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鄞西鄞江镇西首,是我国一项杰出的古水利工程,其规模宏伟,建制精密,结构完善,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鄞县西部四明山逶迤。
群峰矗立,山峦重叠。
四面有七十峰,东如惊浪,西如奔牛,南如驱羊,北如走蛇,集雨面积达350多平方公里。
每到春秋之际,大雨如注,山洪爆发,奔腾而泻,危及生灵和农作。
千百年来,鄞西人民忍受洪涝的煎熬。
唐代太和年间,即公元833年,山东琅琊人王元wei(音伟)任鄮县(鄞县)令,他为了根治水患,率众修筑了它山堰。
据《四明它山水利备览》记载:该地溪南沿流是山,溪北是平地,至此始有一小山虎踞岸旁,与溪南众山相对峙,因无其它山相接,故名“它山”。
古时奉化江咸潮上溯到平水潭,“田不可稼,人渴于饮”,影响农田溉灌,王元wei(音伟)在它山兴建堰坝,分江河御咸潮,引大溪之水折向东流。
它山堰工程蔚为壮观,“垒石为堰于两山间,相传阔四十二丈,级三十又六”。
现代测量它山堰全长ll3.73米,面宽4.8米,堰顶高程3.05米,堰体用长2.3米,宽l米,厚0.3米的条石砌筑而成。
为了使堰体坚固,冶铁灌之,渠与江载为二。
这里说的渠,就是指今鄞江到宁波的南塘河。
它山堰建成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上游的水被堰阻拦,流入南塘河。
使鄞西七乡二十余万亩农田得以灌溉,“民食之所资,官赋之所出,家饮清泉,舟通物伙,公私所赖,为利无穷”。
遇到潦涝时节,上游洪水漫过堰面而注入奉化江,过甬江入镇海口泻迸大海,减轻鄞西涝情。
它山堰选址合理,设计科学,既能抗旱泄洪,又能调节进入南塘河的水流量。
潦则七分归江,三分入溪,旱则七分入溪,三分归江。
南塘河的水自南门流入宁波城中,蓄潴日湖月湖,作为城中居民饮涤和消防之用。
据记载它山堰有石阶三十六级。
堰下水位落差很大,每逢大雨之后。
上游山洪猛泄,洪水漫过堰面,气象万千。
前人呤道:“十里犹闻震地雷,海神惊惧勒潮回”“它山堰头足奇观,百万雷霆声不断”,足见泄洪景象之壮观。
它山堰建成后,王元wei(音伟)又考虑到大暴雨后泄洪能力不足,又在南塘河上分别建乌金碶(上水碶)、积渎碶(下水碶)、行春碶三座碶闸,以启闭蓄泄。
使堰和碶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利系流。
据说,王元wei(音伟)选三碶位置时,从上游放下三只木鹅,木鹅自动停下的地方就选作造碶位置。
千百年来,“王令当年放木鹅,身营三碶隔江河”传为美谈,并载入《鄞县通志》。
它山堰经过宋、元、明、清和民国时的多次修理,疏浚、增筑、配套,工程更臻完善。
离它山堰西北约50米处,至今仍存宋淳祐二年(1242年)郡守陈垲建造的回沙闸。
该闸当时为防流沙阻塞河道而筑,今尚存石柱四根,镌有“则水尺”和“回沙闸”六个大字,边上刻有水位尺度,另外两个重要的附属工程:一为南宋宝祐年间(l255年前后)制置使吴潜建造
的洪水湾石塘,二是明代嘉靖三年(l524年)建造的角尺形的石塘-一官池塘,既能泄洪,
又能阻沙入江,抬高水位引水入小溪。
王元wei(音伟)兴修水利为鄞县人民造福,人民世代记着他的功绩。
大约在五代至宋初,当地群众就在它山堰旁立庙纪念。
南宋乾道年间,赐庙号为“遗德”,民间称为它山庙。
现
在庙宇为清末民国初建造,庙内楹联抒发民众对王元wei(音伟)的颂扬和怀念之情。
大殿檐
柱上书:“万顷黍苗治惠泽,千秋蕉荔报神功”“功德在民万家社稷,江山如画千古英灵”,殿内金柱刻:“倚鄞江而立庙春风三月瓣香还当曲江游,筑它堰以蓄流恩泽千秋挽粟不闻高
堰患”“筑堰置湖仍食太和旧德,立祠崇祀尚传鄮县遗民”“太和间实施惠政底须辨作开元,越郡中共奉神灵讵特祀隆鄮县”。
迈进新建的山门,穿过天井,为重檐歇山顶的前大殿,台阶旁置清代石狮一对,后大殿为硬山造,庙宇前方尚存歇山顶的“片石留香”碑亭。
亭中
树有清代嘉庆十一年的建碑散记碑刻。
背面镌有“善政侯孚惠王王公碑记”,叙述了王元wei(音伟)的不朽功德。
它山堰虽历经千余年风雨,沧海桑田,但堰体至今基本完好,仍发挥着阻咸蓄淡、排洪
泄涝功能。
近几年来,结合它山堰整修,对堰体结构进行了科学勘探。
发现石堰中部的最大
高度为3.85米,堰体两端高度约为2米左右,条石堰体下部为厚3.7米至6.4米的沙砾石
夹粘土层,最下部即为基岩。
根据水利专家分析,有四大奇迹:一是石堰堰底倾向上游,其
倾角为5度,与堰底水平的情况相比,可以增加堰体的水平抗滑稳定性一倍以上。
二是条石
下面的粘土夹碎石层,用作水平防渗铺盖,可减少堰体下面沙砾石河床的渗漏,并能增加土
的抗剪强度,并加速其固结度。
第三,横跨河床的堰体,平面是略带向上游鼓出的弧形,当
溢流时,水流将向河床中心集中,能减少河床两岸的冲刷,而堰体的消能,采用多级护坦的
方式。
第四,堰体采用变厚布置,目的是使沉陷均匀,为增大河床中央堰体的刚度。
这四大
奇迹完全能用现代水工建筑物及力学的原理测算。
它为华夏文明再次增色,独放异彩。
充分
显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如今,为充分保护这一古水利文物,当地政府和群众对
它山堰、官山庙进行了修理,塑了王元wei(音伟)和筑堰的群众代表十兄弟彩像。
每逢农历
三月三、十月十,部江镇附近群众均自发前来祭仰,群情踊跃、香烟缭绕。
现它山庙辟为水
利陈列馆,全面、系统地介绍宁波乃至浙江的古代水利建设。
它山堰和它山遗德庙地处鄞江镇,这里山青水秀,层峦叠嶂,庙旁有青龙潭,堰下有岗
山岭、乌龟岩。
上游是清澈的樟溪河,下游是宽阔的鄞江。
岸边居民云集,山下沃野连绵。
难怪过去有位乡贤描述道:“善政侯前岩壑幽,一村佳趣此处收,莫论奇绩穷千古,只说江
山也最优。
”
它山堰因位于它山之侧而得名,这里水绿山青,四明山脉层峦叠嶂,堰旁有青龙潭、乌贼山、冷水庵等。
上游是清澈的樟溪河,下游是宽阔的鄞江。
它山堰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陈思光现年62岁,是土生土长的鄞江人。
他一直在研究它山堰文化,曾一度主管它山堰文物保护管理所,是它山堰文物的重要保护者之一。
它山堰除了是文物,它的部分功能不减当年。
陈思光说,政府考虑到减少鄞西地区的洪涝压力,在鄞江上游建造了交口水库,它山堰的水利枢纽作用有所减弱,但排洪、阻咸方面仍举足轻重。
《鄞县水利志》、《四明谈助》和《四明水利备览》是遗传下来记载它山堰的主要书籍。
据史料,唐朝前期,鄞县县治和明州府治均设在鄞江光溪镇,在它山堰没有建成之后,鄞江咸潮与淡水一堰相隔,鄞西七乡20万亩良田的灌溉用水及居民生活用水得到了保障,农田得到丰收。
村民蒋伦华说,30年前饮用水来源都是取自它山堰,而且这水对他们种地种粮必不可少,也曾改善过上游河道的航运。
然而,唐代王元暐建堰时,主要是出于阻咸和引流的考虑。
它山堰建成后,江、河截然为二。
它山堰上方的水平时七分入河,三分入江。
台风或梅雨季节来临的时候,它山堰上方的水七分入江,三分入河。
陈思光介绍,流到内河的水,主要用来灌溉鄞西平原20万亩良田,并经南唐河入南门流入宁波的日湖和月湖。
明州府治以及鄞县县治迁移至三江口后,居民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主要是靠它山堰淡水供给,明州城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它山堰这一当时首屈一指的水利工程。
陈思光略有激动地说,今日宁波的繁荣,少不了它山堰的水利功能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