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1 .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最后完成是在:A.东晋B.隋朝C.南宋D.明朝2 . 安史之乱对唐朝影响巨大,下列关于“安史之乱”的叙述错误的是A.唐玄宗末年政治腐败是出现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B.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C.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D.安史之乱直接导致李自成农民起义爆发3 .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下列有关隋朝历史贡献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②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③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④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4 . 唐朝有两千多位诗人,留下了近五万首诗歌,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①李白②白居易③王维④杜甫⑤陈子昂A.①②④B.③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④5 .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下列关于宋代经济现象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
②宋代鼓励对外贸易。
③南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粮仓。
④在城市周围和农村交通要道附近有大量的集市,逐渐成为大大小小的城镇。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6 .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资治通鉴》对她的评价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当时竞为之用的“英贤”有A.卫青、霍去病B.魏征、长孙无忌C.房玄龄、狄仁杰D.姚崇、宋璟7 .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具体是指A.745—753年B.755—763年C.765—773年D.775—783年8 . 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她重用人才,奖励农业生产,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C.她在“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D.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朝政9 .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
“直抵黄龙(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与诸公痛饮耳。
”这抒发了还我河山、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壮志。
想“直抵黄龙”的是谁A.陆游B.辛弃疾C.岳飞D.韩世忠10 . 如果你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编剧,请你把下列与元世祖直接有关的史实写进剧本,下列不能选用的是A.灭南宋B.劝文天祥投降C.接见马可.波罗D.统一蒙古11 . 宋与辽、夏、金和议的相同之处是A.宋向少数民族政权交纳岁币B.宋向少数民族政权称臣C.划定双方的边界D.少数民族的军队撤走12 . 12世纪初,宋、金两国结成海上之盟,协助金攻辽中京,金在与北宋联兵攻辽的过程中,看到了北宋的腐败和无能,于是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世纪后历史又上演了相似的一幕,这一幕是A.金灭南宋B.蒙古灭西夏C.蒙古灭南宋D.元灭西夏13 . “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上述现象不可能出现于A.唐朝B.宋朝C.元朝D.清朝14 . 宋、辽之间,宋、西夏之间的“议和”与宋、金之间的“达成协议”是不同点的是()A.结束了双方的大规模战争状态B.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C.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D.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15 . 宋朝初期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句谚语的时代背景是:A.宋朝人贪生怕死,害怕打仗B.辽和金经常骚扰北部边境,宋朝军队战争特别多C.宋朝统治者轻视军队,缩减军费开支D.宋朝统治者的重文轻武政策16 . 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下列对宋代经济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宋朝时小麦产量跃居粮食作物的首位B.宋代时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C.当时丝织业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北方D.宋代商业繁荣但是经商时间受到限制17 . 以下统治者的举措与其产生的影响匹配正确的有()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8 . 关于下图人物叙述正确的是A.建立唐朝,定都长安B.626年即皇帝位,改年号为“贞观”C.在位时期,曾加强对西域的统治D.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19 .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一位有作为的开明君主,下列言论不属于他的治国智慧的是A.“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B.“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C.“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D.“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0 . “如果说长城是一撇,大运河则是一捺,二者在首都交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厚重的人字。
”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轰动全国的电视专题片《话说运河》的第一句解说词。
这“一捺”的重要作用是A.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B.南水北调,解决北方缺水问题C.便于军事力量的调控D.方便帝王南下游玩21 .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初一日,金军俘虏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北撤,这就是所谓的“靖康之变”。
从此A.辽灭亡B.西夏灭亡C.北宋灭亡D.南宋灭亡22 . 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过诸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或“治世”局面。
这对我们当今构建社会的重要启示有()①关注民生,积极发展生产力②重视人才,努力发展教育事业③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④政局稳定,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23 . 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都结束了政权分裂局面,完成全国统一②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③都建立施空前辽阔的疆域④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A.①②B.②③C.②D.①④24 . 下列关于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评述,正确的是①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②形成了严密的官僚机构体系③提高了行政效率④三省六部制一直被后世所沿袭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25 . 北宋都城东京城内繁华的大型娱乐休闲场所叫做()A.坊B.市C.瓦子D.勾栏二、综合题26 .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会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主婚。
持节送公主入蕃。
”﹣﹣《旧唐书》(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枓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歌,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跃如父母。
”﹣﹣唐太宗(2)材料二表明当时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北方和西北地区各族首领尊率为什么?材料三:“大宋(北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辽)皇帝阙下,共遂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是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事件?(4)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对我们当今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27 . 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的治国措施各具特点,政治家们用自己的智慧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史实,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后世的中国文人来说,唐太宗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国家由一个精力充沛但聪明而谨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着他的帝国,同时又一贯谦虚耐心地听取群臣——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见。
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另外还由于它表现了君臣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
——《剑桥中国隋唐史》材料二宋太祖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有意重用文臣掌扳军政大权。
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用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末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材料三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此后,他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编制组织起来,平时生产,战时出征;还建立司法机构,创制蒙古文字。
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
他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啫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材料二、三均摘自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理念?并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概括他的治国举措。
(2)从材料二中可读出宋朝的治国之策是什么?简述这个政策给国家带来的影响。
(3)材料三中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治国举措有何共同作用?(4)你认为上述统治者在治理国家中的共同之处有哪些?28 . 材料一①即位,增设进士科,一般都从此时起,科举制正式产生…唐代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有明经,进士、明书、明算等.…②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四书、五经”、自元代定科举必须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依据.明代相沿不改,又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清朝沿用明制而不变,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推行现代学校教育,科举制度才被废除.﹣﹣张传玺《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王定保《唐摭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赵嘏(唐)材料三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科举制为示子(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请回答:(1)完成材料一中空格①、②指代的内容(2)明朝时,科举考试规定“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依据”这会带来什么问题?(3)材料二说明了什么?2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以其博大的胸怀吸收着各种外来文化,同时又以其高度的文明影响了周围各国。
唐朝首都长安是一座约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各种中亚人……对外国人来说,除蒙古人统治下的元朝这段短暂的时期外,唐朝统治下的中国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开放。
(1)依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具体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深受唐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两个。
材料二(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的路线图反映了谁的航海壮举?其航海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三清初,为了切断海上抗清势力与东南沿海人民的联系,厉行海禁,严禁民间船只私自出海。
又颁布迁海令,强迫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设界不得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