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编制依据 (1)二、规划期限 (1)三、规划对象与范围 (1)3.1规划对象 (1)3.2规划范围 (1)四、指导思想和原则 (2)4.1指导思想 (2)4.2规划原则 (2)五、控制标准 (3)5.1商业中心的设置 (3)5.2商业街的设置 (4)5.3大型零售网点的设置 (4)5.4大型批发市场的设置 (4)六、发展目标 (4)6.1近期目标 (4)6.2远期目标 (5)七、规划内容 (5)7.1市级商业中心规划 (5)7.2市级商业副中心规划 (8)7.3区级商业中心规划 (9)7.4商业街规划 (10)7.5批发市场规划 (13)7.6物流基地规划 (14)7.7景观区商业规划 (16)八、主要建设项目 (18)九、规划实施措施 (22)附图: (23)1.市级商业中心分布图 (23)2.老城区商业中心层次分布图 (24)3.中心商圈结构分析图 (25)4.市级商业副中心分布图 (26)5.区级商业中心分布图 (27)6.主城区商业街分布图 (28)7.贾汪、铜山商业街分布图 (29)8.市场带与物流中心分布图 (30)9.景观区商业分布图 (31)10.主城区商业网点主要建设项目分布图 (32)11.贾汪、铜山商业网点主要建设项目分布图 (33)徐州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08—2020)(简本)一、编制依据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1.2 商务部《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办法》1.3 国家经贸委《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1.4 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1.5 商务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1.6 商务部、建设部《关于做好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1.7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2—2020)》1.8 《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1.9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1.10 《徐州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01—2020)》1.11 《徐州市物流业发展规划(2004—2020)》1.12 《贾汪区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1.13 《铜山县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二、规划期限本规划时间期限为2008—2020年。
其中,近期为2008—2012年,远期为2013—2020年。
三、规划对象与范围3.1 规划对象徐州城区内的商业中心、商业街、批发市场、物流基地、零售网点以及辅助商业网点,包括宾馆、餐饮、生活服务等。
3.2 规划范围本规划空间范围以城区为主,行政区划包括云龙区、鼓楼区、泉山区、九里区、贾汪区、铜山片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新城区,总面积约1160平方公里。
四、指导思想和原则4.1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两个率先”为指针,按照把徐州市建设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大都市的总体战略和发展定位,坚持流通先导的先进理念和发展路径,充分发挥和利用商贸流通业的反向控制作用,以商业网点的建设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先进制造业及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扩大商业集聚规模,提升商贸产业能级,增强商贸产业的终端带动效应,建立与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先进、配套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商业网点体系和空间格局,提升城市整体功能,扩大徐州市的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力,巩固和增强徐州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徐州市打造成为立足徐州都市圈、带动淮海经济区、辐射中西部地区、连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区域商贸中心和商务中心。
4.2 规划原则4.2.1 商业网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立足于徐州城市总体发展,商业网点建设要与人口分布、消费需求、交通体系、环境保护相协调,与相关产业发展相配合。
同时也要体现商业对经济发展的强大促进作用,通过商业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配合城市总体规划提升城市形象。
4.2.2 规划调控功能与市场机制基础作用相结合着眼于徐州城市整体功能的提升和完善,加强对商业网点发展的调控,着重在土地使用、空间布局、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引导。
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在网点建设主体、经营品种、经营手段等方面,有效运用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4.2.3 满足消费需求与促进商业网点健康发展相结合以满足和扩大消费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商业服务环境。
在促进城市商业繁荣的同时,注重满足居民日常需求的商业和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以需求为导向规范商业网点建设,促进商业网点健康发展。
4.2.4 发展新型业态与改造传统商业相结合大力发展新型业态,促进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
结合徐州市自身特点,特别是传统商业主体的地位及其作用,合理规划大中小型商业网点布局,促进大店与中小店铺之间协调发展,用现代流通方式和技术手段改造传统商业。
4.2.5 商业发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充分挖掘徐州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底蕴,通过保存、利用、创新等途径承续城市历史文脉,塑造独具特色的商业氛围和商业文化。
借助商业文化建设提升城市形象,拓展商业内涵和商业发展空间。
五、控制标准5.1 商业中心的设置5.1.1 市级商业中心市级商业中心为面向全市及周边地区的商业中心。
市级商业中心基本设置商业业态为:购物中心1处,百货店5—10处,同时设置大型专业店、专卖店等,并配套餐饮、旅馆、文化娱乐、金融、旅游服务、图书报刊和邮电等网点。
基本商业面积不少于l0万平方米,其核心商业街长度一般在800米以上,或商业聚集在不少于25公顷的区域范围内。
5.1.2 市级商业副中心市级商业副中心为市级商业主中心的辅助和补充,主要设置主城区以外相对独立的重要区域。
市级副商业中心基本设置商业业态为:大型百货店和综合超市3—5处,同时设置大型专业店、专卖店等,并配套餐饮、旅馆、文化娱乐、金融、旅游服务、图书报刊和邮电等网点。
基本商业面积不少于7万平方米,其核心商业街长度一般在500米以上,或商业聚集在不少于15公顷的区域范围内。
5.1.3 区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是以面向市区内某一片区为主的商业中心。
区级商业中心基本设置商业业态为:大型综合超市和百货店2—3处,同时设置大型专业店、专卖店等,并配套餐饮、文化娱乐、金融、旅游服务、图书报刊和邮电等网点。
基本商业面积不少于5万平方米,其核心商业街长度一般在500米以上,或商业聚集在不少于8公顷的区域范围内。
5.1.4 社区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是以面向居民集中居住地为主的商业中心。
社区商业中心设置商业业态主要为:中小型综合超市或百货店1—2处,同时设置部分小型专业店,并配套一定数量的餐饮等服务网点。
基本商业面积在15000—20000平方米之间,商业设施相对集中。
5.2 商业街的设置商业街一般要求街长200米以上,商业店面30家以上。
商业街的功能设施较为齐全,行业聚集度较高。
商业街可配合商业中心设置,商业中心的商业街一般以综合性商业街为主,以专业性商业街为辅。
其中,市级商业中心可设置多条综合性商业街,区级商业中心的商业街至少应设置1条综合商业街。
专业性商业街主要设置在区级商业中心以及商业中心以外的区域。
专业性商业街应具有鲜明的特色,在经营环境、经营内容等方面与综合性商业街形成差别。
5.3 大型零售网点的设置大型百货店的服务半径不少于10000米,主要规划在市级商业中心和区级商业中心。
同业种的大型专业店服务半径不少于5000米,主要规划在市级商业中心和区级商业中心。
大型综合超市以3000米的服务半径设置l处,主要规划在区级商业中心及城市核心区的外围。
大型购物中心的覆盖面为整个市区,主要规划在市级商业中心或交通便利的城乡结合部区域。
5.4 大型批发市场的设置在城市中心地域原则上不再新建大型批发市场。
现有面向市区的以零售为主的生活资料交易市场在市区非核心区内可以适当保留,物流量大、以区域性辐射为主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以及硬件条件差、配套不齐全的生活资料批发市场,要结合城市规划改造逐步调整出城市中心,重点以交通主干道为轴线的两侧地域组团集群式进行布局。
六、发展目标6.1 近期目标立足于徐州商业发展的实际,强化各项基础设施和商业设施的改造与建设,重点打造老城区中心商业区,加大高级别、高水准商业网点建设力度,提升商业及生活服务业水平,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商业服务体系,扩大和增强徐州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与吸引力,确立和巩固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将徐州建设成为苏北地区及淮海经济区区域性商贸中心和商贸流通业集聚地。
至2012年,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50亿元,每千人拥有商业零售和生活服务网点营业面积800平方米。
连锁企业销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30%以上。
6.2 远期目标逐步优化、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重点打造新城区中心商业区,形成徐州商圈发展新的增长极,构建“双核联动”的商业发展新格局,加速发展物流、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使徐州市对周边城市的影响与带动作用充分显现,将徐州建成以淮海经济区为中心,辐射苏、鲁、豫、皖广大地区的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商务中心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地。
至2020年,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600亿元,每千人拥有商业零售和生活服务网点营业面积1000平方米。
连锁企业销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50%左右。
七、规划内容7.1市级商业中心规划规划建设2个市级商业中心:老城区商业中心和新城区商业中心。
2个市级商业中心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形成城市商业体系的两个核心,构成“双核联动”之势。
7.1.1 老城区商业中心该中心分为核心区和辐射区两个层次。
核心区的区域范围南起建国路,北至夹河街,东至解放路,西到中山路以西的福顺街,构成以彭城广场为核心的徐州中心商圈。
辐射区向北延伸至二环北路、向南延伸至和平路、向东延伸至复兴路、向西延伸至工农路,其中,以淮海广场和人民广场为两个重要节点,构成徐州市城区商业的核心集聚区。
目前,老城区商业中心已经集聚了众多大型和高档次商业设施与网点,辐射整个淮海经济区。
规划将老城区商业中心建设成为以购物、餐饮、娱乐以及生活服务为一体的中心商业区,其功能定位是为徐州城区及淮海经济区内生活消费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综合服务。
规划对彭城广场按照“一场、两带、四路、十板块”的格局进行改造和扩建,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同时增加建设新的大型零售网点和宾馆、酒店,完善综合服务功能(见表1)。
对淮海广场结合北部棚户区改造和复兴路商业街建设,对人民广场通过南部建国路步行街的规划建设,增加这两个节点大型零售网点设置,提高商业网点集聚度,同时在业态与功能上与彭城广场形成一定差异与分工,充分体现其对彭城广场的呼应与辅助作用,并与彭城广场形成一个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