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诗经》 节选《氓》《静女》《采薇》《蒹葭》《无衣》《关雎》六篇
《诗经》 节选《氓》《静女》《采薇》《蒹葭》《无衣》《关雎》六篇
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
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
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
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
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
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
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
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
•
其实《诗经》中,不只是《关雎》,还有《桃夭》、
《蒹葭》等大量的诗歌都体现着这种理想的审美关系。
• 《诗经》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 的地位,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
1.《五经》:《书》、《礼》、《易》、
《春秋》并称“五经”。
•
2. “六艺”:风、雅、颂(《诗经赋、比、兴
( 《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选文《氓》 •
•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
去,而这首由戍边战士唱出来的苍凉的歌谣却依
然能被每一个人编织进自己的生命里,让人们在
这条民歌的河流里看见时间,也看到自己的身影。
•
第一部分的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
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这三
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来引起下文。
诗歌的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
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变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 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 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绝决心:“反 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事。 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 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 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
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
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
• 爱情双方是感同身受的关系,它虽然从异性 形体美的感受开始,但却具有对异性形体美的超 越性感受。少年男子初遇女子时注意的是女子的 形体美,但是越到后来,越消失了对她的单纯形 体美的感觉(此过程在文本中需要一个过渡), 随之而来的是女子的情绪对他的情绪的严重干扰, 体现在诗中便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 哉游哉,辗转反侧”——女子态度的不确定引发 了男子的无尽相思。“心有灵犀一点通”,待到 两者都有了感同身受的能力后,爱情就产生了。 诗到这里,把人在爱情审美过程中主体与自然统 一这对关系揭示出来了。前面说过,《关雎》是 一首婚歌,它是强调伦理道德的。所以,诗歌在 肯定了审美主体的自然性的同时,又强调了审美 主体和社会理性的统一。在诗歌中,这些关系和 谐地同构于审美主体,因而形成了理想的爱情审 美观。
•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
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
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
的痕迹。
•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
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
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豪迈和悲凉的交
织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愫
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
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
•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 按当 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 的民歌民谣。“风”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 即“十五国风”,共160篇。占了诗经的一半以上。 与《雅》、《颂》相比,《风》显得活泼,生活 气息更浓,如开篇《关雎》写初涉爱河的青年。 《氓》写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的哀怨。《静女》写 恋爱时的微妙心理。 “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 “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 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 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长短不齐荇菜鲜,拣了左边拣右边。 •
窈宨淑女,钟鼓乐之。
文静秀丽好姑娘,敲钟打鼓使她欢。
《关雎》图片
• 赏析
• 《关雎》诗意地描绘了一个完整的爱情审美
过程,即人的美(外形美和心灵美)的审美过程。 诗的一开始就给出了美丽的自然和人的图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春天的河边,绿草茵茵,成双成对的雎 鸠在水中嬉戏,一位美丽的少女在河边采摘荇菜, 她撩拨起了少年男子的无限情思。马瑞辰《毛诗 传笺通释》引《方言》说:“秦晋之好,美心为 窈,美状为窕。”爱情的产生常常始于为对方的 形体(人的外形美)(窕)所吸引,而后才有了 进一步的交往,继而了解对方的心灵(心灵美) (窈),所以说爱情就是人的美的审美过程。
• 《诗三百》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 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 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 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 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 诗40篇。
•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 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 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 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 与婚姻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被誉为古代社会 的人生百科全书。
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
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
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 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赏析
尽,何时才能归家呢?
•
其实在诗里,诗人原是把天地四时的瞬息变
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长,都看作是生命的见证,
人生的比照。因此,兴是自然予人的最朴素也最
直接的感悟,其中有着体认生命的深刻之义。于
是,在“采薇”这样一个凝固在戍卒记忆里的姿
势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轮回,光阴的流
逝,我们还看到思念的成长,看到生命走向苍老
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要误佳期,你无媒人失
礼仪。希望你不要生气,我们以秋天为期。
登上那堵破土墙,面朝复关凝神望。复关遥 远不得见,心里忧伤泪千行。情郎忽从复关来, 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问吉祥,卦象吉祥心 欢畅。赶着你的车子来,把我财礼往上装。
桑树叶子未落时,挂满枝头绿萋萋。唉呀那 些斑鸠呀,别把桑叶急着吃。唉呀年轻姑娘们, 别对男人情太痴。男人要是迷恋你,要说放弃也 容易。女子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不好离。
白头偕老当年誓,如今未老生怨愁。淇水滔 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聚, 说笑之间情悠悠。当年山盟又海誓,哪料反目竟 成仇。不要再想背盟事,既已恩绝就算了。
• 简析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 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 追述和对比手法。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 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 温柔的姑娘。
《诗经》选文《采薇》
•
•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用,玁狁之故。
•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
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
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
而这两章的色调如此的华美,那密密层层的
棠棣之花,雄俊高大的战马,威风凛凛的将军,
华贵的弓箭,齐整的战车,这里洋溢着一种报效
国家,不惜血酒疆场的豪放情怀。而在残酷战争
之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悲哀,以及对遥远的
故乡的浓得化不开的思念,这些阴暗的色调就在
这里被冲淡了。因为当自己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
时候,正因为身后有如此承载着自己的温暖思念
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
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
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
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
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
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
的美丽的家园。
•
从手法上说,这首诗的特点还在于选择了一
个最佳角度,即“在路上”,这是一条世界上最
远最长的路,它如此之长,长得足以承载一场战
争,长得足以装满一个人年年岁岁的思念,长得
足以盛满一个人生命中的苦乐悲欢。
《诗经》选文《关雎》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黄河小岛上。
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 文静秀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