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经》 节选《氓》《静女》《采薇》《蒹葭》《无衣》《关雎》六篇

《诗经》 节选《氓》《静女》《采薇》《蒹葭》《无衣》《关雎》六篇


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
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
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
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
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
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
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
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

其实《诗经》中,不只是《关雎》,还有《桃夭》、
《蒹葭》等大量的诗歌都体现着这种理想的审美关系。
• 《诗经》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 的地位,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1.《五经》:《书》、《礼》、《易》、
《春秋》并称“五经”。

2. “六艺”:风、雅、颂(《诗经赋、比、兴
( 《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选文《氓》 •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
去,而这首由戍边战士唱出来的苍凉的歌谣却依
然能被每一个人编织进自己的生命里,让人们在
这条民歌的河流里看见时间,也看到自己的身影。

第一部分的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
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这三
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来引起下文。
诗歌的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
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变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 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 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绝决心:“反 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事。 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 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 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
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
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
• 爱情双方是感同身受的关系,它虽然从异性 形体美的感受开始,但却具有对异性形体美的超 越性感受。少年男子初遇女子时注意的是女子的 形体美,但是越到后来,越消失了对她的单纯形 体美的感觉(此过程在文本中需要一个过渡), 随之而来的是女子的情绪对他的情绪的严重干扰, 体现在诗中便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 哉游哉,辗转反侧”——女子态度的不确定引发 了男子的无尽相思。“心有灵犀一点通”,待到 两者都有了感同身受的能力后,爱情就产生了。 诗到这里,把人在爱情审美过程中主体与自然统 一这对关系揭示出来了。前面说过,《关雎》是 一首婚歌,它是强调伦理道德的。所以,诗歌在 肯定了审美主体的自然性的同时,又强调了审美 主体和社会理性的统一。在诗歌中,这些关系和 谐地同构于审美主体,因而形成了理想的爱情审 美观。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
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
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
的痕迹。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
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
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豪迈和悲凉的交
织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愫
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
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
•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 按当 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 的民歌民谣。“风”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 即“十五国风”,共160篇。占了诗经的一半以上。 与《雅》、《颂》相比,《风》显得活泼,生活 气息更浓,如开篇《关雎》写初涉爱河的青年。 《氓》写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的哀怨。《静女》写 恋爱时的微妙心理。 “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 “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 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 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长短不齐荇菜鲜,拣了左边拣右边。 •
窈宨淑女,钟鼓乐之。
文静秀丽好姑娘,敲钟打鼓使她欢。
《关雎》图片
• 赏析
• 《关雎》诗意地描绘了一个完整的爱情审美
过程,即人的美(外形美和心灵美)的审美过程。 诗的一开始就给出了美丽的自然和人的图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春天的河边,绿草茵茵,成双成对的雎 鸠在水中嬉戏,一位美丽的少女在河边采摘荇菜, 她撩拨起了少年男子的无限情思。马瑞辰《毛诗 传笺通释》引《方言》说:“秦晋之好,美心为 窈,美状为窕。”爱情的产生常常始于为对方的 形体(人的外形美)(窕)所吸引,而后才有了 进一步的交往,继而了解对方的心灵(心灵美) (窈),所以说爱情就是人的美的审美过程。
• 《诗三百》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 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 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 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 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 诗40篇。
•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 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 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 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 与婚姻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被誉为古代社会 的人生百科全书。
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
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
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 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赏析
尽,何时才能归家呢?

其实在诗里,诗人原是把天地四时的瞬息变
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长,都看作是生命的见证,
人生的比照。因此,兴是自然予人的最朴素也最
直接的感悟,其中有着体认生命的深刻之义。于
是,在“采薇”这样一个凝固在戍卒记忆里的姿
势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轮回,光阴的流
逝,我们还看到思念的成长,看到生命走向苍老
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要误佳期,你无媒人失
礼仪。希望你不要生气,我们以秋天为期。
登上那堵破土墙,面朝复关凝神望。复关遥 远不得见,心里忧伤泪千行。情郎忽从复关来, 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问吉祥,卦象吉祥心 欢畅。赶着你的车子来,把我财礼往上装。
桑树叶子未落时,挂满枝头绿萋萋。唉呀那 些斑鸠呀,别把桑叶急着吃。唉呀年轻姑娘们, 别对男人情太痴。男人要是迷恋你,要说放弃也 容易。女子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不好离。
白头偕老当年誓,如今未老生怨愁。淇水滔 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聚, 说笑之间情悠悠。当年山盟又海誓,哪料反目竟 成仇。不要再想背盟事,既已恩绝就算了。
• 简析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 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 追述和对比手法。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 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 温柔的姑娘。
《诗经》选文《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用,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
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
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而这两章的色调如此的华美,那密密层层的
棠棣之花,雄俊高大的战马,威风凛凛的将军,
华贵的弓箭,齐整的战车,这里洋溢着一种报效
国家,不惜血酒疆场的豪放情怀。而在残酷战争
之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悲哀,以及对遥远的
故乡的浓得化不开的思念,这些阴暗的色调就在
这里被冲淡了。因为当自己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
时候,正因为身后有如此承载着自己的温暖思念
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
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
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
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
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
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
的美丽的家园。

从手法上说,这首诗的特点还在于选择了一
个最佳角度,即“在路上”,这是一条世界上最
远最长的路,它如此之长,长得足以承载一场战
争,长得足以装满一个人年年岁岁的思念,长得
足以盛满一个人生命中的苦乐悲欢。
《诗经》选文《关雎》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黄河小岛上。
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 文静秀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