2、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整体认识,影响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特点和能力;作为社会动物,我们调整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以适应我们的观众。
我们在不同程度上监控自己,我们对自己的表现加以注意,不断调整它以创造一个我们所希望的印象。
这种印象管理的策略可以用来解释虚伪谦逊的案例,人们贬低自己,恭维未来的对手,或者当众感谢他人却把荣誉归于自己。
有时人们甚至会以自挫行为来实现自我妨碍,用以为失败提供借口,从而保护自尊。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归因理论归因(attribution):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
从本质上说,归因是一种社会判断过程。
归因理论创始人:海德(内因和外因)维纳的归因理论:两个维度:稳定性和控制点稳定性控制的位置内因外因稳定能力工作难度不稳定努力运气归因维度之一:个人(内)还是情境(外)人们的归因究竟是内因还是外因,取决于内在信念。
对个人持积极信念的时候,当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往往归因于内因;而当不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常常归因于外因。
(迟到现象等)相反:对个人持消极信念的时候,而当不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常常归因于内因;当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往往归因于外因。
(评价对手的成功)信念固着一旦人们为错误的信息建立了理论基础,那么就很难让他们否定这条错误的信息。
信念固着证明了信念可以独立存在,并且当支持其的证据被否定时仍会存在下来。
我们越是极力想证明我们的理论和解释是正确的,我们就对挑战自己信念的信息越封闭。
信念固着我们的信念和期待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对事件的心理构造。
纠正信念固着的唯一方法就是:解释相反的观点。
假设我持相反的观点,我对事情的看法如何?构建关于我们自己和身边世界的记忆重构我们过去的态度积极的记忆构建的确可以美化我们的回忆时间的流逝可以让美好的回忆留下,让不好的记忆淡化;对人或事物的偏见主导我们如何构过去的回忆。
直觉经验人们在判断的时候受到“代表性”认知规律的启发。
所谓“代表性”启发原则,是指人们经常会根据经验来确定某一个体是否具备了某种典型的特征,从而作出判断。
违背了经济学的理性原则。
人们的判断受到记忆的“可得性”效应的影响。
1、人们在判断过程中,通常给予一些容易得到的、容易记忆的信息以很高的权重。
2、某件容易让人联想起具体事例的事情让人有很高的权重。
“锚定效应”:在判断过程中,人们对最初得到的信息会产生“锚定效应”,同时会以最初的信息为参照点来调整对事件的估计。
根据经验产生的锚定值常常使人过分夸大或者缩小对某件事情的判断。
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作判断依赖于有限的启发原则。
这四种最重要的启发式(heuristics)包括:代表性(representative)可得性(availability)锚定与调整(anchoring and adjustment)以及小数法则(the law of small number)。
人们在现实的判断决策中常常依赖这些“直觉经验”,利用直觉使决策任务简单了,但同时也容易犯错误。
社会认知中的偏差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晕轮效应证实偏差后视偏差自我中心偏差记忆偏差规律联想与实用性偏差首因效应近因效应重复效应异质效应重组效应和错误记忆。
什么是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解释过程。
1.1知觉的概念知觉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知觉的产生不仅需要具体的客观对象,还需要借助于过去经验或知识的帮助。
感觉材料的驱动(data-driven process):自下而上经验、概念的驱动(concept-driven process):自上而下语言在知觉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词是知觉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必要工具。
2知觉的基本特性组织性: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知觉的整体性:在对感觉信息组织加工的过程中,人们把事物的部分属性综合起来,整体地把握事物,即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在对感觉信息的整合过程中,人们往往借助经验辅助对当前信息的理解,以便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觉。
恒常性知觉定势社会知觉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印象的过程。
作用于的信息有两类:一类是自然物的信息,称为物知觉;一类是社会性信息,称为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内容社会知觉包括:1、人知觉:外部特征,人性知觉,自我知觉。
2、角色知觉:职业,身份的知觉。
3、人际关系知觉4、社会因果关系知觉:成败原因,因果关系5、群体知觉:群体归属,领导行为二、印象管理印象(impression):印象是人在第一次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以往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的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
客体主体我形成印象行为定向三、影响印象形成的因素刻板印象:较为固定的看法,晕轮效应:从一种已知特征推知其他特征。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
近因效应:新近的信息影响大。
投射效应: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
内隐的人格理论:认为人们的各种个性品质是相互联系的,只要认识了其中一个占重要位置的特征,就可以推知其他品质。
印象形成的信息选择1、自然特征信息:性别,外表吸引力2、社会特征信息:社会角色,社会群体3、心理特征信息: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等。
印象形成的信息选择4、印象形成的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印象管理登门槛效应门面效应恰当的自我展现角色原则偏见的本质基于错误和顽固的概括而形成的憎恶感。
偏见是一种态度,是情感(affect)、行为倾向(behavior)和信念(cognition)的某种独特结合物。
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
心理账户与非理性判断(三)关于判断决策经济学认为,人作出决策的原则一般是从经济上获得最大收益以达到最大效用。
认知心理学认为决策过程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可以显著地影响决策的制定。
这些因素包括感知(perception)、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es)和态度(attitudes),决策过程并不完全是理性的。
关于判断决策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的心理与行为如情感情绪、成就动机、价值权衡、才智品德、心理偏好等都是影响作出何种决策的重要因素,因而使得决策过程呈现出种种非理性的特征。
心理账户1980年,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Thaler在一篇题为“Using Mental Accounting In A Theory Of Consumer Behavior”的文章里,首次提出“心理账户”概念,用于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