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明文练习 10(含答案)

说明文练习 10(含答案)

说明文练习101浓茶解酒①“浓茶解酒”是一个在民间流传甚广的说法。

近年来许多专家又说浓茶不仅不能解酒,反而伤身。

茶与酒,到底是怎样的一对冤家?②通常说的“解酒”,一般是指减轻喝酒过多的反应,比如头痛、呕吐、动作失调、反应缓慢等等。

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反应,必须要“解酒物”被迅速吸收并且发挥作用才能消除。

③酒精进入人体之后,会被转化为乙醛,然后转化为乙酸,最后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以及转化为脂肪。

如果喝下的酒精不多,这个处理流程......运行良好,人体就不会有太大的反应。

反之,短时间内喝入大量酒精,超过了这一流水线的处理能力,就会导致体内乙醛含量升高。

人体对乙醛比酒精还要敏感,于是就面红耳赤、头晕目眩,手脚也不听自己使唤了。

④要“解酒”,就需要加强这条流水线的运行。

茶水中有不下几十上百种的物质,最重要的是咖啡因和茶多酚等抗氧化剂。

然而,这些成分....对这条“酒精代谢流水线”的运行无能为力。

实际上,不仅是茶水不行,迄今为止科学家们也没有发现吃什么东西能够促进这条流水线的运行。

⑤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喝茶对喝酒没有影响。

我们知道,酒精的作用是让人晕眩、虚弱、运动能力失调,而咖啡因却可以刺激人兴奋和清醒。

茶中含有大量的咖啡因,是不是可以“对抗”醉酒反应呢?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少,比如2006年《酒精中毒:临床与实验研究》上就发表了一项研究结论:喝下同样的酒之后,同时喝运动饮料的人在头痛、虚弱、口干以及运动能力失调这些“醉酒征兆”方面都要明显低于单纯喝酒的人。

运动饮料中含有咖啡因,运动饮料的这种“对抗作用”........被归结于咖啡因的功劳。

不过,人们会根据这些主观感觉来确定自己有没有“喝多”,这种“对抗作用”干扰了人对体内酒精量的判断,从而不知不觉喝得更多。

因为有统计数据支持这一结论,所以美国甚至禁止了在酒精饮料中添加含有咖啡因的饮料。

⑥那一项研究.....中还检测了试验中志愿者的运动灵敏性,结果是虽然咖啡因使得喝了同样多酒的人感觉“好一些”,但是却没有帮助恢复运动灵敏性。

一杯常规的茶比一杯咖啡中所含的咖啡因要少,但茶水的咖啡因含量跟茶叶本身、茶叶量、水温和冲泡时间密切相关。

一杯“浓茶”,其中的咖啡因含量也就不容小视。

⑦茶中不仅有咖啡因,更有大量的抗氧化剂。

这些成分对喝酒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当酒精代谢不畅,体内乙醛含量增加,在其他酶的作用下产生大量超氧阴离子。

超氧阴离子会引发一连串的氧化反应,最终损害细胞膜、蛋白质和DNA。

而抗氧化剂的作用,是制止这种过氧化反应的进行,因而起到保护细胞活力的作用。

⑧这种损害与保护都不是立竿见影,而是长期作用的结果,因此对“解酒”也没有明显的作用。

不过对于长期喝酒的人,这种保护作用可能就有相当的价值。

不过目前的结论只是,“如果不得不经常喝酒,那么经常喝茶可能有助于减少酒精对身体的氧化损伤”。

但是,“减少”也不是“消除”。

要健康,最好的选择还是不喝酒。

(摘自《新发现》,有删改)1.第②段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2.联系第①段内容,简要说说这一段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3.对文中加点短语梭织带的内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③段中的加点短语“这个处理流程”指的是“酒精进入人体后,会被转化为乙醛,然后转化为乙酸,最后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脂肪”。

B.第④段加点短语“这些成分”值得是咖啡因和茶多酚。

C.第⑤段加点短语“这种‘对抗作用’”值得是咖啡因可以“对抗”醉酒反应。

D.第⑥段加点短语“那一项研究”值得是2006年关于酒精的研究。

4.第⑤段画线句“不过这并不以为这喝茶对喝酒没有影响”中的“影响”,从下文看,积极的“影响”有_________和__________;消极的“影响”有____________。

(6分)5.下表是医学专家对饮酒的相关研究。

根据下表内容,分析文末画线句,完成下(2)文末画线句在语言表达上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末画线句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至刚至柔而又轻盈的竹子①中国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且因为竹林面积广大、种类繁多而有着“世界竹子看中国”之说。

中国人和这种植物已相互依偎生活了数千年对于我们来说,竹子实在是太好用了。

有一次我在贵州观察硬叶兜兰的开花过程,由于那些花朵都长在近乎垂直的峭壁上,几无立足之地,于是便向当地向导要了些家中的金竹,编成了脚手架,一个月的工作期间,我们就在这个竹子的架子上爬来爬去,看着美丽的兜兰花开了又谢了。

临到花期末尾,工作结束时,向导把脚手架拆散,那些竹竿又变成了家中的晾衣杆和羊圈顶棚。

②在中国,用竹子作为建筑用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到了秦汉时期,竹子便已成为重要的建筑材料。

直到今天,竹子依然是傣族、佤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民居的“担纲者”。

在清代沈曰霖的《粤西琐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不瓦而盖,盖以竹;不砖而墙,墙以竹;不板而门,门以竹。

”③根据不同的种类,竹子还各自有看家本领,如斑竹拉力强,水不易侵蚀,在古代常用来制作拉船的纤绳;楠竹(毛竹)秆高直坚硬,是建筑上的好材料;墨竹则是制作笛、箫管乐器的最佳材料。

竹子体轻,但质地却异常坚硬。

竹材的收缩量非常小,而弹性和韧性却很高,若按单位质量计算,竹材的抗拉强度甚至比钢材还高2.5倍左右。

今天,被誉为“植物钢筋”的竹子成为很多新锐建筑家的宠儿,许多全竹结构的新建筑吸引了诸多目光,在世界各地,以竹子为主题的新锐建筑正在大放异彩。

④竹子之所以亦刚亦柔,必须要提到竹子隐秘的身体结构。

⑤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竹子拥有的木质素和纤维让它既刚也韧,而竹子的内部结构之精巧还远不止如此。

同高大松树相比,竹子的纤维往往分散的在竹秆之中,并没有像松树那样形成一个过于集中而坚硬的中心。

如果你再细细观察,会看到竹秆的横切面上散布着许多深色的点状物,这是竹子的维管束,A_______可以输送水分和养分,B_______有强化竹秆的作用,它们从外到内逐渐变大,排列也由紧密到相对疏松。

从力学角度来说,物体边缘承受的正应力是最大的,故将优质材料布置在边缘是最优结构布置,竹子就做到了这点——表面的竹青的强度是整体竹子中最高的。

⑥从较大的结构来看,竹子是空心的,根据材料力学的原理,其抗弯能力比具有同样横截面积的实心结构要大很多,而诸多竹节中还有着起到支撑作用的坚硬“横梁”,就像“工字梁”一般。

有了这些优点,竹材在身量轻盈的同时,也拥有了很强的抗扭、抗剪和抗拉能力。

这些优点十分出众,以至于飞机的机翼便是仿造竹子结构来设计的。

⑦竹子既能如百炼钢,也能有绕指柔。

历史上,能工巧匠充分利用竹子的柔性,用纤细的竹篾编制出各种巧夺天工的生活用具和艺术品。

在皖南的一处竹乡,一位竹篾巧匠曾告诉我关于竹的七十二变化。

一根竹子从整根使用到劈成4份、8份,直至几十上百份,可以制作和编织各种强度和柔韧度不同的生活物品。

1、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2、第③段除了运用举例子外还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3、请为第⑤段中A、B两空填上适合的关联词。

_______、_________(2分)4、标题为“至刚至柔而又轻盈的竹子”,请分别归纳竹子刚、柔、轻盈的原因。

(6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为特定称谓的是()(3分)A、“不瓦而盖,盖以竹;不砖而墙,墙以竹;不板而门,门以竹。

”B、因为竹林面积广大、种类繁多而有着“世界竹子看中国”之说。

C、今天,被誉为“植物钢筋”的竹子成为很多新锐建筑家的宠儿。

D、直到今天,竹子依然是傣族、佤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民居的“担纲者”。

3云锦,世博会上的南京名片①南京云锦,被誉为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一座里程碑。

这一由历史沉diàn出的华美织物,在上海世博会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②南京云锦雍容华美,内涵丰富。

它用材考究,极为奢华,大量使用金线、银丝、孔雀羽等昂贵材料,生产出来的面料可谓“寸锦寸金”。

在封建社会曾成为御用贡品。

从色彩上看,整个织物金碧辉煌,流光溢彩。

相传玉皇大帝为装饰天宫,命织女们日夜织锦,朝为锦云,暮为绮霞。

当人们仰望那满天的霞光异彩时,无不为织女们的心灵手巧而赞叹不已。

传说归传说,但南京云锦确如彩云般绚烂多姿,瑰丽华美。

从图案上看,形象各异,寓意鲜明。

它吸收了我国古代传统图案精华,既有象征高洁的莲花,也有寓意多子的石榴;既有龙凤麒麟这等祥禽瑞兽,也有喜鹊鹦鹉之类喜庆小品;既有祈盼长寿的仙翁寿叟,也有活泼可爱的顽童婴孩……无怪乎明末文人吴梅村赞曰:“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

”③南京云锦工艺高超,巧夺天工,集历代织锦工艺之大成。

其织造非常独特,须在5.6米长、4米高、1.4米宽的木质提花机上,由上下两人配合操作方能生产。

从设计图稿到完成织物,整个过程如同电脑运算一般精确而复杂。

“挑花结本”、“通经继纬”等独特织锦工艺,至今尚不能为现代机器所替代。

正在世博会上展出的《九龙图》,更藏玄机。

如果变换角度和光线,正中的那条墨绿祥龙便能显现紫、蓝、绿、棕、黑等不同色彩,金翠交辉,奇丽夺目,其精妙的制作工艺唯南京云锦独有。

相关主题